“你要是打我,我躲都嫌累?!?/p>
33歲的何喬在一家雜志社當編輯,畢業(yè)10年的他做了4年記者、3年編輯,“累”,已經是他生活中的口頭禪,他形容自己是“形銷骨立,”不過他體重并不輕,“腰酸背痛,累得不行,你要是打我,我躲都嫌累?!?/p>
何喬有一個健身卡,因為他覺得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廢”了,想振作一下。第一次去,教練讓他先慢跑10分鐘熱身,跑了一半就停下來了,走兩步之后,咕咚一聲躺在地上,兩眼發(fā)黑,好一陣才緩過來。到現(xiàn)在快半年了,他的年卡只用了那一次。上大學時,何喬可是運動健將,一天踢兩三小時足球一點問題都沒有。
初當記者時,“那時候干活,兩三天不睡覺是常事,真把自己當大俠?!睅啄曛螅螁叹陀X得有點撐不住了,“競爭激烈,時間長了就木了?!?/p>
何喬現(xiàn)在是編輯,“膩透了,總感覺累,頭暈。我現(xiàn)在看到帶字兒的東西就恐懼?!?/p>
何喬說他昨天又被扣了錢,因為稿件有三處錯誤,這半年來每個月都會因為這事兒扣掉錢。每天看稿子都像在過堂,硬著頭皮去盯上面的字兒,有時你干著急,可字兒里的意思就不往你腦子里進,滿眼的符號,就是看不出錯。一次,校對指著稿子上的一句話讓他看,讀了兩遍就是沒看出問題,那句話是“兒子7歲時,媽媽出世了”。就在說話的那會何喬的哈欠也是連綿不斷,但他的睡眠時間每天至少有七個小時,卻總有失眠的時候。
醫(yī)生也不清楚為什么
醫(yī)生說何喬肯定是“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受害者。無精打采、哈欠連天、煩躁、腰酸、背痛、頭暈、全身乏力、神志恍惚、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的癥狀也始終得不到改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疲勞狀態(tài),應引起高度重視。有不少人都說自己好累。但體檢時就是查不出身體有任何毛病,但疲勞感卻實實在在地存在。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前些年提出的一個較新的疾病綜合征,自美國命名此癥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了,然而,專家們至今仍無法就該病的致病原因達成一致意見,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僅是成病誘因。
休息不等于睡覺
休息是制服疲勞的法寶,但是,休息不等于睡覺,過度睡覺或無所事事,反而會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造成人體活動能力進一步減退,疲勞感更強。特別是對于自感疲勞時間已經較長的人來說,小小休息早已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有對身體和心理適度的放松和調節(jié)才能改善疲勞的問題,最好是多做運動提升體能。
感到累超過3個月得看醫(yī)生
慢性疲勞就是一種感覺!多數(shù)人都沒有器質性病變,但卻不單單是“累”那么簡單。
過勞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種特殊病。造成過勞死的根本原因是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勞心勞力,加上缺乏及時的恢復和足夠的營養(yǎng)補充,而導致機體細胞的超前老化,這種老化一旦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爆發(fā)過勞死。有專家稱,慢性疲勞綜合征是過勞死的預備軍。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時常感到疲勞,一般情況下,自感疲勞的人,幾天或一周后體力即可恢復。如疲勞超過1個月,可認為是持續(xù)疲勞;如果疲勞癥狀長于3個月,就應到醫(yī)院及時就診。
人體就像“彈簧”,勞累就是“外力”。外力超過彈性所承受的限度和作用時間過長時,彈簧會發(fā)生永久形變,當勞累超過極限或持續(xù)時間過長時,身體這個彈簧就會產生永久形變,導致老化、衰竭、死亡。
當人體這個彈簧發(fā)生永久形變時,如何才能讓它恢復原來的彈性呢?現(xiàn)在這還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在這個問題尚未解答出來以前,還是小心地保持它的彈性、不要超過它的彈性限度為好。
對自己要求嚴格、拼命工作的人,切莫陷入“工作狂”的怪圈。工作中,不要給自己加碼,減少或分勻工作量,避免過度繁忙和緊張:安慰自己“我很不錯了”,保持良好心態(tài)。
在遇到困難時,多認可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以減少負面情緒;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適當增加社會交往和業(yè)余愛好,而不是總在忙碌、重復單調的工作;“強制”休息。
有“工作狂”傾向的人,時刻要記得“時間”二字,事先設定鬧鐘或其他提醒方式,強制自己休息;還可尋求外援,善于尋求社會支持,利用同事、親友的力量,分擔工作和家庭任務,以避免自身的擔子過重:換一個環(huán)境,走進大自然,到外面曬曬太陽可提神醒腦,對緩解疲勞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