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GIS技術(shù)與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法,對第23~29屆奧運會獎牌的全球地域分布特征進行比較分析。結(jié)果表明:美國、俄羅斯、德國、中國奧運會金、銀、銅牌及獎牌總數(shù)占主導,各國間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美國在同場對抗性、體能主導類項目上所獲奧運獎牌最多,中國在隔網(wǎng)對抗性、表現(xiàn)準確或難美性項目上具備最強競爭力,俄羅斯在格斗對抗性項目上的奧運獎牌最多,德國在水上項目與其他項目上的競爭力已領(lǐng)先世界諸國,體能主導類項目奧運獎牌的地域分布最廣。全球6大洲奧運會金、銀、銅牌及獎牌總數(shù)的分布特征均表現(xiàn)為歐洲>北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在同場對抗性、格斗對抗性、表現(xiàn)準確或難美性、體能主導類、水上和其他項目上,歐洲較其余5大洲占據(jù)比較明顯的優(yōu)勢,亞洲僅在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上具備較強實力,北美洲各項目間的競爭力較為平衡,大洋洲與南美洲在各項目上的競爭力處于中下水平,非洲僅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上具備一定競爭力。
關(guān)鍵詞: 奧運會;GIS;奧運獎牌;地域分布特征
中圖分類號: G 811.21文章編號:1009783X(2013)03026307文獻標志碼: A
自1896年現(xiàn)代奧運會舉辦以來,奧運會獎牌就已經(jīng)成為反映參賽國競技體育實力的重要指標,其數(shù)量及地域分布狀況也是世界各國關(guān)注的焦點。當然,關(guān)于奧運會獎牌的研究更是成為國內(nèi)體育科研工作者的熱點選題之一,如蘇旸[1]、張玉超[2]、黃文敏等[3]、吳希林等[4]、鮑勇[5]、吳澄清等[6]、韓鵬偉[7]和鄧運龍[8]等學者,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從不同視角對奧運會獎牌的數(shù)量、地域分布、走向趨勢及設(shè)項效益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諸多頗具價值的結(jié)論與建議。仔細回顧上述文獻發(fā)現(xiàn)有如下特點:第一,截面研究占主導,縱向研究成分欠缺,多數(shù)成果僅選取某一屆奧運會為分析對象;第二,選擇的具體分析對象不全面,難以把握全球發(fā)展態(tài)勢,大部分成果只以前3名、前8或前16強作為分析對象;第三,成果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主要以頻數(shù)分析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為主;第四,奧運會項目的分類標準不一致,部分成果以球類項目、技能項目、對抗項目、水上項目和其他項目為劃分依據(jù),而一些成果則以優(yōu)勢項目、三大球、三大項及潛優(yōu)勢項目為標準?;诖耍疚囊缘?3~29屆奧運會世界各國獎牌榜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GIS技術(shù)和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方法,探討1984—2008年歷屆奧運會獎牌的全球地域分布特征,并對其特點進行對比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世界競技體育發(fā)展格局,正視國內(nèi)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我國邁向體育強國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第23~29屆奧運會世界各國獎牌榜為研究對象,獲得獎牌的國家總數(shù)為121個,數(shù)據(jù)資料源于時代人物官網(wǎng)(http://www.nytimes.com/)。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參考關(guān)于奧運會獎牌研究的科研論文30余篇,以了解有關(guān)奧運會獎牌統(tǒng)計分析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1.2.2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17.0、地圖制作專用軟件ArcView GIS及EXCEL 2003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完成對數(shù)據(jù)的相關(guān)數(shù)理統(tǒng)計運算與專題地圖制作。其中,所涉及的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包括均值的多重比較、交叉列表分析和多個獨立樣本的卡方檢驗。
3結(jié)果與分析
據(jù)相關(guān)學者的劃分標準[12],全球包括224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國家193個,地區(qū)31個。由于第23~29屆奧運會獲得獎牌的國家共計121個,故以其為具體分析對象。為更加直觀反映近7屆奧運會獎牌數(shù)在世界各國的地域分布狀況,借助軟件ArcView GIS繪制1984—2008年奧運會獎牌地域分布的專題地圖,并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
3.1世界各國奧運會金牌、銀牌、銅牌及獎牌總數(shù)的分布特征比較
3.1.1第23~29屆奧運會金牌的國別分布特征
美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奧運金牌數(shù)占主導,金牌總數(shù)累計839枚,占全球44.20%。其中,美國(308枚)最多,占16.23%,俄羅斯208枚,占10.96%,中國、德國分別為163枚和160枚,各占8.59%、8.43%。澳大利亞作為大洋洲的代表之一,金牌數(shù)為70枚,占3.69%,與意大利、韓國、法國奧運金牌數(shù)較為接近。英國、日本、匈牙利與古巴奧運金牌數(shù)差距較小,所占比例處于2.37%~2.90%,奧運金牌比例位于1.50%~1.90%的國家有荷蘭、加拿大、西班牙和烏克蘭??夏醽喿鳛榉侵迖掖恚瑠W運金牌最多(17枚),與挪威、新西蘭、保加利亞、波蘭比較相近,比例處于0.89%~1.23%。奧運金牌數(shù)低于10枚的國家有北朝鮮、泰國、喀麥隆、巴拿馬、贊比亞等88個國家,這些國家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亞洲。
3.1.2第23~29屆奧運會銀牌的國別分布特征
奧運銀牌數(shù)排名前4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259枚)、俄羅斯(166枚)、德國(150枚)、中國(117枚),各占13.73%、8.80%、7.95%和6.20%。澳大利亞奧運銀牌數(shù)為88枚,占4.67%,僅次于第一集團;韓國、英國、法國銀牌數(shù)比較接近,所占比例在3.29%~3.61%;意大利、加拿大、羅馬尼亞和日本奧運銀牌比例各占2.86%、2.81%、2.76%、2.56%,處于同一水平;古巴、西班牙、匈牙利、荷蘭、瑞典與保加利亞所占比例位于1.80%~2.28%;奧運銀牌比例處于1.06%~1.54%的國家有波蘭、巴西、烏克蘭、肯尼亞和白俄羅斯;希臘、挪威、牙買加、哈薩克斯坦、瑞士、斯洛伐克、新西蘭、捷克共和國、土耳其、丹麥、芬蘭、奧地利與南斯拉夫奧運銀牌比例處于0.53%~1.01%;印尼、尼日尼亞、墨西哥、拉脫維亞等62個國家奧運銀牌所占百分比位于0.05%~0.48%;巴林、喀麥隆、巴拿馬、突尼斯等23個國家銀牌數(shù)為0,這些國家(地區(qū))主要分布于非洲、亞洲和南美洲。
3.1.3第23~29屆奧運會銅牌的國別分布特征
近7屆奧運會銅牌數(shù)大于100枚的國家有美國(213枚)、俄羅斯(185枚)、德國(184枚)、中國(106枚)和澳大利亞(101枚),其比例處于4.79%~10.10%。奧運銅牌比例位于3.04%~4.46%的有法國、英國、意大利與日本;韓國、羅馬尼亞、加拿大、古巴、烏克蘭、荷蘭及保加利亞奧運銅牌百分比在1.80%~2.94%;白俄羅斯、波蘭、巴西、匈牙利與西班牙奧運銅牌比例處于1.19%~1.71%;新西蘭、瑞典、丹麥、肯尼亞、土耳其、瑞士等21個國家奧運銅牌所占百分比位于0.47%~1.14%。奧運銅牌數(shù)低于10枚的有阿塞拜疆、泰國、墨西哥、烏茲別克斯坦等60個國家,且大部分僅獲1枚銅牌。另還有19個國家沒有銅牌,這些國家或地區(qū)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亞洲,少部分也來自于南美洲、北美洲。
3.1.4第23~29屆奧運會獎牌總數(shù)的國別分布特征
近7屆奧運會以來,美國、俄羅斯、德國、中國、澳大利亞、法國、英國、韓國、意大利、羅馬尼亞、日本、加拿大和古巴13國在奧運會獎牌榜上占主導地位,奧運獎牌累計達3 894枚,占66.09%。荷蘭、匈牙利、烏克蘭、西班牙、保加利亞、波蘭、瑞典、巴西與白俄羅斯奧運獎牌比例位于1.00%~2.30%。新西蘭、肯尼亞、挪威、希臘及丹麥奧運獎牌處于0.73%~0.98%。奧運獎牌百分比在0.22%~0.68%的有土耳其、瑞士、哈薩克斯坦、牙買加、南斯拉夫等29個國家。其余65個國家奧運獎牌比例均低于0.20%,且大部分奧運獎牌數(shù)維持在1~3枚,如巴拿馬、蘇丹、中國香港、沙特阿拉伯等,這些國家或地區(qū)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亞洲。
3.2世界各國奧運會項目獎牌總數(shù)的分布特征比較
3.2.1第23~29屆奧運會同場對抗性項目獎牌總數(shù)的國別分布特征
奧運會同場對抗性項目獎牌數(shù)排名前8位的依次為美國(32枚)、澳大利亞(19枚)、俄羅斯(18枚)、德國(15枚)、韓國(13枚)、西班牙(12枚)、荷蘭(11枚)、南斯拉夫(11枚),其比例各占14.88%、8.84%、8.37%、6.98%、6.05%、5.58%、5.12%和5.12%。巴西(8枚)、阿根廷(8枚)、中國(6枚)、日本(6枚)、挪威(6枚)、意大利(5枚)、古巴(5枚)與匈牙利(5枚)的同場對抗性項目獎牌比例位于2.33%~3.72%。同場對抗性項目獎牌數(shù)在2~4枚的有法國、克羅地亞、英國、丹麥、瑞典、立陶宛、尼日尼亞和巴基斯坦。而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希臘、中國臺灣等12個國家或地區(qū)在該項目群上僅獲1枚獎牌,其余85個國家(地區(qū))均無獎牌,尤其是非洲國家在該項目群上的競技實力整體偏低。
3.2.2第23~29屆奧運會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獎牌總數(shù)的國別分布特征
在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上,中國所獲奧運獎牌數(shù)最多(80枚),占26.76%,韓國(34枚)與美國(31枚)次之,各占11.37%和10.37%。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奧運獎牌數(shù)在10~20枚的國家有印尼(18枚)、巴西(16枚)、俄羅斯(15枚)、西班牙(12枚)、德國(11枚),澳大利亞、瑞典和丹麥分別為7枚、6枚、5枚;法國、意大利、古巴、荷蘭、阿根廷、智利、馬來西亞及南斯拉夫均為4枚;英國、斯洛伐克、朝鮮、瑞士和克羅地亞各占3枚;加拿大、捷克、中國臺灣與比利時均為2枚;日本、保加利亞、印度、塞爾維亞、葡萄牙、新加坡、南非、秘魯及中國香港各為1枚,其余84個國家(地區(qū))在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上均無獎牌收獲,非洲國家居多。
3.2.3第23~29屆奧運會格斗對抗性項目獎牌總數(shù)的國別分布特征
與同場對抗性、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比較,格斗對抗性項目獎牌的地域分布更廣,共計80個國家(地區(qū))在該項目群上曾獲得過奧運獎牌。俄羅斯(138枚)和美國(109枚)的獎牌數(shù)均大于100枚,各占10.23%、8.08%;韓國、古巴、法國、日本、德國及意大利獎牌較為接近,比例處于4.89%~6.75%;中國44枚(3.26%),位于中等偏上水平。獎牌數(shù)在20~31枚的國家有匈牙利、羅馬尼亞、烏克蘭、波蘭、保加利亞、哈薩克斯坦、土耳其、加拿大與荷蘭(1.48%~2.30%);英國、朝鮮、伊朗、巴西、烏茲別克斯坦、泰國、阿塞拜疆、瑞典、白俄羅斯、西班牙、南斯拉夫、芬蘭和希臘獎牌數(shù)位于10~19枚(0.74%~1.41%)。獎牌數(shù)小于10枚的有墨西哥、比利時、格魯吉亞、蒙古、中國臺灣等49個國家(地區(qū)),其余41個國家(地區(qū))則未曾獲得過格斗對抗性項目奧運獎牌。
3.2.4第23~29屆奧運會表現(xiàn)準確、難美性項目獎牌總數(shù)的國別分布特征
在表現(xiàn)準確、難美性項目上,總計53個國家曾獲得過奧運獎牌。中國(155枚)和俄羅斯(150枚)競爭優(yōu)勢比較突出,各占18.07%和17.48%,美國在該項目群上也具備較強競爭力(99枚),占11.54%。羅馬尼亞、德國、韓國獎牌數(shù)比較接近,所占比例處于5.48%~6.41%;意大利、烏克蘭、日本、澳大利亞和保加利亞位于同一水平(2.68%~3.03%);法國、加拿大、英國與俄羅斯的獎牌數(shù)差距較小。獎牌比例在0.82%~1.05%的國家有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典、芬蘭、南斯拉夫、希臘等33個國家(地區(qū))所獲獎牌數(shù)處于1~6枚之間,而其余68個國家(地區(qū))在表現(xiàn)準確、難美性項目上無奧運獎牌。
3.2.5第23~29屆奧運會體能主導類項目獎牌總數(shù)的國別分布特征
體能主導類項目奧運獎牌的地域分布最廣,共計91個國家(地區(qū))獲得過奧運獎牌。美國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上的競爭力最強,奧運獎牌累計達416枚,占19.17%,其次為俄羅斯205枚(9.45%)、德國203枚(9.35%)、澳大利亞143枚(6.59%)。英國(95枚)與中國(89枚)奧運獎牌比較接近,各占4.38%、4.10%;法國、肯尼亞、意大利、加拿大、荷蘭和日本奧運獎牌比例處于2.07%~2.95%;羅馬尼亞、牙買加、匈牙利、烏克蘭、古巴、西班牙、白俄羅斯及埃塞俄比亞奧運獎牌比例位于1.30%~1.94%;波蘭(1.24%)、保加利亞(1.24%)、瑞典(1.11%)、希臘(1.11%)處于同一集團。奧運獎牌數(shù)在10~20枚之間的有摩洛哥、南非、巴西、芬蘭、瑞士、尼日尼亞、土耳其、韓國、挪威、新西蘭及墨西哥(0.51%~0.78%);丹麥、葡萄牙、津巴布韋、拉脫維亞等56個國家(地區(qū))獎牌數(shù)位于1~9枚,其余30個國家(地區(qū))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上則無奧運獎牌。
3.2.6第23~29屆奧運會水上項目獎牌總數(shù)的國別分布特征
較體能主導類項目,水上項目奧運獎牌的地域分布范圍較窄,共計46個國家(地區(qū))在水上項目群上獲得過奧運獎牌。德國水上項目競爭力最強,奧運獎牌累計106枚,占13.09%,其次為美國(65枚)、澳大利亞(53枚)、英國(50枚),各占8.02%、6.54%和6.17%。加拿大(43枚)、法國(41枚)與羅馬尼亞(41枚)奧運獎牌差距較小;意大利(35枚)、匈牙利(33枚)和新西蘭(32枚)奧運獎牌數(shù)也較接近;俄羅斯(3.21%)、荷蘭(2.96%)、西班牙(2.59%)、波蘭(2.59%)、挪威(2.59%)、丹麥(2.59%)、保加利亞(2.22%)及瑞典(2.22%)處于同一水平。中國(12枚)、巴西(12枚)、捷克(12枚)、白俄羅斯(11枚)與烏克蘭(10枚)奧運獎牌比例位于1.23%~1.48%。奧運獎牌數(shù)在1~9枚的有斯洛文尼亞、阿根廷、希臘、奧地利等22個國家(地區(qū)),其余75個國家(地區(qū))在水上項目均無奧運獎牌,其中非洲國家居多。
3.2.7第23~29屆奧運會其他項目獎牌總數(shù)的國別分布特征
其他項目奧運獎牌的地域分布范圍最窄,僅27個國家在該項目群上獲得過獎牌。德國在其他項目上的競技實力最強,奧運獎牌累計36枚,占19.46%,其次為美國(28枚)、英國(17枚)和荷蘭(13枚),各占15.14%、9.19%、7.03%。新西蘭(6.49%)、瑞士(5.95%)、澳大利亞(5.41%)處于同一集團。奧運獎牌數(shù)小于10枚的國家有俄羅斯(7枚)、法國(7枚)、意大利(6枚)、匈牙利(6枚)、加拿大(5枚)、瑞典(4枚)、巴西(3枚)、立陶宛(3枚)、西班牙(2枚)、波蘭(2枚)、丹麥(2枚)、捷克(2枚)、奧地利(2枚)、烏克蘭(1枚)、白俄羅斯(1枚)、哈薩克斯坦(1枚)、挪威(1枚)、拉脫維亞(1枚)、葡萄牙(1枚)和沙特阿拉伯(1枚),其余94個國家(地區(qū))在其他項目上均無奧運獎牌,其中非洲和亞洲國家占多數(shù)。
4結(jié)論
1)美國、俄羅斯、德國、中國在近7屆奧運會上所獲金、銀、銅牌及獎牌總數(shù)占主導,其余獲得過奧運會獎牌的國家大部分來自歐洲、美洲及亞洲,非洲國家較少,從未獲得過奧運會獎牌的國家(地區(qū))也多來自于非洲。奧運會銅牌在世界各國的分布范圍最廣,其次為銀牌和金牌。各國所獲奧運金、銀、銅牌及獎牌總數(shù)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北部地區(qū)與南部地區(qū)、沿海地區(qū)與內(nèi)陸地區(qū)之間。
2)美國在同場對抗性和體能主導類項目上所獲奧運會獎牌最多,中國在隔網(wǎng)對抗性、表現(xiàn)準確或難美性項目上具備最強競爭力,俄羅斯在格斗對抗性項目上所獲奧運獎牌最多,德國在水上與其他項目上的競爭力已領(lǐng)先于世界諸國。歐洲各國在7大項目群上的競爭力較為均衡,美洲、亞洲和大洋洲各國在不同項目群上的競爭力相差懸殊,而非洲各國在7大項目群上的競爭力整體偏弱。體能主導類項目奧運會獎牌的地域分布最廣,其余依次為格斗對抗性項目、表現(xiàn)準確或難美性項目、水上項目、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同場對抗性項目和其他項目。
3)全球6大洲奧運會金、銀、銅牌及獎牌總數(shù)的分布特征均表現(xiàn)為歐洲>北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彼此間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歐洲在世界競技體育舞臺上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各洲奧運會獎牌均值整體呈大洋洲>歐洲>北美洲>亞洲>南美洲>非洲,各國之間的奧運會獎牌分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在各洲奧運會金、銀、銅牌的分布上,大洋洲、歐洲、非洲與南美洲屬“金字塔型”,而北美洲屬“倒金字塔型”。
4)在同場對抗性、格斗對抗性、表現(xiàn)準確或難美性、體能主導類、水上和其他項目上,歐洲較其余5大洲占據(jù)比較明顯的優(yōu)勢,且各項目間的競爭實力比較均衡。亞洲僅在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上具備較強競爭力,但各項目間的競爭力差異較顯著。北美洲雖在每一項目上的表現(xiàn)并不是最突出,但各項目間的競爭實力較為平衡。大洋洲與南美洲在各項目上的競爭實力處于中下水平,且具備自身優(yōu)勢項目。非洲競技體育實力最弱,在表現(xiàn)準確或難美性、其他項目上均未實現(xiàn)奧運會獎牌零的突破,僅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上具備一定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蘇旸.第29屆奧運會獎牌分布的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6):105108.
[2]張玉超.第29屆奧運會中、美、俄獎牌分布特點及其啟示[J].體育學刊,2009,16(2):8184.
[3]黃文敏,張揚文.北京奧運會中國獎牌統(tǒng)計分析及特點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1):2023.
[4]吳希林,袁守龍,孫平,等.我國競技體育運動項目結(jié)構(gòu)特征及奧運設(shè)項效益研究[J].體育科學,2007,27(5):914.
[5]鮑勇.2008年我國奧運項目布局策略探析:從1984年以來的奧運成績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25127.
[6]吳澄清,樊仲欣.我國奧運項目人才的地域特征及地區(qū)分類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6,27(3):6164,56.
[7]韓鵬偉.中國悉尼奧運會獎牌統(tǒng)計分析與項目布局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18(2):6769.
[8]鄧運龍.23~27屆奧運會獎牌走向趨勢和項目分布特征研究[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1,20(1):3741.
[9]陳頗.我國競技體育人才資源區(qū)域差異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1):1522.
[10]蔡睿,李然,張彥峰,等.中國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區(qū)域差異比較[J].體育科學,2009,29(7):1118.
[11]百度百科.項群理論[EB/OL].[20120208].http://baike.baidu.com/view/3023380.htm.
[12]百度知道.世界各國劃分標準[EB/OL].[2012020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6512045.html.
[13]百度知道.世界七大洲劃分標準[EB/OL].[2012020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804453.html.
[14]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 統(tǒng)計分析[M].3版.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378381.
[15]GIS空間站.Arcview GIS使用手冊[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153.
[16]地信網(wǎng)論壇.GIS論壇[EB/OL].[20120208].http://bbs.gissky.net/.
[17]馮繼宏,張衛(wèi)建,卞新民,等.基于GIS的我國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的區(qū)域差異和空間分區(qū)[J].中國農(nóng)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9,30(3):6165.
[18]李森,黃暉明,許浩.空間自相關(guān)在江蘇省國民體質(zhì)監(jiān)測中的應用[J].體育與科學,2008,29(1):7679.
[19]董春,王桂新,宋全紅,等.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空間分布模式[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3):359362.
[20]王天亮.ARCVIEW在區(qū)域環(huán)境評價中的作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9,37(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