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播種的季節(jié),承載著一整年的希望。都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但2013年的開春,茶界卻沒能開個好頭。
首先是今年1月,有望沖擊“內地茶葉第一股”的安溪鐵觀音集團IPO之旅結束,這著實給眾多躁動不安、急于上市的茶企潑了一盆冷水。其次。往年茶界熱衷的高價模式在今年全面遇冷,尤其在春節(jié)期間,高價禮品茶遭遇寒流,銷售量萎縮。再有,雖然抽樣批次合格率已達99.8%,鐵觀音還是難逃“農殘”的“魔魘”。
茶至靜、心境開闊,疏瀹滌心源。2011年作為傳統(tǒng)農業(yè)股的“好想你”棗業(yè)成功上市,無疑為正熱衷上市的眾茶企打了一劑強心針。產業(yè)資本化、上市造富,讓茶企掌舵者們個個血脈賁張,仿佛上市之后一夜之間就能脫胎換骨。但如果認為茶葉做為比紅棗高端、有品位、有文化的中國國飲,茶葉股上市路一定坦蕩蕩,就未免顯得太過單純。資本市場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產業(yè)鏈模式、盈利前景、公開透明的財務制度。茶行業(yè)的運營模式、盈利模式等等,一切都還需要資本市場的認同,而行業(yè)門檻低、財務不健全、管理不完善,更是資本化道路必須面對的考驗。
陸羽言:茶之為用,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就是要倡儉、倡廉,不要忘記中華民族勤儉樸素的光榮傳統(tǒng),不要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放縱和迷失自己。而茶界這幾年的奢靡之風尤盛,天價茶屢見不鮮,高價茶比比皆是,各種繁縟的包裝讓消費者迷茫,茶的本真卻在不斷邊緣化。茶做為最家常飲品,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是少一些花拳繡腿,多一些實實在在。
茶界開春的林林總總,并不光鮮照人,更多的在茶人的心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霧霾”。“諱疾忌醫(yī)”必不可取,盡早暴露問題、發(fā)現問題,繼而想辦法去正視它、解決它,總比累積到毀滅性的爆發(fā)要好。
三月的暮春,我們盼望春茶的甘爽滋味,更期待清風能夠滌蕩業(yè)界的一切渾濁,讓茶不污世俗的清逸成為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絕佳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