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在當代作家中,往往被視為“理想主義”的堅守者,在其備受關注的長篇小說《古船》中,就已經(jīng)顯示出了道德理想主義傾向。張煒說過,真正的理想主義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我們在此不談論“主義”,張煒的“理想”與“中國夢”有相似之處,更有他獨立的言路與上下求索。
對事物優(yōu)劣的鑒別方式,不是橫向的,而是縱向的;不僅僅與自己的過去,而是跟自己的理想相參照。
想要娶一個富婆、想賺夠一萬塊錢、考上大學、想有一套躍式住房,這些都是生活的一些目標,但一定不是理想。真正的理想從來不會以極其現(xiàn)實的面目出現(xiàn)于環(huán)境里,如果有的話,那多半是混淆了生活目標與理想的界限,或者是偽理想。理想必須是來自靈魂的要求。
當前行者把理想視為自己跋涉之路前方、同步順延的陽光時,一種完善自我的強烈意愿,會像電流一樣在生命中爆發(fā)出火光,它會吸納理想的光與熱,在交相輝映中,照徹生命歷程的過去與未來!理想是極端個人化的事業(yè)。在一切重荷之下,理想的光芒賦予了理想者“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壯氣概。
理想是永難企及的,但你在無限接近。理想不可能被完全實現(xiàn)。正因如此,理想才顯得格外痛苦與輝煌——這樣的“理想”,也許更能接近張煒的原貌。
——編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