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清起,北京城里的八旗王孫、紈绔子弟就把“玩”變成了北京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養(yǎng)鳥聽音、品茗聽書、斗雞斗蟲、摔跤放鷹、煙壺手串形,從文到武,從俗到雅,無所不有。林語堂曾說,北平代表和順安適的生活,代表了生活的協(xié)調(diào),使文化發(fā)展到最美麗、最和諧的頂點,同時含蓄著城市生活及鄉(xiāng)村生活的協(xié)調(diào)。而這一切的美麗、安適和和諧在很多老北京人看來,都被濃縮在了一碗大碗茶濃釅的茶湯里。
北京人愛喝花茶,即香片。蓋碗花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老北京人喝茶時,只需一手端著茶船就可穩(wěn)定重心,一手又不必揭蓋,半張半合茶湯就會徐徐沁出,而茶葉又不會隨湯入口,輕輕一刮茶湯則淡,稍重刮茶湯就會濃些,動作優(yōu)雅從容,別有一番情韻。
在家里,茶是必需之物。出門,泡茶館兒,更是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是舊時的書茶館、清茶館、茶棚、茶攤,還是今日在城中林立的各色茶樓、茶莊,北京的茶館遠離那神圣的茶道,卻承載了京味民俗文化中的精髓,散發(fā)著濃濃的“煙火味”,成為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生活習慣。
今天,北京茶館里的戲臺上演的或者是京劇昆曲,或者是川劇變臉,又或者是當年天橋下賣藝的那些把式,但臺下的一碗大碗茶里,沏出的依舊是彌漫著濃郁香氛的“香片兒”。一個世紀過去了,大碗茶香而不浮,爽而不濁,沉淀出只屬于這座皇城的從容與平和……
大名鼎鼎的馬連道“京城茶葉第一街”,茶葉街長1500米,集中了12D0多個茶葉店和十幾座茶城。過去的馬連道只有一家茶葉加工廠,近些年來,福建、浙江、云南和安徽等產(chǎn)茶地區(qū)的商人們瞄準了這里的商機,紛紛在馬連道開辦商行批發(fā)茶葉。如今,這里匯集了浙江、福建、安徽,云南、貴州等全國主要茶區(qū)的名特優(yōu)茶葉,年銷售額達侶億元,占全國茶葉總銷量的十分之一,成為華北地區(qū)最大的茶葉集散地。
許多人提起馬連道,第一感覺就是茶葉種類多,再就是價格比其他地方要相對低一些。走進馬連道茶葉一條街,最扎眼的莫過于茶葉店和茶城打出的“金字招牌”。一家挨一家的茶鋪將店里的好茶用最顯眼的字樣標出,竹葉青、大紅袍、鐵觀音、普洱茶……價格從每斤三四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沿街而立的茶店大小不一,裝修風格也各有特色。門面小點的便可見店主人與友人品茶談笑的畫面,小茶店里四處擺滿茶葉,有包裝成小泡袋的、有散著裝在大透明袋中,看著凌亂卻不影響喝茶人的雅興;門店大些的就能分出三四個泡茶區(qū),規(guī)劃整齊,空間富余,從外面一眼望進去,可見統(tǒng)一著裝的工作人員在店中忙碌的背影。
要想把這條街上的幾大茶城走遍,是要考驗?zāi)_力的事情,除了沿街可見的已經(jīng)讓人眼花繚亂的茶葉門店,還有更多的茶莊開在茶城里。在馬連道上有十多家茶城,建筑風格各不相同,有露天的、有室內(nèi)的、有古典的,也有現(xiàn)代的,一處茶城里的茶店就有上百家,就算花上整整一天時間,也就是匆匆在三五家茶城間逛個來回,更談不上坐下來細細品上一道茶了。
馬連道目前有大大小小十多座茶城,有的年代久遠些,有的新建不久,每個茶城的建筑風格和商鋪定位也因為時間階段和市場需求不同而存在明顯差異。北京馬連道茶城占據(jù)了茶葉街最顯眼的位置,茶城共有四層,一、二、三層是茶葉、茶具市場,四層是攝影器材城。茶城內(nèi)部裝修典雅大方,仿古式建筑裝飾極富民族特色。一二樓的銷售大廳是專柜式的,半人高的玻璃柜臺,讓人不禁聯(lián)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百貨公司。包裝好的產(chǎn)品放在柜臺里,散茶則裝在鐵皮桶里被擱在臺面上,鐵皮桶外貼著“黃山毛峰”、“茉莉花茶”、“金駿眉”等大黑字,頗有點舊時茶莊里賣茶的味道。三層是兩家大型茶葉超市,設(shè)有品茶室,茶客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稱心如意的茶葉現(xiàn)場泡飲。
“茶緣”茶城位于馬連道茶葉街的最南端,以前所有的茶店都集中在馬連道北邊,“茶緣”的成立才把這條茶葉街從北到南地貫穿起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茶葉商業(yè)街。茶城的入城處是一座氣勢恢宏的牌樓建筑,頂上中間題寫“茶緣”二字的燙金書法,這已經(jīng)成為馬連道的標志建筑。城中的鋪面裝修得都很雅致,路面用青石板鋪就,行走其中有一種江南煙雨樓臺的感覺。茶城里的店鋪面積比較大,分上下兩層,因為有了空余的空間,茶店老板會憑自己喜好在樓上或是樓下開辟一間茶室,用來招待朋友,大多是古樸雅致的裝潢風格,也應(yīng)了這“茶緣”里古香古色的景致。
如果說馬連道里能一眼讓人記住的茶城是“茶緣”,那么一聽名字就能記下的茶城便是“格調(diào)”。剛開始聽說有茶城名為“格調(diào)”,馬上就萌生好奇,現(xiàn)在人流行說“格調(diào)”,一個有格調(diào)的人是具備氣質(zhì)和內(nèi)涵的,而一個茶城的“格調(diào)”是什么?
格調(diào)茶城是一座有著金色外衣的大廈,很醒目,遠處便能瞧見,“茶緣”里的茶店是獨門獨棟,“格調(diào)”里的茶店就像公寓一樣一間一間緊挨著,每層的面積空間很大,中央有一座手扶電梯,乘著電梯上下大致瀏覽了一遍“格調(diào)”里的茶店布局,這里的茶店規(guī)格普遍不大,裝修也比較簡單,主要是夫妻店、小批發(fā)店為主,店鋪雖小卻很具人氣。買茶、喝茶的人絡(luò)繹不絕,有些人是閑庭信步惻曼逛著,有些人進門就直奔相識的茶店,有些人已經(jīng)拎上大包小包準備離去,喝茶聊天的人不少。“格調(diào)”給我們的感覺是更接“地氣”,貼近生活,親切友好。
去年,福建“滿堂香”茶業(yè)有限公司在馬連道的北京國際茶城建成中國茶文化體驗中心,將博物館、茶藝館、科普課堂和商場四種功能融合在一起,在“滿堂香”茶文化體驗館里,你能在品茶的同時,欣賞到悠揚的古箏表演,可以聽傳統(tǒng)的茶樂、戲劇,還有茶葉論壇、名茶評比、茶藝大賽、茶文化等,無限擴展了品茶的外延,也大大提升了馬連道上文化精神層面的價值。之后,越來越多茶企、茶店開始轉(zhuǎn)變,在茶店裝潢、茶品包裝、企業(yè)文化推廣中都融入文化和藝術(shù)元素,走過整條茶葉街,無論具有現(xiàn)代化裝飾風格的茶鋪還是修葺得古香古色的店面都散發(fā)著一種濃郁的東方韻味。許多店鋪里不僅設(shè)有茶座供顧客品茶,還擺有字畫、茶具、古玩。顧客在品茶之余還可賞畫、看古玩,興起之時還可與老板切磋一下。
穿過北京城繁鬧的市中心和人流密匝的地鐵站,一回到馬連道,忽然覺得一切都慢了下來,茶店里的客人慢慢品著茶,仔細挑著心儀的茶葉產(chǎn)品,泡茶人員用輕柔的動作沖泡著每一款茶,喝著茶的人們說話的語速也顯得輕緩許多。仿佛是受了這種氛圍的影響,看著在這條街上來往的行人似乎都少了幾分都市生活的匆忙,多了些許享受生活的閑逸。
走在“京城茶葉第一街”上是一件既舒心又愜意的事情,凡是有茶滲入的事物都是慢而輕的,似乎隨處都能聞到茶香,走累了停下來便能喝上一杯沁人的香茗。
北京的茶館開創(chuàng)于元朝,興盛于清朝,老北京有大茶館、琴茶館、書茶館、野茶館、清茶館等六大茶館類型。地安門的天匯、前門外的天全、匯豐、同和、海豐等,都是最早出名的。得碩亭的竹枝詞集《草珠一串》中有句:
小帽長衫著體新,紛紛街巷步芬塵;
閑來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
皇城根下這些形形色色的茶館中,三教九流在這里聚散離合,飲茶不再是達官貴族、文人墨客所獨享的特權(quán),而是納入了民間社會、平民百姓生活之中,蘊含了極為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似乎沒有誰比北京人更幽默、更健談、更閑散和更關(guān)心時政了,茶館也就成了他們“練口才”的地方。北京人喝茶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茶。人來客往的茶館是個大舞臺,泡茶館是為了看戲、聽戲甚至于是演戲的,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角兒。
前門情思大碗茶
“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里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窩頭咸菜么就著一口大碗兒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兒?!薄煜さ男?,質(zhì)樸的歌詞,前門的一碗大碗茶已然成為了醇厚京味兒的象征。
也許就是這一股濃濃的北京味兒,讓這一碗大碗茶從一個街邊小攤演變成了今天的蜚聲海外的“老舍茶館”,曲藝、雜技、相聲、小吃……和老北京相關(guān)的一切,都可以在老舍茶館里找到蹤跡,游客們?nèi)纭俺ァ卑銇淼竭@里,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一碗大碗茶,更多的是在這座國際大都市里已再難尋的老北京的味道。
老舍茶館取名自最貼近老北京生活的作家老舍和他的話劇劇本《茶館》,《茶館》表現(xiàn)了京城的滄桑變遷和幾代北京人的命運,誠如一部老舍茶館的發(fā)展史。茶館典雅大氣的門樓邊上,依然保留著“老二分”茶攤,一個舊式的保溫桶,白色整理箱里陳列著消毒大碗,“二分錢一碗大碗茶!大碗茶一碗二分錢!”一個頭頂黑色瓜皮帽,身著青色長褂的小二在長攤前吆喝著。這場景,讓人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茶館的創(chuàng)始人尹盛喜先生帶著一批返鄉(xiāng)知青,下海經(jīng)商,靠著一碗二分錢的大碗茶,成就了今天的老舍茶館,也留下了一段充滿濃郁的北京風情的傳奇史。
掀開厚厚的門簾,傳統(tǒng)京味便撲面而來,古樸的環(huán)境、木制的廊窗、中式硬木家具,屋頂上懸掛的一盞盞宮燈,墻壁上懸掛的書畫楹聯(lián),都透出十足的京味?!?988年,老舍茶館開業(yè)的時候,只有一個帶小舞臺的大廳,演一些文革期間沒落了的古曲,京劇清唱等,客人們來了邊喝茶,邊吃點心,邊看演出,就是老北京六大茶館中典型的書茶館?!崩仙岵桊^的掌門人尹智君向我們介紹說。今天在茶館的三樓,依舊保留了當年書茶館的形式,大廳里整齊排列著八仙桌和靠背椅,我們學著老北京人的模樣,點一碗蓋碗花茶,兩碟瓜子點心,舞臺上演的是趙元俠的京劇,恍惚間卻有一種one night in Beijing的感覺。
前門四合茶院位于茶館二樓,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北京傳統(tǒng)建筑四合院,每一個房間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品茶區(qū)。中心院內(nèi)有大片的綠草地,騁目細賞,四合院以樸素青磚為墻,原色木框為窗,門楣上都鐫刻著細致的如意圖案。每一間茶室門前都懸著紅色紗燈,有的茶室的窗欞上還掛著鳥籠,流連在四合茶院內(nèi),蛐蛐的叫聲不絕于耳,在這里,只有悠閑與寧靜,只有輕松與自在。
走出四合院內(nèi)的寧靜,老北京商業(yè)博物館里的喧囂一下子讓人不禁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著名民俗專家王作楫為博物館精心跳選出13個老北京代表性商業(yè)老店鋪,在“面人湯”的正宗傳人馮海瑞的精心雕琢下,一座座由面粉變幻而成的茶館、二葷鋪、酒館、戲樓、樂器鋪、綢緞莊、理發(fā)店纖毫畢現(xiàn),人物栩栩如生。水車、藥捻子、磨剪子條凳、剃頭挑子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老物件,伴隨著跌宕起伏的古都歲月,霎時在你眼前鮮活起來。
博物館隔壁是老舍茶館自主設(shè)計開發(fā)的“老尹記”產(chǎn)品的展示區(qū),除了來自全國六大茶類的茶品外,兔兒爺泥塑、京劇臉譜的馬克杯、皇城風情的筆記本等帶著濃厚京味的禮品反而吸引了更多游客的駐足欣賞,還有很多極具現(xiàn)代創(chuàng)意,又不失傳統(tǒng)風格的茶器系列,“老舍茶館幾十年都堅持推廣京味文化,如今我們把這種文化優(yōu)勢轉(zhuǎn)變成產(chǎn)品優(yōu)勢,開發(fā)出‘老尹記’京味茶禮,將來還會以連鎖等方式拓展市場?!币蔷砩铣休d著父輩堅守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也有透著對茶館未來發(fā)展求新求變的自信與膽識。
過去是粗礪的大碗,碎末兒熬成的茶湯,現(xiàn)在是精致的青花瓷碗配上好的茉莉花茶,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一碗大碗茶里透析出的平和氣度,是在皇城根下閱盡了世事變幻后的從容……
“北新橋”的百年茉莉香
尋訪“吳裕泰”,不能不讓人懷想起舊日的北新橋,在一百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這里始終是吳裕泰不離不棄的“根據(jù)地”。作為一條古老的街道,其走向、格局直到今天仍保持著元代規(guī)模。以往人們總認為老北京的商業(yè)區(qū)是大柵欄、王府井,卻在不自覺間忽略了北新橋的重要商業(yè)地位。這里的商業(yè)街雖不如東四繁華,但地處十字路口、交通要道,一直是居住在東北城區(qū)一帶的居民們購買日用品的便利之所。
這個雖地處社會中下層,卻更貼近普通老百姓的商業(yè)區(qū)也許在某種意義上更能代表老北京的風貌。因為顧客大多為普通百姓,日用品是交易重點,為了方便起見,北新橋的店鋪種類頗為齊全,吃穿住行,樣樣俱全。北新橋一帶的老百姓一般都好飲茶,且講究喝好茶,于是一百多年前,吳家人便將店面安置于此,再不曾變動過。當初的北新橋商鋪云集,堪稱老店、大店的也為數(shù)眾多,可是現(xiàn)在,這條街上就只剩下“吳裕泰”這一家百年老字號了??梢哉f“吳裕泰”這個店名與北新橋這個地名是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來到北新橋,我們一眼便看見了“吳裕泰”總部的大門,飽滿的蓓蕾柱懸在半空,以深紅和墨綠為主色調(diào),在現(xiàn)代建筑群中更顯出古色古香來。聽聞當年這里高門大院的輝煌程度可與王府花園媲美。走進吳裕泰總部這扇還帶著高貴古典氣息的大門,我們所見到的一切和想象中的吳裕泰有很大不同。明快簡潔的裝修風格、先進的辦公設(shè)施、輕松寬敞的辦公環(huán)境和年輕光鮮的員工族群,這些都與成熟的現(xiàn)代企業(yè)無異,讓我們還能感覺到一個老字號茶館的存在是一整面廊道墻里陳列的所有吳裕泰茶葉產(chǎn)品。在這里,我們看見的是一個企業(yè)的身影,而且看上去朝氣蓬勃、富有生機,這是吳裕泰成長的轉(zhuǎn)變,這也是時代進步之下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必然。
距離吳裕泰總部百米左右的門店并不太大,淺色系裝飾,清爽怡人,進店便能聞到茉莉花和綠茶的馨香。遇上正在買茶的客人,銷售員掀開厚重的陶制的茶缸,愈發(fā)濃郁的香氣四處飄散開來,滲進每個人的細胞里,整個人都感覺神清氣爽起來。環(huán)繞四面的貨架上陳列著印上“吳裕泰”標簽的各色產(chǎn)品,細看之下,全國各地的名茶都收羅在這小小店鋪之中,當然吳裕泰的招牌還屬茉莉花茶,據(jù)史書記載 :“上品飲茶,極品飲花”?!耙曰ㄈ氩琛痹缭谥袊髑迥觊g就已成為尊貴地位的象征,花茶是古老中國的宮廷貢茶。吳裕泰的花茶具有“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明亮”的獨特口味,這種味道已經(jīng)成為北京人記憶中的味蕾符號。
收銀臺上擺放的是電子秤,店員說,“吳裕泰”百年前的木制柜臺上擺放的是大小不等的手提秤,不同量的茶使用不同的秤。舊時人們的買茶習慣也與現(xiàn)在有很大不同,今人喜歡論斤買,買一次可以喝上個把月,當時的人們卻喜歡按兩計,當天買當天沖,圖的就是新鮮。
就在店中駐足的十來分鐘里,來去了好幾撥的茶客,看得出大多茶客比這里的店員還熟悉吳裕泰的茶品,有的年輕,有的年老,他們應(yīng)該都是土生土長在北京,一代一代傳遞著對吳裕泰味道的喜愛,他們把朋友帶到這里,介紹這些茶品的時候如數(shù)家珍,看得出他們想和朋友分享的不僅僅是一款茶、一種味道,更是一份融入生活的記憶。
恩澤雨露 禪茶一味
推開露雨軒沉重的木門,濃郁的佛香撲鼻而來,走過一潭鯉魚游弋的放生池,抬眼就能見到形態(tài)各異的佛教雕像和各式精致的古董家具,呢喃的梵樂不絕于耳,會讓人在一霎那產(chǎn)生錯覺——仿佛置身于高山深處的一處古剎之中。每一位客人都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全方位感受到了“露雨軒”所要傳達的核心理念:“禪茶一味”。
前期聯(lián)系張贊時,朋友就提醒說,早上十一點以后他才會接電話,那是個純北京爺兒,閑適的生活永遠比打拼事業(yè)重要。見面果然被安排在了晚上,北方漢子的高大身形,一副書生模樣卻透著一絲沉穩(wěn)。很難想像他在茶樓這個行當已經(jīng)摸爬滾打了十三年,如今已是三家連鎖茶樓的總經(jīng)理,問及為什么會選擇創(chuàng)辦茶樓,他說以前曾從事過餐飲,比較累;自己滴酒不沾,也做不了酒吧。當時馬連道只有一個京閩茶城,經(jīng)常和朋友去那喝茶,就慢慢喜歡上茶,所以再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選擇了開茶樓。
張贊進入茶樓業(yè)的第二年,北京的茶樓就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一年之內(nèi)從幾十家變成了兩百多家。”這些茶樓面積都在一兩百平米左右,做得比較好的就是露雨軒、碧露軒和五福茶藝館。五六個人點一份大約百來塊錢的紙罐茶,每個人收十元水位費,包間費另付,茶樓的消費方式都一樣,只是提供一個環(huán)境不錯的場所和服務(wù),不講究茶品,不講究泡法,也不講究茶器,更談不上文化。繁榮的景象只持續(xù)了兩年,北京的茶樓開始一家一家倒閉,要么轉(zhuǎn)為足療,要么轉(zhuǎn)為棋牌室。在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張贊得出結(jié)論,茶樓沒有主題文化,可復制性太強,經(jīng)營方式不夠多元化,產(chǎn)品的附加值太低?!?/p>
什么樣的文化適合茶樓?張贊開始琢磨,琴棋書畫都想了一遍,不是太小眾就是太容易被模仿。機緣巧合,一個出家?guī)煾翟谶@時送了他一本凈空法師寫的《認識佛教》,雖然是一本簡單的、初級的佛教入門書籍,但他突然意識到,佛教文化跟茶文化同樣源遠流長,而且關(guān)系密切。于是,“露雨軒”牡丹園店被張贊打造成一個寺廟,所有的布局和設(shè)計按照傳統(tǒng)的寺廟格局來建造,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對佛教文化感興趣的客人,延續(xù)著佛教文化主題,張贊在雙秀公園北門開了第三家店,店內(nèi)特意設(shè)了一個佛堂,內(nèi)有三尊屹立的大佛,茶樓上下布滿了與佛教相關(guān)的雕刻、塑像和字畫,包括從其他古寺收藏來的鎮(zhèn)店之寶——精雕細琢的清朝木雕“釋迦牟尼全佛圖”、“如來說法圖”,以及造型古樸的18尊明代的金絲楠木雕塑“十八羅漢”。
店內(nèi)的卡座都是明清時期江南盛行的千工床改造的,有些改造成了可以盤腿打坐的塌,有些改造成了椅;二樓的包廂名都源自佛教經(jīng)典,“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等,每間包廂主題不同,有的密宗文化濃重,有的則以禪宗文化為主;蘇式,廣式、京式等各種古董家具在茶樓里隨處可見,古樸的瓷器碗筷也都可以提供給客人使用,有些東西變平常時,反而讓人心升敬意。
“來茶樓的也不都信佛,南方的寺廟里常都備有茶桌茶室,可以泡茶賞景,體驗寺廟風光,北方的寺廟除了拜佛燒香,很多連個凳子都沒有,而很多人去寺廟,只是想在里面呆一呆,感受一下寧靜的氛圍?!睆堎澱f,露雨軒就是想讓人們了解真正的佛教文化并不深奧,也不沉重,它反而是很貼近生活的,很百姓化的。
非常友普,非常紫砂
在東三環(huán)西壩河邊上,有一棟帶小院兒的獨立小樓,青瓦飛檐的大門,頗有點大宅門的味道,除此之外,小樓從外觀上看并無特別之處。朋友卻說,這是北京收藏老一廠紫砂壺最多的地方,帶著一絲好奇,我推開了大門……
大門里的確別有洞天,小橋流水、粉墻黛瓦,走過中式拱門,讓人如置身世外,遠離喧囂。茶樓的主人似乎特別鐘愛蓮花,廳堂的墻壁上有很多與蓮有關(guān)的書畫,筆墨里的每一片枝葉仿佛還帶著出水的溫柔,自然延伸,無所羈絆。高僧凈慧法師在此留下了墨寶——“禪茶一味”。
樓上共有雅室七間,“吃茶去”是一種豁達心境、“七碗茶”訴說茶的精妙、“清心”中自有一番大潔凈,陽光通透,可盡覽西壩河的風景,花68元可以暢飲三泡好茶,盡享茶館里所有的茶點小吃,然后慢悠悠地“泡”掉一天的好時光,或洗盡煩塵,或把玩歡笑。
茶樓的主人高劍飛謙和健談,從喝鐵觀音開始到喝普洱,是京城茶圈里最早接觸收藏級普洱的人,“04年左右,北京喝普洱的圈子氛圍很好,有好茶都是分享,當時普洱的價格還沒有被炒那么高,茶會上88青是打底的茶,再往上喝到紅印,最后一道肯定是號級茶。”相比蓋碗,紫砂壺更適合泡飲普洱,高劍飛也開始接觸紫砂壺,并從收藏普洱上慢慢總結(jié)出了一套自己的“投資經(jīng)”——講究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他認為,喜歡和投資是兩個概念,喜歡的東西可以欣賞把玩,但不一定都適合投資,適合投資的東西一定要具備稀缺性和不可復制兩個因素?!白仙皦貜膭?chuàng)始到建國初期,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chǎn)方式,實行國營體制后,由國家整合紫砂行業(yè)的各種資源,用最好的泥料,最好的工匠,包括“七大藝人”在內(nèi)的一群老工手毫無保留地展示出各自最優(yōu)秀的制作技藝。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明代到1949年,保留下的紫砂壺壺型有100多種,但在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老一廠就創(chuàng)款了大概五六百種的經(jīng)典壺型??梢哉f,從60年代到1997年老一廠倒閉,40年時間是紫砂行業(yè)輝煌的40時間,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在認準了好的投資對象之后,他又從一個臺灣人手里回購了一萬多把老一廠外銷的商品壺,高劍飛現(xiàn)場為我們展示了幾把壺,這些壺咋看上去并不起眼,做工談不上十分精細,畢竟是在流水線上手工制作的,壺蓋也并不講究嚴絲合縫,但只要一過水,好泥料的色澤和品相就一覽無遺,壺身上的字畫篆刻也盡顯老一輩藝人們過硬的功底。
2008年金融危機,高劍飛看到西壩河邊上的這棟小樓空了好幾個月,便極具眼光地拿了下來,“平時經(jīng)常和朋友去茶樓里聚會喝茶,收藏的茶和紫砂也越來越多,需要一個與朋友們展示和分享的平臺,就想自己也做一個茶樓。”第二年,“非常友普”茶樓開業(yè),老一廠的紫砂壺成了茶樓的“招牌”,高劍飛辦公室的書櫥里有好多港臺出版的紫砂壺圖冊,對國營時期出品的紫砂壺做了詳細的梳理和分類,他自己也對所收藏的每一把老一廠紫砂壺的資料做了詳細的整理,并在茶樓的博客和微博上進行宣傳和推廣,吸引了很多紫砂壺愛好者。許多愛壺人從來看壺賣壺,慢慢變成了茶樓的??停邉︼w打趣地說,茶樓有一個會員入會五個月一共來了120多次,公司開會,商務(wù)洽談都在這里,比我當老板的來得還勤快。他在茶樓規(guī)劃初期,沒有選擇太高檔的裝修,沒有過分強調(diào)文化氛圍,而是把茶樓營造成了一個家庭客廳的延展,
“我要讓客人在茶樓里的感覺和在家一樣,坐下來了就不想走,這樣做茶樓就成功了。”
這或許也是高劍飛給茶樓取名“非常友譜”的初衷,來茶樓的每一位客人都可以喝到“有譜可尋”的茶,挑選到“有譜可尋”的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京城紫藤開
在馬連道國際茶城進門右手第一家茶店是整座茶城中最有特色的,大膽的裝潢色調(diào),異域風情的特色包裝,還有工作人員的馬來西亞傳統(tǒng)棉著裝,令人眼前一亮,忍不住駐足上前欣賞一番。這家茶店名為“紫藤”,與店員交談才得知其來自馬來西亞,難怪我們總感覺這店中的一茶一器,一畫一書都給人獨特的視覺沖擊和思維碰撞,原來這其中有著不同國家之間文化背景和審美方式的差異。
紫藤創(chuàng)辦于1987年,是馬來西亞第一家除了以古樸的喝茶空間規(guī)劃,精心陳設(shè)飲茶價值外,更長期舉辦和策劃各類型文學、表演藝術(shù)的座談、展覽及活動的現(xiàn)代茶館,打破了傳統(tǒng)茶行的經(jīng)營模式,使茶館不再只賣茶,而是結(jié)合了文學、音樂、電影、舞蹈與人文活動的所在。而馬連道國際茶城里的這間茶社只是紫藤世界的一個側(cè)影,但這也足以吸引人們的視線,讓人記住。
在這里,馬來西亞特有的天目,雕工精致的錫器,每一樣器具都帶著濃濃的異域風情,桌上鋪著名叫bafik的茶席布,“這些圖案和花紋在馬來西亞很常見,不論男女都會穿這種布料的長裙……”漂亮的店員將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向茶客娓娓道來。
“這里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馬倉儲存的老茶,老六堡,老水仙,老普洱等等。大馬的溫度常年保持在28℃~34℃,平均濕度保持在70~80之間,對茶葉的陳化很有利。而且都是遵循古法,用清一色的傳統(tǒng)工藝制成。這里的每一款茶,都是要有三至五位老師共同評審以后才有機會進入大馬倉,至少存放一兩年才能擺上貨架,老茶則存放更長的時間,在品質(zhì)上會有忠實的老茶客追隨?!?/p>
除了茶葉品質(zhì),茶葉的包裝絕對是個亮點,簡單的紙袋上印著的圖案有濃濃的南洋風,色彩鮮明,有視覺沖擊感,又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在包裝上的確吸引年輕人的眼球。除了紙袋紙罐,禮盒也是純紙折成,連膠都不用,可以循環(huán)再利用,絕對環(huán)保。跟傳統(tǒng)茶館茶店的古樸沉郁不同,在這里喝茶心中有一種明快、輕松的感覺。細品口中的茶湯,滋味在口中的層次和變化也如眼前綺麗的色彩一般,豐富、多變。在紫藤茶社品茗,體會到的是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
紫藤把茶做得時尚和年輕化,在豐富鮮明的紫藤空間里喝茶,可以把茶喝得很多元,很玩味,坐在這間小茶社里喝上一杯馬來紅茶,品味一番別樣的南洋風。沉浸在這個小空間,氤氳的茶香和店員純真的笑臉仿佛送來了來自馬來西亞的陣陣暖風。紫藤花語是醉人的戀情,依依的思念。在紫藤茶社喝茶,仿佛迷失在熱帶風光中,醉心于這浪漫,優(yōu)雅而溫暖的氛圍。
他們“泡”在北京
聽聞老北京人去茶館喝茶,捧著氣派的蓋碗,聽戲唱曲,用一天的時間把“香片兒”泡了個透。這樣的故事好像被定格在了久遠以前,我們在北京遇到更多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北京人,他們帶著明顯的區(qū)域特性,也帶來了天南地北的茶葉,讓京城茶市中有了除“茉莉花茶”以外的茶名。他們教會了北京人各式各樣的品茶方式,讓北京人知道原來茶既可以大碗喝也可以小杯品,他們引導著越來越多的北京人認識茶,接受茶,愛上茶。他們中的年輕一輩,是在遠離了卡拉0K廳的喧囂和快節(jié)奏的疲勞之后,用茶給自己一點沉靜的空間。他們固執(zhí)卻不守舊,在對茶的認知上彰顯個性,茶便被他們玩出了獨特的味道,京城的茶圈因而有了“瘋狂”、“光怪陸離”、“特立獨行”等這樣的形容詞。
他們“泡”在北京,泡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杯香茗……
京城柔美臺灣風
鋪著月咖色的席布的茶桌,枯木一樣的陰沉木茶臺,像茶海里的一條浮舟,載著臺灣好茶,從海峽那端駛來。養(yǎng)在小花瓶里的綠蘿生機勃勃地點綴著清新雅致的茶席。茶桌上整整齊齊地擺著一串養(yǎng)得潤潤的小巧紫砂壺,和美玉一般的青瓷茶具。每天忙完了手頭的工作,安安會坐在茶桌邊上的搖椅上,捧著鐘愛的小茶杯喝點茶,細啜慢飲,從容而安逸。
安安的頭發(fā)整燙得很時尚,愛穿設(shè)計感很強的毛衫,很寬松,在茶臺前進進出出會小心斂住衣擺,免得掛到桌上的杯盞茶器。安安待人親切,說話慢悠悠的,蘊含著使人平和的力量。
1996年從臺灣傳來茶藝風,將茶藝、功夫茶、茶藝館帶到大陸,讓大陸人看到新鮮茶具和新式泡法。之后,有臺灣人直接在北京開起了臺式茶藝館,帶動了京味茶館也跟著紅火起來。馬連道茶葉市場起步初期,臺灣茶異?;鸨?,甚至當時只要包到真空包裝里,哪怕是鐵觀音或者茉莉繡球,都被當成是臺灣茶,很受追捧?!芭_灣茶在北京最紅火的時候我還沒有來馬連道,但我并不覺得遺憾,當一種茶火得一塌糊涂,垃圾被當成寶貝賣的時候,真正的好茶不會被重視的。茶葉滋味的一點點差別就代表著大師與普通茶農(nóng)的手藝的差異,真正懂的人才會識貨?!笔袌鎏员M黃沙始得金,安安覺得懂臺灣茶的人多了,想找好茶的人會淘了,才會有人來找最好的臺灣茶。
“廣州是南方的批貨中心,需求量是夠大的,但是走的都是低價低檔的臺灣茶。上海人是最識貨的,生活也精致,滋味細膩的臺灣茶是最符合上海的情調(diào)與享受。北京是中國的文化中心,我覺得茶這個極具中國味兒的東西一定是要到了北京才能走向全國?!卑舶部粗辛宋磥眈R連道會成為中國茶葉品牌的展示中心的前景,選擇在馬連道扎根了下來。她賣的是臺灣利展豐老師的“臺灣第一好茶”,利教授的臺灣茶重視自然、安全、健康、美味,基于這樣的理念,制出的茶很溫和,不刺激胃,不會導致心跳加速、頭痛等不適。
在北京經(jīng)營臺灣茶也深受兩岸關(guān)系的影響?!跋裨瓉戆⒈庹菢?,兩岸關(guān)系越搞越差,臺灣的產(chǎn)品也受冷遇。自馬英九上任后兩岸關(guān)系有了改善,臺灣茶也越來越讓大陸的茶友們接受與喜歡”。安安還是很滿意馬政府的努力下兩岸和諧的環(huán)境。很多臺灣茶人,到北京的第一站,基本都是要看看安安的臺灣茶。甚至來大陸的臺灣考察團、旅游團,也會在這里參觀一番。
品鑒了安安的好茶,聽了安安慢聲細語地聊天,以前聞?wù)f圈內(nèi)朋友都言安安思想深刻,對茶理解獨到,果然如是。安安卻不以為然。“我對茶的了解,其實遠不如普通的制茶師父,但是我手里的茶能證明我所說的。茶人靠茶說話,懂的人一喝就明白。茶在替我說話?!?/p>
小茶盅遇上大茶壺
初識茗劉(原名劉炎生)是在《海峽茶道》全國迎春茶會上,作為主泡手,開泡前站起來,雙手合十,向茶客深深鞠一躬,他的虔誠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茗劉在茶緣的店有點袖珍,空氣里沁浸著幽幽茶香,似花香,細嗅又若隱若無。貨柜上的產(chǎn)品包裝極樸素,土黃色紙袋上貼著茶葉標簽。樸實無華的紙袋,包裹的和承載的都是豐富而厚重的,沒有一絲媚俗?!霸肌h(huán)保,要堅持這樣做,懂茶的人喝的是里面的內(nèi)容,不靠眼球來看,要靠舌頭去品?!?/p>
“小時候喝家里大人煮出來的茶是喝不下去的,他們泡茶都是死濃死濃的,出湯以后跟醬油似的。我們喝的是它的藥性。”茗劉博聞強識而且健談,說到潮州功夫茶文化的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當?shù)貧夂?,閩南地區(qū)潮濕,燥熱,多瘴氣,喝茶注重的是調(diào)理、表濕,所以濃釅,功夫器具也是小巧精致。“工夫茶文化是潮州文化的精華。而北方,就是大壺茶文化了?!?/p>
北方天氣干燥,喝茶的主要作用是補水,大壺茶大碗茶,有利于解渴潤燥。器具和飲用方式,都透著不拘小節(jié)的大氣。“北京這地兒就是覺得白開水味兒太淡了,抓一小撮茶進去,滋潤一下味道好喝一點,不然只喝水感覺肚里‘汪’的慌?!避鴦⒌钠拮佑笮a充道。芋宣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姑娘,兩人因為喝茶相識相戀,閃電結(jié)婚,因茶走到了一起。
這兩個分別來自文化烙印濃重地區(qū)的年輕人,說起相處時的碰撞與磨合,簡直太多語言了,“好在他比較寬容,互相體諒,有茶就行,我媽家沒有泡茶的家伙什兒,他也跟著喝大杯茶,從不挑剔?!眱蓚€人相處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芋宣從不會喝茶的胡沁(北京老話兒,亂喝一氣的意思),到知茶、愛茶的“茶膩子”,茗劉功不可沒。
茗劉在北京經(jīng)營鳳凰單叢已有八年,北京作為移民城市的包容性,讓鳳凰單叢能很快地進入北京市場,而鳳凰單叢蜜韻花香的特點,也迎合了喜歡濃郁茶香的北方人口味。北京人喝茶,口味重,泡起花茶用半缸子茶,半缸子水,這跟潮汕的釅茶有幾分類似,茶湯濃郁,回甘很快,很多老北京人很容易就接受鳳凰單叢的口感。
在茗劉眼里,北京這個多元化的城市,蘊含著大商機,適合年輕人去拼搏,“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在加快,好多人動起來容易,靜下來難,對于茶館茶店這種慢節(jié)奏的事物來說,反而有了一個很好的發(fā)展機會,因為城市發(fā)展需要快節(jié)奏,而生活需要慢慢節(jié)奏。馬連道是茶店茶商的云集地,各地茶葉都匯聚在這里,這些茶店給我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我相信茶業(yè)這一行會越做越精,會越做越有品味?!?/p>
一泡鳳凰單叢,泡出了新北京人的幸福生活。以茶為業(yè)的茗劉淡化了結(jié)果,因為最有滋味的,便是一切與茶有關(guān)的過程。
80后,我為“茶”狂
在北京的茶圈里轉(zhuǎn)了些時日,見過形形色色的茶人,不過這樣的80后熱血青年還是頭一次遇上。他體格壯碩,格子襯衫,黑框眼鏡,理工范兒,北京必備的“終極裝備”——N95口罩隨手放在一邊。一邊品著凍頂烏龍,一邊在和安安姐繼續(xù)剛才的茶人居士中常見的放生的話題,“以動機決定結(jié)果,是最大的惡?!币娢也唤獾臉幼樱托慕o我解釋隨意放生導致的生態(tài)失衡,
“僅僅以善的動機出發(fā),就認定所有行為的正確,實際上是最大的惡行?!彼难凵窀裢鈭远?,言辭乖僻又句句在理。我心里暗想,這哥們肯定是個奇葩。
細聊兩句,這位東北理工男是個茶葉發(fā)燒友,圈內(nèi)人稱單大寶。凡事愛較個真,不求喝個明白,只是不愿意稀里糊涂喝茶??吹揭恍┪拿び冒俣瘸鰜淼臇|西當科學知識發(fā)布,他就忍不住當頭棒喝,稱之為理科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安枋亲约虹姁鄣念I(lǐng)域,我就有點龜毛,有點護犢子的傾向。”大寶整整衣襟,目光堅定。“還有一些關(guān)于食品的話題,比如地溝油的鑒定方法、海鮮和西瓜不能一起吃等等,打著食品安全的旗號,被許多不明真?zhèn)蔚男∥乃嚭托∏逍庐敿t衛(wèi)兵的毛語錄一般流傳。跑偏的東西糾正一下很有必要。但看到一些無良的賣家和偽專家那些五迷三道的誤導宣傳,我砸起來可是一點情面都不留的?!痹诔錆M了謊言與忽悠的領(lǐng)域里,真話就是最大的破壞。茶這種靜心清神的飲料,只求喝個敞亮。
說到自己與茶的結(jié)緣,大寶告訴我他大學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給酒店會所供應(yīng)茶葉茶席的公司,有機會接觸到茶。茶的種類之多,泡飲之考究是自己作為一個北方80后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之后換了多少幾份工作,跟茶已經(jīng)不沾邊兒,但對茶的興趣始終不減。北方喝茶傳統(tǒng)較南方為弱,同齡人對于茶葉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接受程度不高,總體性的低飲茶比例帶來接觸茶葉機會相對較低?!拔液炔柙诒狈侥贻p人中,屬小概率事件?!贝髮氝@個80后,所接觸到的年輕群體,除了茶行業(yè)從業(yè)者,一般都沒有喝茶的習慣,身邊一些喝茶的同事還是他帶動起來的?!捌鋵?,最開始喝茶是聽說喝熟普洱能減肥,喝了這么些年,我的體重……”他頓了頓,“基本沒變”。我撲哧一樂,原來,大寶原來也著過大忽悠的道兒。
大寶涉獵廣泛,歷史、政治、中醫(yī),也愛玩游戲茶。茶是他眾多愛好之一,大寶喝茶的同時,不耽誤用自己的炸彈投向亂象紛呈的偽專家,不過他的炮彈卻是以冷靜的、思維嚴密的邏輯為依據(jù)的,通過自己的力量凈化保護著這個圈子。這個胖胖的熱血青年,是最可愛的斗士。
“性喜玉川晚甘侯,未窺門徑登龍樓。謹以發(fā)燒為自況,幸余半生可索求。恣意輕狂何需酒,半身反骨賽倔牛。呵佛罵祖發(fā)本性,天生一個大刺兒頭”。這首打油詩是大寶對自己的寫照。大寶在自己喜歡的領(lǐng)域里嬉笑怒罵,徜徉肆自,不變棱角,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
北京城里的青年人,從來都不失硬氣與血性。
當年的動蕩已不再,北京無言地承載著繁華與喧囂。大寶在北京的生活跟所有北漂對北京有同樣的牢騷,交通堵、空氣差,最愜意的時候就是回到租的小屋。電腦旁邊就是茶盤,泡一泡茶以后就邊喝茶邊刷微博看視頻,不時調(diào)侃幾句,一泡喝完了就轉(zhuǎn)身再整一泡。大寶鐘愛普洱和白茶,茶事平靜,卻大象萬千。他的茶杯靜靜擱在茶盤上,我在他的茶杯里看見了不一樣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