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隧道基坑支護與設計是施工的關鍵,本文結合南海神廟段隧道基坑實體工程的成功實踐,詳細闡述了該隧道基坑的支護設計與施工,可供同類工程設計施工參考。
關鍵詞:隧道 基坑支護 設計 施工
中圖分類號:U4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b)-0071-04
1 工程概況
港前路在南海神廟段采用下穿隧道方案,全長575 m,劃分為15個節(jié)段,除15節(jié)段長為15 m外,其余1~14節(jié)段長均為40 m。隧道結構分開口段和閉口段設計,兩頭設計成開口段,長度分別為120 m和95 m,各劃分成3個節(jié)段。中間下沉較深、穿過湖底段按閉口段設計,長360 m,對應的起止樁號為K3+359.621~719.621,劃分為隧道4~12號節(jié)段。場地巖土按成因類型自上而下分別為:人工填土(Q4ml)、海陸交互相沉積層(Q4mc)、沖洪積層(Qal+pl)和殘積層(Qel),下伏基巖為燕山三期花崗巖(γ52(3))。隧址區(qū)基巖風化帶網狀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基巖風化帶中,基巖風化帶網狀裂隙水由于直接接受湖水補給,風化裂隙相對比較發(fā)育,連通性比較好,風化層厚度較厚,為地下水主要含水層,對隧道施工有較大影響。
2 隧道基坑支護設計
針對場地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考慮周邊構筑物的情況,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和支護結構形式。確保隧道施工對周邊構筑物無危害或將影響減至最小。支護結構應方便基坑開挖、結構及外包防水體系的施工。最后本隧道基坑支護設計主要采用拉森Ⅳ型鋼板樁+鋼管橫撐、鉆孔灌注樁+鋼筋混凝土橫撐和鉆孔灌注樁+鋼筋混凝土橫撐+預應力錨索三種支護方式,見圖1所示。
(1)基坑1~2、15號節(jié)段。此范圍的基坑采用拉森Ⅳ型鋼板樁+1道鋼管支撐。1號節(jié)段拉森Ⅳ型鋼板樁設計長度為9m,2、15號節(jié)段拉森Ⅳ型鋼板樁設計長度為12 m。空心鋼管支撐外徑為600 mm,管壁厚12 mm,沿隧道縱向布置間距為4 m。由于鋼管支撐長度較長,因此,在線路中心線處設置一根鋼立柱作為支撐,鋼立柱采用Q235C角鋼和鋼板焊接而成,鋼立柱基礎采用直徑1.0 m鉆孔灌注樁。為防止基坑外的水滲入基坑,在鋼板樁外側設置雙排直徑0.5 m的攪拌樁止水,攪拌樁樁尖要求進入砂質粘土層或強風化層不小于1.0 m,攪拌樁之間搭接為0.1 m。
(2)基坑3~4、11~14節(jié)段。此范圍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1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的支護結構。鉆孔灌注樁直徑1.2 m,間距1.4 m。鉆孔樁之間采用直徑0.8 m雙管旋噴樁止水,旋噴樁樁底要求進入砂質粘土層或強風化層不小于1.0 m,旋噴樁與鉆孔灌注樁搭接為0.2 m。鉆孔樁頂設置1.2×1 m冠梁,并在兩側冠梁之間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橫撐沿隧道縱向布置標準間距為10 m。直撐斷面尺寸為0.8×0.8 m,斜撐斷面尺寸為0.6×0.6 m。由于鋼筋砼橫撐長度較長,因此,在線路中心線處設置一根鋼立柱作為支撐,以改善橫撐受力。鋼立柱采用Q235C角鋼和鋼板焊接而成,鋼立柱基礎采用直徑1.0 m鉆孔灌注樁。鋼立柱上端與鋼筋砼橫撐固結。
(3)基坑5節(jié)段。此范圍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1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1道預應力錨索支護結構。鉆孔灌注樁直徑1.2 m,間距1.4 m。鉆孔樁之間采用直徑0.8 m雙管旋噴樁止水,旋噴樁樁底要求進入砂質粘土層或強風化層不小于1.0 m,旋噴樁與鉆孔灌注樁搭接為0.2 m。鉆孔樁頂設置1.2×1 m冠梁,在排樁內側設一道錨座,錨座與冠梁的豎向間距為3 m,在兩側冠梁之間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 橫撐沿隧道縱向布置間距為10 m。直撐斷面尺寸為0.8×0.8 m,斜撐斷面尺寸為0.6×0.6 m。由于鋼筋砼橫撐長度較長,因此,在線路中心線處設置一根鋼立柱作為支撐,以改善橫撐受力。鋼立柱采用Q235C角鋼和鋼板焊接而成,鋼立柱基礎采用直徑1.0 m鉆孔灌注樁。鋼立柱與鋼筋砼橫撐固結。錨索鉆孔直徑為150 mm,水平間距為1.4 m,夾角為20°,單根錨索由三束7φ5(d=15.2)鋼絞線組成,沿錨索縱向每隔2.0 m設置一個對中支架。
(4)基坑6節(jié)段。此范圍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1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左側基坑在米字型橫撐下6.5 m增1道預應力錨索支護結構,在人行隧道側結合米字型橫撐增設了1道(共6根)鋼筋混凝土斜直撐支護結構,并在轉角處設置角板。鉆孔灌注樁直徑1.2 m,間距1.4 m。鉆孔樁之間采用直徑0.8 m雙管旋噴樁止水,旋噴樁樁底要求進入砂質粘土層或強風化層不小于1.0 m,旋噴樁與鉆孔灌注樁搭接為0.2 m。鉆孔樁頂設置1.2×1 m冠梁,左側基坑及右側基坑前半段在排樁內側設一道錨座,錨座與冠梁的豎向間距為6.5 m,在兩側冠梁之間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 橫撐沿隧道縱向布置間距分別為10 m和9.5 m。直撐斷面尺寸為0.8×0.8 m,斜撐斷面尺寸為0.6×0.6 m;人行隧道側基坑冠梁與橫向支護樁頂冠梁之間設置一道(共6根)鋼筋混凝土斜直撐,其斷面尺寸為0.8×0.8 m,間距分別為3.5 m和3 m。由于鋼筋砼撐長度較長,因此,在砼撐長度范圍內設置一根或多根鋼立柱作為支撐,以改善橫撐受力。鋼立柱采用Q235C角鋼和鋼板焊接而成,鋼立柱基礎采用直徑1.0m鉆孔灌注樁。鋼立柱與鋼筋砼橫撐固結。錨索鉆孔直徑為150 mm,水平間距為1.4 m,夾角為20°,單根錨索由三束7φ5(d=15.2)鋼絞線組成,沿錨索縱向每隔2.0 m設置一個對中支架。
(5)基坑7節(jié)段。此范圍前半段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2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的支護結構,后半段左側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2道(共4根)鋼筋混凝土斜直撐支護結構,并在轉角處設置角板。后半段右側人行隧道側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一道(共5根)鋼筋混凝土斜直撐支護結構,并在轉角處設置角板。鉆孔灌注樁直徑1.2 m,間距1.4 m。鉆孔樁之間采用直徑0.8 m雙管旋噴樁止水,旋噴樁樁底要求進入砂質粘土層或強風化層不小于1.0 m,旋噴樁與鉆孔灌注樁搭接為0.2 m。在排樁內側設一道腰梁,腰梁與冠梁的豎向間距為4.5 m,腰梁斷面尺寸為0.85×1 m。在前半段基坑兩側冠梁和腰梁之間各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橫撐沿隧道縱向布置間距為9.5 m;直撐斷面尺寸為0.8×0.8 m,斜撐斷面尺寸為0.6×0.6 m。在后半段左側基坑冠梁、腰梁與橫向支護樁冠梁、腰梁之間各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斜直撐,兩道斜直撐的豎向間距為4.5 m;在后半段人行隧道側基坑冠梁與橫向支護樁頂冠梁之間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斜直撐;斜直撐的斷面尺寸均為0.8×0.8 m,平面間距為3 m。由于鋼筋砼撐長度較長,因此,在砼撐長度范圍內設置一根或多根鋼立柱作為支撐,以改善橫撐受力。鋼立柱采用Q235C角鋼和鋼板焊接而成,鋼立柱基礎采用直徑1.0 m鉆孔灌注樁。鋼立柱與鋼筋砼橫撐固結。
(6)基坑8節(jié)段。此范圍左側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1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1道預應力錨索支護結構,右側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1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支護結構。鉆孔灌注樁直徑1.2 m,間距1.4 m。鉆孔樁之間采用直徑0.8 m雙管旋噴樁止水,旋噴樁樁底要求進入砂質粘土層或強風化層不小于1.0 m,旋噴樁與鉆孔灌注樁搭接為0.2 m。鉆孔樁頂設置1.2×1 m冠梁,左側基坑在排樁內側設一道錨座,錨座與冠梁的豎向間距為7 m,在兩側冠梁之間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橫撐沿隧道縱向布置間距分別為9 m和10.5 m。直撐斷面尺寸為0.8×0.8 m,斜撐斷面尺寸為0.6×0.6 m。由于鋼筋砼撐長度較長,因此,在砼撐長度范圍內設置多根鋼立柱作為支撐,以改善橫撐受力。鋼立柱采用Q235C角鋼和鋼板焊接而成,鋼立柱基礎采用直徑1.0 m鉆孔灌注樁。鋼立柱與鋼筋砼橫撐固結。錨索鉆孔直徑為150 mm,水平間距為1.4 m,夾角為20°,單根錨索由三束7φ5(d=15.2)鋼絞線組成,沿錨索縱向每隔2.0 m設置一個對中支架。
(7)基坑9節(jié)段。此范圍左側基坑及右側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2道鋼筋混凝土橫撐+2道預應力錨索支護結構,人行隧道側的縱、橫向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1道鋼筋混凝橫撐(斜直撐)支護結構。鉆孔灌注樁直徑1.2 m,間距1.4 m。鉆孔樁之間采用直徑0.8 m雙管旋噴樁止水,旋噴樁樁底要求進入砂質粘土層或強風化層不小于1.0 m,旋噴樁與鉆孔灌注樁搭接為0.2 m。鉆孔樁頂設置1.2×1 m冠梁,左側基坑及右側基坑在排樁內側各設一道腰梁及二道錨座,人行隧道側基坑在排樁內側設置一道腰梁,腰梁與冠梁的豎向間距為3.5 m,上錨座與腰梁間距左側為4.5 m右側為4 m,下錨座與腰梁間距左側為7.5 m,右側為8 m,在對應兩側冠梁、腰梁之間各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橫撐,橫撐沿隧道縱向布置間距分別為10.5 m和10 m。直撐斷面尺寸為0.8×0.8 m,斜撐斷面尺寸為0.6×0.6 m。由于鋼筋砼撐長度較長,因此,在砼撐長度范圍內設置多根鋼立柱作為支撐,以改善橫撐受力。鋼立柱采用Q235C角鋼和鋼板焊接而成,鋼立柱基礎采用直徑1.0 m鉆孔灌注樁。鋼立柱與鋼筋砼橫撐固結。錨索鉆孔直徑為150 mm,水平間距為1.4 m,夾角為20°,單根錨索由三束7φ5(d=15.2)鋼絞線組成,沿錨索縱向每隔2.0 m設置一個對中支架。
(8)坑10節(jié)段。此范圍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2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2道預應力錨索支護結構。鉆孔灌注樁直徑1.2 m,間距1.4 m。鉆孔樁之間采用直徑0.8 m雙管旋噴樁止水,旋噴樁樁底要求進入砂質粘土層或強風化層不小于1.0 m,旋噴樁與鉆孔灌注樁搭接為0.2 m。鉆孔樁頂設置1.2×1 m冠梁,在排樁內側各設一道腰梁及二道錨座,腰梁與冠梁的豎向間距為2.5 m,上錨座與腰梁間距為5.5 m,下錨座與腰梁間距為8.5 m,在對應兩側冠梁、腰梁之間各設置一道鋼筋混凝土米字型橫撐, 橫撐沿隧道縱向布置間距為10 m。直撐斷面尺寸為0.8×0.8 m,斜撐斷面尺寸為0.6×0.6 m。由于鋼筋砼撐長度較長,因此,在線路中心線處設置一根鋼立柱作為支撐,以改善橫撐受力。鋼立柱采用Q235C角鋼和鋼板焊接而成,鋼立柱基礎采用直徑1.0 m鉆孔灌注樁。鋼立柱與鋼筋砼橫撐固結。錨索鉆孔直徑為150 mm,水平間距為1.4 m,夾角為20°,單根錨索由三束7φ5(d=15.2)鋼絞線組成,沿錨索縱向每隔2.0 m設置一個對中支架。
(9)基坑防水及排水。除了采用止水帷幕防止地下水進入基坑內,冠梁頂部還設置50 cm高磚砌擋水墻防止地表水進入基坑?;娱_挖到設計標高后,在基坑兩側設置排水溝,每隔30 m設置一個集水井,其直徑為0.8 m,深0.8 m(如圖1)。
3 隧道基坑支護施工
為保證河涌行洪的需要,隧道施工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利用沽水期采用土圍堰+鉆孔樁的支護體系,將河涌河道彎曲壓縮至河道東側,先行施工1~7節(jié)段;完成6~7節(jié)段后,方可進行第二個階段施工,本階段主要是行洪河道的轉移工作,在主汛期來臨之前,將主行洪通道移至水流順直的西側,并形成河涌中的一個中心島;第三個階段則是利用中心島向東側和西側向中心島兩個方向同時推進形成土圍堰+鉆孔樁的支護體系,進行8~15節(jié)段的施工。
(1)第一階段。施工圍堰1,與電廠西路形成閉合穩(wěn)定的圍堰區(qū)域。施工隧道1~7節(jié)段、人行隧道側
前半段及8節(jié)段處橫向基坑支護樁及止水樁,形成支護結構和止水帷幕,抽干圍堰中水后進行隧道土方開挖。施工車行隧道1~7節(jié)段及人行隧道西岸前半段結構。但應利用沽水期優(yōu)化施工車行隧道6、7節(jié)段及人行隧道西岸前半段結構,待其施工完后,首先恢復電廠西路即防洪大堤的功能,并施工7節(jié)段j端和人行隧道前端的C30砼支撐條,按要求回填隧道間及隧道與支護樁間的中粗砂或砂性土至隧道頂板面,拆除一層、二層支撐系,隨后對車行隧道6~7節(jié)段及人行隧道西岸前半段結構頂面上進行回填和硬化河床,恢復至開挖前河床標高。1~5節(jié)段繼續(xù)施工,直至完工,同時進行第二階段中心島施工轉換。
(2)第二階段。施工鋼封門支撐面和鋼板樁支撐橫梁。安裝中心島鋼封門及插打鋼板樁,在鋼板樁與支護樁之間回填粘性土,同時施工鋼板樁處四塊角板。向圍堰1中注水至內外水位基本一致,然后,根據鋼板樁修整圍堰1,形成圍堰2、圍堰3的島頭,同時,清除圍堰1多余的填土,并水下切割鉆孔支護樁,形成中心島,并轉入第三階段施工。
(3)第三階段。從中心島向東緩慢施工圍堰2、3至車行隧道8節(jié)段j端處及對應人行隧道位置后,方可沿東向西方向施工圍堰2、圍堰3,以防中心島在圍堰2、圍堰3從東向西施工中造成失穩(wěn),同步施工圍堰4。施工隧道8~15節(jié)段基坑支護樁和止水樁,并且在車行隧道和人行隧道間的鉆孔灌注樁里程減小側樁與樁之間附加一排D80 cm雙管旋噴樁,形成支護結構和止水帷幕,抽干圍堰中水后進行隧道土方開挖。拆除車行隧道及人行隧道范圍內的橫向鉆孔灌注支護樁,然后進行隧道8~15節(jié)段基坑土方開挖。施工車行隧道8~15節(jié)段及東岸人行隧道后半段結構。8~15節(jié)段及人行隧道后半段完工后,按要求回填隧道間及隧道與支護樁間的中粗砂或砂性土至隧道頂板面,拆除支撐系,再按原河底標高或設計要求回填土及硬化后,向圍堰內抽水至內外水頭一致,并清除圍堰填方,水下切割不保留的鉆孔支護樁。
具體施工為:①隧道1~2、15節(jié)段。支護體系施工完后,進行基坑開挖,第一次開挖至鋼板樁頂以下1m處,施工圍檁及鋼管支撐,第二次再分層開挖土方到基坑底,按要求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之后,施工抗浮錨桿,封底施工墊層→主體結構底板→主體結構側墻至鋼管支撐底面線0.3m位置,自下而上回填鋼板樁與主體結構側墻間的中粗砂,中粗砂夯實達到壓實度90%后,方可將鋼管支撐拆除,水平力傳至結構側墻,再施工剩余的側墻結構。②隧道3、13~14號節(jié)段:支護體系施工完后,進行基坑開挖,第一次開挖至冠梁底面線處,施工冠梁和鋼筋混凝土橫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二次再分層開挖土方至基坑底,按要求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之后,馬上封底施工墊層→主體結構底板和抗浮錨塊,接著施工側墻至鋼筋砼橫撐底面以下0.3 m位置,自下而上回填鉆孔灌注樁與主體結構側墻間的中粗砂,中粗砂夯實達到壓實度90%后,方可將鋼筋砼橫撐拆除,水平力傳至結構側墻,再施工剩余的側墻結構。③隧道4、12號節(jié)段:支護體系施工完后,進行基坑開挖,第一次開挖至冠梁底面處,施工冠梁和鋼筋混凝土橫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二次可再分層開挖土方至基坑底,按要求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之后,馬上封底施工墊層→主體結構底板→主體結構側墻頂面位置或至鋼筋砼橫撐底面以下0.3 m處,自下而上回填鉆孔灌注樁與主體結構側墻間的中粗砂,中粗砂夯實達到壓實度90%后,方可將混凝土橫撐拆除,水平力傳至結構側墻,再施工主體結構剩余的側墻及頂板。④隧道5號節(jié)段。支護體系施工完后,進行基坑開挖,第一次開挖至冠梁底面處,施工冠梁和鋼筋混凝土橫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二次分層開挖土方至錨點下面0.5 m處,施工錨座及錨索,待錨體及臺座砼設計強度70%后,張拉錨索;第三次再分層開挖土方至基坑底,按要求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之后,馬上封底施工墊層→主體結構底板→主體結構側墻至頂面位置,自下而上回填鉆孔灌注樁與主體結構側墻間的中粗砂,中粗砂夯實達到壓實度90%后,方可將混凝土橫撐拆除,水平力傳至結構側墻,再施工主體結構剩余的頂板。⑤隧道6、7號節(jié)段。支護體系施工完后,進行基坑開挖,第一次開挖至冠梁底面處,施工冠梁、頂層鋼筋混凝土橫撐和斜直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二次分層開挖土方,6節(jié)段開挖至錨點下面0.5 m處,施工車行隧道左側支護錨座及錨索,待錨體及臺座砼設計強度70%后,張拉錨索;7節(jié)段開挖至腰梁底面線處,施工腰梁及底層鋼筋混凝土橫撐和斜直撐,第三次再分層開挖土方至基坑底,按要求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之后,馬上封底施工墊層-主體結構底板-主體結構側墻及頂板,自下而上回填鉆孔灌注樁與主體結構側墻間的中粗砂及車行隧道與人行通道間的砂性土至車行隧道頂面標高處,回填料壓實度要求達到90%,并施工7節(jié)段j端和人行通道前端的C30砼支撐條,隨后拆除第一層、二道砼支撐體系,恢復電廠西路即防洪大堤的功能,對車行隧道6~7節(jié)段及人行隧道西岸前半段結構頂面上進行回填和硬化河床,恢復至開挖前河床標高。隨后進行第二階段中心島施工轉換。⑥隧道8、9號節(jié)段:第三階段支護體系施工完后,進行基坑開挖,8節(jié)段第一次開挖至冠梁底面處,施工冠梁、鋼筋混凝土橫撐和斜直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二次分層開挖土方至錨點下面0.5 m處,施工錨座及錨索,待錨體及臺座砼設計強度70%后,張拉錨索;第三次再分層開挖土方至基坑底;9節(jié)段第一次開挖至冠梁底面處,施工冠梁、鋼筋混凝土橫撐和斜直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二次開挖至冠梁底面4.5 m處,施工腰梁、鋼筋混凝土橫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三次分層開挖土方至上錨點下面0.5 m處,施工上錨座及錨索,待錨體及臺座砼設計強度70%后,張拉錨索;第四次分層開挖土方至下錨點下面0.5 m處,施工下錨座及錨索,待錨體及臺座砼設計強度70%后,張拉錨索;第五次再分層開挖土方至基坑底;按要求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之后,馬上封底施工墊層→主體結構底板→主體結構側墻及頂板,自下而上回填鉆孔灌注樁與主體結構側墻間的中粗砂及車行隧道與人行通道間的砂性土至車行隧道頂面標高處,回填料壓實度要求達到90%,且對8節(jié)段河床進行C30砼硬化處理,恢復至開挖前河床標高,方可拆除混混凝土橫撐。⑦隧道10號節(jié)段。支護體系施工完后,進行基坑開挖,第一次開挖至冠梁底面處,施工冠梁、鋼筋混凝土橫撐和斜直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二次開挖至冠梁底面3.5 m處,施工腰梁、鋼筋混凝土橫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三次分層開挖土方至上錨點下面0.5 m處,施工上錨座及錨索,待錨體及臺座砼設計強度70%后,張拉錨索;第四次分層開挖土方至下錨點下面0.5 m處,施工下錨座及錨索,待錨體及臺座砼設計強度70%后,張拉錨索;第五次再分層開挖土方至基坑底;按要求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之后,馬上封底施工墊層→主體結構底板→主體結構側墻及頂板,自下而上回填鉆孔灌注樁與主體結構側墻間的中粗砂至隧道頂板頂面線處,中粗砂夯實達到壓實度90%后,方可拆除混混凝土橫撐,水平力傳至結構側墻。⑧隧道11號節(jié)段。支護體系施工完后,進行基坑開挖,第一次開挖至冠梁底面處,施工冠梁和鋼筋混凝土橫撐,齡期達到14天后,第二次可再分層開挖土方至基坑底,按要求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之后,馬上封底施工墊層→主體結構底板→主體結構側墻及頂板,自下而上回填鉆孔灌注樁與主體結構側墻間的中粗砂至隧道頂板頂面線處,中粗砂夯實達到壓實度90%后,方可拆除混混凝土橫撐,水平力傳至結構側墻。
4 結語
(1)隧道基坑設計應根據基坑的規(guī)模和地質水文情況,安全等級及重要性系,針對場地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考慮周邊構筑物的情況,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和支護結構形式,確保隧道施工對周邊構筑物無危害或將影響減至最小,支護結構應方便基坑開挖、結構及外包防水體系的施工。
(2)基坑開挖前,應查明地下管線和周邊其它構筑物的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確保施工期間地下管線和構筑物的安全。開挖時應分段、分層開挖,隨挖隨支,分層開挖深度不大于1 m,開挖寬度應滿足支護作業(yè)和邊坡臨時穩(wěn)定性的要求,基坑頂3 m范圍內嚴禁堆載?;娱_挖應自上而下地進行,嚴禁超挖,嚴禁大鍋底開挖,嚴禁對基底原狀土層的擾動,開挖后應及時支護。
(3)整個施工期間應注意做好基坑內排水措施?;娱_挖至設計標高后,應及布設集水井和排水溝,疏干基坑內給水,并采取措施降低基坑內地下水位至坑底最低點以下不小于0.5 m,并保持地下水位穩(wěn)定至主體結構施工完成為止,保證基底始終處于干燥的環(huán)境中,確保工程質量。若發(fā)現(xiàn)風化帶的裂隙潛水或承壓裂隙水通過支護樁的間隙滲到基坑,采用水玻璃對防水帷幕進行加固?;走M行平整,壓實之后,及時進行基坑驗收,以便盡快鋪設墊層,澆筑底板?;娱_挖過程中,做好挖土機械、車輛的通道布置、挖土的順序及周圍堆土位置安排,應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護結構,損壞截水帷幕。
(4)施工中應加強對基坑兩側周邊建筑物的監(jiān)測,嚴格控制地表下沉,施工中應及時反饋測量信息,如發(fā)現(xiàn)異?;蚺c設計不符合時應及時提出,會同業(yè)主、設計單位、監(jiān)理單位及時處理,以確保施工安全?;又ёo、排水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施工規(guī)范、規(guī)定進行施工。
參考文獻
[1]楊亮,蘇強,吳波.南京玄武湖隧道關鍵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2003(9).
[2]孟繁義.博愛路下穿車行隧道深基坑土釘支護施工技術[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7(11).
[3]熊楚炎,楊曉波.軟土地區(qū)臨河深基坑支護設計實例[J].浙江建筑,2006(8).
[4]趙建國.下沉式隧道基坑支護施工方案及技術要點[J].公路與汽運,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