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本文是在高發(fā)元編導拍攝的五集電視紀錄片《南詔發(fā)祥地——巍山》第四集《回族傳奇》解說詞的基礎上略加修改而成文的。
人們來到南詔故地云南巍山縣,會不時看到亮麗的中式和阿拉伯式清真寺,聽到肅穆高亢的宣禮聲。因為,在這里有一個與漢、彝、白等民族雜處中的回族村落。
回族形成于元末明初,其先民的蹤跡可追溯到唐代。據(jù)史書記載,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國遣使來朝,自此,中國與阿拉伯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僅永徽二年到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的一百四十七年中,阿拉伯使節(jié)來華達三十九次之多;民間的交往更頻繁,人數(shù)更多。唐宋時期,在廣州、泉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和唐都長安(西安)等地都可看見阿拉伯人的身影,他們被稱為“番客”。日子久了,許多人“安居不欲歸”,定居下來,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成為“土生番客”,他們便是最早的回族先民。
在大食人以官方或民間的方式活躍在我國沿海和長安等地的同時,在我國西南邊地也出現(xiàn)了大食穆斯林的身影。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昆明南城清真寺《重修清真寺碑》載:“有唐太宗六載,建清真寺于會城內(nèi)道之西,至元咸陽王而重修之。”會城即今日之昆明城,唐太宗六載即公元632年。此碑記載的大食穆斯林到云南的時間比史書記載的651年大食派使臣來華還要早十九年。
南詔臣屬大唐王朝,是中國西南的重要政治、經(jīng)濟中心,實行與唐朝一樣的開放政策。南詔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毗鄰,有利于周邊國家和大食穆斯林前來做生意和游歷。所以,南詔時期,巍山、大理一帶是大食穆斯林頻繁活動的地區(qū)。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個“三千換三千”的傳說。說的是唐玄宗撥了三千御林軍給大將郭子儀送往土耳其,換回三千大食兵助唐平叛“安史之亂”。平定后,大食兵分散到陜西、江西和云南。這一傳說在民間亦有文字記錄。巍山回回登和保山板橋鎮(zhèn)收藏的《回回原來》云:“唐王選三千唐兵留止西域,選換三千回兵來至中國,生育無窮。”
《新唐書·南詔上》載:“吐蕃懲野戰(zhàn)敗北……于時,康、黑衣大食等兵攻吐蕃大酋降,獲甲兩萬首?!?/p>
這里記載的是南詔重歸于唐后,南詔與唐聯(lián)合抗擊吐蕃、康(康國,今中亞撒馬爾罕一帶)和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的一場戰(zhàn)爭。吐蕃、康和黑衣大食兵敗投降,被遣送到云南,其中的大食人成為云南回族的早期先民。
《太平御覽》載:“南詔有婆羅門、波斯(今伊朗)、阇婆、渤泥、昆侖數(shù)種外道交易之處?!边@里記載了南詔與大食、波斯等國的通商。南詔時期波斯已經(jīng)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前來做生意的波斯穆斯林商人在南詔又留下了足跡。
自唐代南詔以來,大食穆斯林在云南不僅有文字記載,還留下了具體的形象。大理劍川石寶山石窟連綿數(shù)公里,窟內(nèi)人像精雕細刻,形象生動。南詔三位最富盛名的詔主細奴邏、閣邏鳳和異牟尋在石窟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石窟里還留下了云南及西南石窟中罕見的“波斯國人”摩崖立像。波斯國人高鼻深目,身著長袍,腳穿長靴,頭纏白布,手持短杖。
《萬歷云南通志·南詔史末》載:“段氏復興,號曰后理國(大理國)……波斯,昆侖諸國來貢大理者,皆先謁相國焉。”大理國是繼南詔之后宋代的又一個地方民族政權(quán)。大理國延續(xù)南詔國的開放政策,引來大批域外人,其中不乏大食穆斯林。大食穆斯林為了與大理國搞好關系,向大理國國王獻上白象、白越諾布、乳香、蕃錦、大食瓶、白龍腦、象牙等外國珍稀禮品。
元代是回族形成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元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兀良合臺率蒙古軍和西域回回軍南下,渡過金沙江,平大理國,進入云南。此后七十余年間,回回軍派駐云南達十余次之多,每次多則上萬人,少則上千人。這些回回軍落籍云南后,成為云南回族先民的主要部分。
巍山壩子北端的大圍埂和小圍埂是兩個歷史悠久的回族村子。大圍埂和小圍埂原來是唐南詔時期的兩道防御工事。元代,蒙元大軍破大理國,回回軍駐扎在上面,日子久了,就變成了回族村子。巍山壩子瓜江岸邊的回族村子回輝登也是蒙元大軍的軍事要地?;剌x登原名回回墩,開始沒有人住,是個大土堆,蒙元回回軍駐扎在上面,后來也變成了回族村子。
戰(zhàn)爭平息后,回回軍在云南隨處入社,就地安家。他們?nèi)數(shù)嘏訛槠?,在男主女從的封建社會,非穆斯林女子嫁給穆斯林男子,也就隨之成為穆斯林。生下的孩子,請阿訇取個教名,也成為穆斯林?;刈逡钥鐕槊妊浚笠宰鍍?nèi)婚和有條件的族外婚來擴大自己的族群和傳承伊斯蘭教信仰。
賽典赤·贍思丁是中亞布哈拉人,穆罕默德的后裔,少年隨成吉思汗東遷來華,后成為元朝重臣,晚年任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主滇,首將云南納入全國行省體制,結(jié)束了長期以來云南與中原王朝若即若離的歷史。他將云南首府從大理遷至昆明,并主持重修松華壩水庫和整治昆明六河,疏通滇池出水口海口河,使昆明成為一座山水相映的美麗大城。賽典赤還重教化,在昆明首建文廟,興辦“社學”,首開云南國民教育和科舉制。賽典赤政績卓著,被赦封咸陽王。
賽典赤家世顯赫,有五子二十三孫,多人為元明兩朝重臣,有三人任過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的子孫后代人數(shù)眾多,大部分居住在云南。賽典赤在大理住過兩年,長子納速拉丁曾任大理路安撫使司都元帥。賽典赤的五子云南平章政事馬速忽的后代分為馬、速、忽三姓,多數(shù)落籍巍山,馬姓稱“賽家馬”,人數(shù)不少,是一大姓。
元末明初,回族形成。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回族將領藍玉和沐英為副將,率三十萬漢回大軍征云南。云南平定,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沐英鎮(zhèn)守云南。
沐英為朱元璋養(yǎng)子,又是明朝開國功臣。平定云南的第二年,沐英將鄭和(原名馬和)、洪保和楊慶等出身名門,受過良好教育的云南少年作為秀童獻給朱元璋。鄭和后來成為統(tǒng)帥七下西洋的不二人選。洪保、楊慶也成為鄭和下西洋的核心成員。沐英家族鎮(zhèn)守云南十三世,近三百年,封二王、一侯、九國公、四都督,對保衛(wèi)、開發(fā)和建設我國西南邊疆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主政云南的沐英奏:“云南土地甚廣,而荒蕪多,宜置屯田,令軍士開墾,以備儲待?!敝煸皽首?,于是云南出現(xiàn)了以屯田為主要形式的史無前例的大開發(fā)。明正統(tǒng)六年、正統(tǒng)七年和正統(tǒng)十三年,明朝廷先后調(diào)撥南京,湖、廣,川、貴大軍數(shù)十萬三伐麓川、平定之后,又“屯江南回、漢兵二十萬”于滇西各地,加強戒備。巍山許多回族村子就是從明代開始形成的,前來戍邊和屯田的回族和漢族軍民帶來了內(nèi)地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推動了巍山生產(chǎn)力發(fā)展。
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主導文化,回族是我國最早學習和掌握漢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據(jù)《元史·選舉志》記載,元仁宗皇慶三年(公元1314年),全國舉行會試,云南五人合格,其中蒙古人一名、色目人二名、漢人二名??梢姡敃r正在形成中的云南回族的漢文化水平已相當高。
明代回族已通用漢語文,漢文化水平已達到與漢族同等的水平。明清兩代,回族知識分子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蔚然成風,漢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造就了許多回族人才。巍山回族伊斯蘭教育和漢文化教育都十分興盛。在這里較大的回族村子都有清真寺,有清真寺就有經(jīng)堂教育,經(jīng)堂教育多開漢文課程。在漢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熏陶下,巍山回族人才輩出,經(jīng)書兩全,能文能武的文科進士、舉人和武科舉人、秀才不計其數(shù)。
巍山回族教育深受馬注、馬德新教育思想影響。馬注、馬德新是中國古代著名回族經(jīng)學者大師。他們主張“中阿并授”培養(yǎng)經(jīng)書兩全人才。
馬注出生在今保山市隆陽區(qū)易疇村,是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第十五世孫,精通儒學和伊斯蘭教經(jīng)典。他嘔心瀝血撰寫的《清真指南》,用中國人熟悉的語言和儒家思想詮釋伊斯蘭教,為推動伊斯蘭教中國本土化和豐富中華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馬德新出生于下關龍尾關,經(jīng)漢兩通,知識淵博,曾在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開羅、特拉維夫、伊斯坦布爾等地“旁搜博采”,游學八年?;貒局性谛录悠驴疾鞂W習天文學,學成歸來設帳講學,門庭若市。
馬德新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他用漢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著述達五十余種,主要內(nèi)容為伊斯蘭教哲學、教律和阿拉伯語、波斯語語法、修辭,旁及歷史學、文學、天文學。游記《朝覲途記》是研究中國與阿拉伯和西亞各國交通的重要文獻?!秾毭娼?jīng)直解》(五卷)是《古蘭經(jīng)》最早的漢文節(jié)譯本。天文學著作《寰宇述要》使這位經(jīng)學大師成為中國近代赴海外研究自然科學的第一人。曾因在游學天方期間給沙特阿拉伯王宮告示行文糾錯而留美名。
馬德新繼承和發(fā)揚王岱輿、馬注、劉智等諸輩前賢“以儒詮經(jīng)”的伊斯蘭漢文譯著傳統(tǒng),使云南成為繼金陵之后的譯著中心,創(chuàng)立了與陜西、金陵和山東相呼應的中國伊斯蘭教云南學派,為伊斯蘭教中國本土化和古代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日益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劇,滿清王朝走向沒落,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在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的推動下,家破人亡、沉冤難申的杜文秀來到小圍埂,以教書作掩護,秘密發(fā)展革命組織,于1856年發(fā)動起義,建立大理政權(quán)。此后,大理政權(quán)立于南詔故地十八年之久。
杜文秀經(jīng)漢兩通,深諳歷史,頗有自知之明,取得政權(quán)后,只稱帥不稱王。大理政權(quán)改清代年號為明代甲子紀年,禁止剃短發(fā),恢復蓄長發(fā);禁用清代服飾,恢復明代服飾,旨在恢復明朝統(tǒng)治。此舉得到了漢族的歡迎和支持。杜文秀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在大理政權(quán)機構(gòu)的二百九十七名統(tǒng)治職官中,漢、白、彝、景頗、傈僳、納西等族官員占了二百八十四名,回族只占十三名。文職三十六名內(nèi)閣參軍中,百分之八十為別的兄弟民族。杜文秀政權(quán)也因此得到了各民族的大力支持。
杜文秀不照搬太平天國“平均地權(quán)”的土地政策,他在穩(wěn)定農(nóng)業(yè)和農(nóng)村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商業(yè),以商業(yè)帶動農(nóng)業(yè)、礦產(chǎn)業(yè)、手工業(yè),繁榮經(jīng)濟,為改善民生和大理政權(quán)長期存在提供了經(jīng)濟支撐。在他執(zhí)政期間,以民為本,對侵犯百姓利益的罪犯量刑極嚴,大理政權(quán)轄區(qū)內(nèi)一度“偷盜絕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杜文秀在大理城即將失守的最后一刻,為了保全守城軍民的生命,吞下孔雀膽,向清軍陣營走去,壯烈犧牲。杜文秀起義同太平天國和全國各地的反清大起義一起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回族擅長經(jīng)商,在他們的觀念中,經(jīng)商是正當?shù)臓I生,賺來的錢可用來改善生活、提供稅收、發(fā)展公益事業(yè)和救濟窮人。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東蓮花回族村離南詔故地巍山古城約二十公里,民風淳樸、村容整潔,村舍建筑和巍山古城一樣完整地保留著往昔風貌。村子最高處有一個水塘,村中生活生產(chǎn)用水全靠它供給。水從水塘穿過村里家家戶戶,流向田野。位于村中心的清真寺,立面構(gòu)圖豐富,把中國傳統(tǒng)建筑手法與伊斯蘭建筑風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馬家大院入口處的碉樓高三層,底層為通道,一二層是平面矩形,三層是八角形,頂為八棱小青瓦屋面,站在碉樓上可俯瞰全村。碉樓大門的建筑因與眾不同而顯得怪異,村里人說這是“洋做法”。碉樓的木裝飾雕工精湛,技藝超群,讓人叫絕。
碉樓上有磚砌的槍眼,從這里可窺視村外的動靜。
村里還有另一大戶的舊居,大門平頂方形,用石材鑲嵌而成,十足的南洋味。顯然村里有人漂洋過海闖蕩過南洋。
村里的道路用石板鋪成,上有馬蹄印,路旁有拴馬石,還有上馬的石凳。
在東蓮花村里,我們可以看到大馬廄。大馬廄的墻壁厚實、嚴密、巨大,上面住趕馬人,下面關馬。這樣的一幢大馬廄可關幾十匹馬。
巍山是南來北往馬幫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馬幫運輸特別是回族馬幫運輸十分紅火。巍山回族馬幫源于元明兩代,盛于清代,輝煌于民國。民國時期,巍山回族馬幫占巍山縣馬幫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還多。巍山回族村村都有馬幫和養(yǎng)馬戶。宴旗廠馬彩庭、馬彩臣兄弟可稱云南馬幫之首,在龍云主政云南時期,馬氏兄弟旗下馬幫擁有騾馬千余匹,為龍云統(tǒng)運局主力。馬幫是最便捷的生財之道,它的作用在非常時期尤為突出。巍山回族馬幫對杜文秀大理政權(quán)的財政支持,對杜文秀起義失敗后巍山回族被毀家園的重建,以及對滇西抗日物資的馱運都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巍山回族馬幫運輸是巍山縣經(jīng)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最活躍的因素。它帶動了巍山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礦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造就了許多本地富戶、跨國僑商,以及資金、信息相對集中的華僑村,譜寫了一段巍山經(jīng)濟史上的華彩樂章。
茶馬古道,也稱南方絲綢之路,東起今日四川成都、宜賓,西至今緬甸和印度,是我國古代西南連接內(nèi)地和中南半島的唯一通道。馬幫就長年累月地行走在這條被稱為“茶馬古道”的漫漫山道上。隆慶關離巍山古城約二十公里,是茶馬古道上馬幫經(jīng)南詔故地巍山的必經(jīng)之地。隆慶關埡口山勢險峻,道路崎嶇狹窄,常有土匪強人出沒,但為了生計和發(fā)展,巍山回族馬幫不得不鋌而走險,從這里經(jīng)過。
如果說隆慶關是馬幫經(jīng)南詔故地巍山的必經(jīng)之道,那么茶馬古道上的石板則是千百年來,過往馬匹必踏之處。路窄石板長,一步跨不過去,有一只腳必須踏著石板中間過,時間長了就踏出了深深的馬蹄窩。
古道已經(jīng)荒蕪,鈴聲不再回響,馬幫已經(jīng)消失,只留下這深深的馬蹄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