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云?!蔽覀冊诠湃说牟枥镆姷搅藷熛?,烹雪聲里聆聽到濤聲。
煮茶除了能得雅意,更重要的一面在于——茶欲煮,才能得其真味。有些茶,如果僅以高溫沖泡,還差強人意,如高手過招卻無法盡施手腳;如果水溫稍微再低一些,有時就像飲溫吞水了。
煮茶能得真香。滿室茶香,莫若煮茶,裊裊繞繞,令人心生歡喜。既有茶香盈室,則與焚香無異。煮茶能得其厚韻,有漢子一般的強烈愛憎。飲后多時,猶見其真情沉厚。
煮茶最為獨特之處,在于體感,當然體感因人而異。由熱度而至身而至心,百骸舒張,不能以言語細述。原則上,茶是都可以煮的,但要煮得好喝的,卻要那些底質(zhì)好的茶。
茶本集天地靈稟、山川秀氣于一身,如果不識茶,卻也是浪費了一番天地真味。底質(zhì)好的茶,則天然、不施粉黛,不會因人類的貪利而添加額外的東西,最好是古樹,或是野生的茶質(zhì)。想來古人在這一塊,卻是得其福份,所飲之茶皆天然厚質(zhì)。而今人雖然滿目繁華,卻在飲食之間多沒有安全感:底質(zhì)不好的茶,煮起來常顯苦澀難當,或者麻嘴,或是鎖喉。若在存儲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的老茶,入口雖甚滑軟(因其年份在那兒),但喉嚨卻極不舒服,因存放中受了潮濕霉味的影響,也使真味難覓。
故要煮的茶,必定潔凈、無染、有風骨,亦猶君子。
要煮的茶,最常見的是普洱。普洱的煮法,一是喝過十多道后再拿來煮,二是不經(jīng)沖泡直接就煮。二者用量不同,滋味上也不一樣。
若是喝過十道后要煮的普洱,更要求是喬木大樹的底質(zhì),最好已存放多年。如果是臺地茶,則寡淡或澀麻。大樹的普洱煮起來,有濃濃的棗香,這是平時沖泡中難以體會到的。
若是未經(jīng)沖泡直接煮來,則茶氣更烈,滋味更醇,當然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此趬孛嫔v,或是寒冬時節(jié),又是一番享受。
除了普洱或老黑茶,其他茶類之中,當然還有巖茶,最好是正巖茶,或者是老叢水仙。在武夷山,最常見的則是拿名叢白雞冠慢慢熬煮。南宋白玉蟾真人的一首詩中寫到“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疴蘇。身輕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無?”巖茶的巖骨厚韻,煮才見長。
奇丹或鐵羅漢,若先以大火再以文火煮開,則香氣四溢,茶的俠骨深情,快慰人心。你如果一直對“巖骨”一詞不曾有體悟,則當開湯煮茶,以兔毫黑盞,一如千年前的奢逸時光,雅意無間。不煮,無以暢衷腸。對于正巖之茶,如果不曾體驗煮茶之樂,則當引為茶人之深感矣。
除了人們深為迷戀的巖茶與普洱,每類茶也有底質(zhì)甚好的,特別是野生紅茶,更堪一煮。我試過宜興的野生紅茶、武當山的高山紅茶或桐木關的老叢紅茶,皆可入壺,一煮為快。茶味更烈,香氣稠密,當是一大樂事。此與下午茶相比,是兩個極端:普通紅茶若“溫柔之鄉(xiāng)”,要煮的紅茶則是深情質(zhì)直,當是結(jié)發(fā)之意,百年恩情。
以上所煮之茶,當然不必碾碎。當代的茶類,多有炒青一程序,既是炒青,茶性不同,散碎之煮后多顯苦澀。
唯蒸青一茶,以蒸以烘,得其平性。茶經(jīng)蒸青,我以為,更能少些焦躁之氣,而多濕潤之感。
蒸青茶難覓,蒸青的古樹茶更珍稀難得。我曾于云南古六大茶山得革登數(shù)百年古樹茶鮮葉一斤多,親手制得數(shù)小餅蒸青普洱,歷一年,煮后其昧更見不同。當時以陸羽《茶經(jīng)》所著之法,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試研數(shù)枚小茶餅,每餅無一兩,只堪煮三次。茶極緊結(jié),如果以功夫茶方式?jīng)_泡,需較長時間才能得一點茶昧,甘甜有余,卻未得厚味:試著碾碎后煮來,茶氣厚重,苦澀化之亦快,細密清醇的茶湯溫暖人心,古樹之韻猶為迷人,卻非沖泡方式可以得之矣。因為茶系蒸青團餅,所以要碾碎煎煮,古人的雅意并非虛設,想來正是因為茶質(zhì)本身的要求。
茶經(jīng)煮,在曼妙的茶味中,苦澀略有,本質(zhì)更顯,甘清而遠,非普通茶可用來相提并論,此是煮之妙意。
再來談談煮茶器具與用水。
用水最好以山泉水煮茶,或以冰山雪水來煮,兼得古意。山泉水自不必說,得其山林之氣,天然冷冽之質(zhì)。而冰山雪水,處西南一帶則多易得,與所煮山野之茶,相得益彰,既煮之,更顯冰清玉質(zhì)。
用器則以鐵器或陶罐。鐵器剛硬,猶有金屬之余韻,香氣保留得好。而陶器能使茶湯更醇厚渾重。
人生倥傯,未及回味便已成空。茶味若不能細煮以見深味,則如人生虛過,一回首,百年身,空留憾。今以濃情深味,或于冷洌深寒,或于炎日酷暑,睹輕煙一縷,茶香彌漫,當足快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