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博物館在征集近現(xiàn)代文物時,征集到了一件長沙市工人糾察隊袖章,這件袖章是由一位叫周應麟的老人保存的。據(jù)這位老人介紹,袖章是他父親周炳照1926-1927年在糾察隊任職時的遺物。經(jīng)專家鑒定認為,該袖章歷經(jīng)80余年風霜,能留存下來實屬不易,且傳承有序,源流清晰,是大革命時期共產(chǎn)黨組織領導長沙工人運動的重要實物見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價值。
袖章長19.2厘米,寬13厘米,布質(zhì),保存基本完好,略有破損。正面印有“長沙市工人糾察隊第03960號”字樣,分成三行,紅底黃字。其中,阿拉伯數(shù)字“03960”則為黃底黑字,是印蓋上去的。工人糾察隊成立之時,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轉折時期。當時,國共兩黨雖未公開決裂,但國民黨右派已有明顯的叛變革命的跡象。工人糾察隊袖章的底色采用具有濃郁的共產(chǎn)黨人象征意義的紅色,而非象征國民黨青天白日旗的青色,說明工人糾察隊是一支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隊伍??梢姡袊伯a(chǎn)黨已開始認識到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的重要性。
袖章背面印有一黑框表格,共五行文字,按內(nèi)容可分成三列,前三行為一列,系編制轄屬:“第二大隊九中隊×分隊”,其中三個數(shù)字是用毛筆墨書的。后兩行分別是職別和姓名,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辨認。表格正下方印有“文運街心心代印”的字樣。文運街,因位于清代貢院之前而得名,取“文運昌隆”之意。筆者查閱有關史料,沒有找到文運街上這家“心心”印刷廠的有關記載和資料,故推斷該印刷廠應是一家規(guī)模較小、知名度不高的小型廠家。當時長沙印刷業(yè)較為發(fā)達,大型印刷企業(yè)眾多,而長沙工人糾察隊袖章卻交由這樣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型廠家來印制,這很可能與工人糾察隊成立之初的經(jīng)濟狀況有關系。表格前三行處還有一規(guī)則長方形,呈紅色,似為章印。因其顏色極淡,已無法確認。如是章印,則應是長沙市工人糾察隊為確認袖章的有效性和隊員身份的真實性,在填寫好表格內(nèi)容后加蓋上去的。
透過這件褪色的工人糾察隊袖章,我們仿佛又置身于那個轟轟烈烈的革命年代中。
長沙工人絕大部分來自貧苦農(nóng)民和破產(chǎn)的手工業(yè)者,早期的生活狀況和全國各地工人一樣,身受封建性的包工制、養(yǎng)成工制、“拿摩溫”、抄身制等的磨難和凌辱,工作時間長,工資低,勞動條件差,生活極其貧困,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深受壓迫與剝削。為了爭取工人階級的正當權益,在黨的領導下,長沙工人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罷工斗爭。1922年長沙各業(yè)工人舉行罷工斗爭時,組織了工人糾察隊或監(jiān)察隊維持秩序,這對于保證罷工斗爭的勝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此時,工人糾察隊尚屬臨時組織,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系統(tǒng),使用的武器也僅限于梭鏢、木棍等。1926年北伐軍進入長沙前,為了維持長沙的秩序,湖南全省工團聯(lián)合會組織了1000多人的工人保安隊,負責防守長沙城門及要道,當葉開鑫部潰軍退到長沙時,被工人保安隊繳了大部分的槍械。北伐軍進入長沙后,工人保安隊將所繳的3000多支槍,絕大部分送交了唐生智第八軍,只留下了200余支破爛槍,用于武裝工人糾察隊,此為湖南工人武裝擁有真槍實彈之始。但不久,這支工人武裝即被何鍵編散。
為切實保障工人利益,鞏固工會組織,維護社會秩序,1926年10月,中共中央派軍事干部武文元、陳晉武等來長沙重新籌建工人糾察隊。同年12月14日,湖南工人糾察隊總隊部正式成立,隊址設于長沙荷花池兌澤中學。1926年12月召開湖南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工人武裝自衛(wèi)決議案》,決議案要求全省總工會從速組織各級武裝糾察隊,并要求各地工會速派人到長沙學習,組織與訓練武裝糾察隊之人才,決議還敦請省政府在一年內(nèi)發(fā)槍1000支,子彈10萬發(fā),交工人糾察隊總隊部分發(fā)各糾察隊。《湖南全省總工會糾察隊組織大綱》明確規(guī)定:糾察隊員條件,必須是工會會員,身體強壯,年齡在18歲以上25歲以下,并無不良嗜好者。糾察隊的紀律非常嚴明,所有隊員必須服從上級命令,忠于職守,不得有不正當?shù)男袨?。沒有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不能以糾察隊的名義對外活動。根據(jù)全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決議,工人糾察隊總隊部舉辦了培訓班,首批學員60余人,來自全省19個縣(市)。課程安排上午進行軍事操練,下午學習政治、軍事知識。到1927年4月,共訓練了6批,達600余人。這些學員結業(yè)后,回到當?shù)刎撠熃⒐と宋溲b糾察隊。
長沙工人糾察隊共有5個分隊,每個分隊有4個班,每班12名隊員。其中第一、二、三分隊直轄于省總工會,歸省總工會掌握訓練。隊員穿著整齊的學生藍布制服,扎藍綁腿,一律帶著長槍,背著藍布子彈袋。四、五兩個分隊分布在各個工會,隊員帶著各種各樣的武器,有長槍、短槍、鳥銃,也有梭鏢和木棍。工人糾察隊員都是各業(yè)工會中挑選出來的,大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小伙子,一色帶著紅符號、紅袖章。大革命時期的長沙工人糾察隊,在打擊各種破壞活動、維護社會治安、保衛(wèi)工人利益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發(fā)生時,擔任警衛(wèi)任務的長沙市工人糾察隊隊員英勇作戰(zhàn),奮力還擊許克祥反動軍隊的血腥屠殺,與之展開激烈戰(zhàn)斗,因寡不敵眾,最后,20多名隊員英勇犧牲。大革命失敗后,許多糾察隊隊員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不少人成長為紅軍的高級將領。這件袖章是大革命時期長沙工人糾察隊留下的珍貴見證物,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