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老城區(qū)小學改擴建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鄭州市中原區(qū)育華學校、互助路小學、伏牛路第二小學改造為例,從加建建筑物的位置、室外場地的設置、出入口的選擇等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舊城區(qū);小學;布局
Abstract:This artical, aiming at the primary school in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blems, with the Zhong Yuan District of Zhengzhou City Yuhua school, Huzhu Road Primary School, the Second Primary School in Funiu Road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location of the building, outdoor settings, import and export selection.
Keywords:old town;primary;school layout
中圖分類號:TU24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066-02
1 前言
舊城區(qū)中改造的小學由于受所處地理位置、用地狀況、周邊環(huán)境等方面的限制,具有與新建小學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①周邊為城市建成區(qū),用地無法擴展;②大部分小學都是在居住區(qū)內部建設,周邊均為居民住宅樓,出入不便捷;③新建建筑與保留建筑之間功能銜接問題。這些都是新建學校所不需要考慮的。
圖1-育華學校總平面圖
2 改擴建小學的布局特點
2.1與現有建筑的關聯(lián)性
擬加建建筑物是改造的核心部分,改造后能否在不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最大化建筑面積指標,來滿足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的需要,是衡量本次改造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那么,其位置的選擇應重點考慮:①與周邊建筑物的關系。一般小學都是在居住區(qū)內,周邊多是低層、多層居住建筑,加建要充分考慮對住宅的日照遮擋問題,在滿足連續(xù)日照時間的前提下進行布局選址;②功能的連續(xù)。加建建筑物在有限的校園用地內,不僅要保證建筑空間的延續(xù),還要保證對教學或辦公功能上延續(xù),不能出現功能上的割裂。
2.2室外場地布置的靈活性
根據小學生自身好動特點及學校教學要求,需要設置一定量的體育活動場地和室外集會場地,在學校用地不足的情況下,活動場地應靈活設置,同時,改擴建小學校一般情況也不組織正規(guī)體育比賽,因此靈活布置不會影響到學生的實際使用:①運動場可以東西布置;②充分利用校園邊界不規(guī)則處,設置一些小的場地,如:乒乓球場地等;③設置非標準的體育場地,如160環(huán)形跑道,縮小一定比例的籃球場等。
2.3出入口選擇的多樣性
老城區(qū)改造小學校園出入口的選擇不同于新建小學,對校園主入口的禮儀性和功能性不能同時兼顧,其設置方式有兩種:①臨近道路一側設置在較偏的位置,建筑物山墻與山墻之間,最大限度的將整片的用地留給教學和辦公使用,不破壞其完整性;②臨城市道路一側沒有任何空地,無法設置校園出入口,那么就只能通過建筑單體設計來解決了,在建筑的合適位置局部低層架空,留出過街門洞,作為出入口。
3 鄭州市中原區(qū)三所小學布局特點分析
結合舊城區(qū)小學改擴建特點,以鄭州市育華學校、互助路小學、伏牛路第二小學等三所學校為例,對這三所小學的布局特點進行分析如下:
3.1加建建筑物位置的確定
育華學校(圖1)用地0.68hm2,西側臨董寨路保留一棟原有教學樓,校園南北進深為78m,只能加建一棟教學樓,新建教學樓西側山墻與保留教學樓北端相接,既保證了教學功能的連續(xù)性也給小學生活動留出相對充裕的空地。
互助路小學(圖2)校園,用地0.8hm2,深居住區(qū)內部,臨街面很小,校園南面為居住建筑,北側為十六中教學辦公樓,東西兩側各保留一棟教學樓。校園南北進深為70m,同樣只能加建一棟教學樓,其位置選擇在校園北側,連接東西兩棟保留教學樓,這樣布局優(yōu)點有三:①使整個學校教學樓相連,功能連續(xù);②與南側住宅之間留有大量空地,避免了對住宅視線與聲音的干擾;③加建教學樓與北側十六中教學辦公樓屬同一性質建筑,互不影響。
伏牛路第二小學(圖3)用地1.1hm2,南臨潁河路,校園南北進深最大處135m,最小處為91m,用地相對寬裕,但是邊界極不規(guī)則,與四周居住用地犬牙交錯。學校臨潁河路保留一棟教學樓。設計試圖加建兩棟教學樓,但是不能滿足日照要求,以失敗告終。加建教學樓南北向布置與保留教學樓組成一個教學組團,西端設計樓梯間向南突出,對兩棟建筑之間的空間進行強化,把集會空間與北側體育活動空間自然分開。
3.2室外活動場地的設計
育華學校(圖1)和互助路小學(圖2)將集會場地與體育活動場地二者合一,靠場地南側設置跑道,中間設置籃球場,這樣集會可以使用籃球場地,其他時間這里還是體育活動場,二者功能互不影響。但是校園用地有限不能滿足每六個班一個籃球場或一個排球場的規(guī)定。
伏牛路第二小學(圖3)集會場地與體育活動場地分別位于新建教學樓南北兩側,使用更加方便。南側集會場地由兩棟教學樓圍合,東面設置主席臺,方便學生集會;北側體育活動場地內設置長軸東西向的160m非標準跑道,60m直跑道,非標準籃球場及標準排球場、鉛球場等體育設施。布置雖然不盡合理,但是我們要考慮到老區(qū)改造的特殊性,在有限的用地內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活動場地。
3.3出入口的選擇
這三所小學看似臨路,但是由于保留建筑,或校園臨道路面寬不足,校園主要出入口不能按照常規(guī)方法選擇。
育華學校(圖1)在加建教學樓山墻東側也是校園最東側與相鄰住宅之間僅能設置4米寬的主入口,在董寨路上設置次入口;互助路小學(圖2)一面臨城市道路,但是沒有空地可供設置出入口。校園前面為兩棟住宅樓,一棟辦公樓,因此,只能在通過建筑設計來解決出入口的問題,將辦公樓底層局部架空作為學校的唯一對外通道;伏牛路第二小學(圖3)同樣是一面臨路,僅能在兩棟建筑山墻之間設置出入口,且只能設置一個出入口。
圖2-互助路小學總平面圖
圖3-伏牛路第二小學總平面圖
4 啟示
小學改擴建是當前舊城改造中公共配套服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目前缺少針對老城區(qū)學校改造的相應標準,在改造建設中,通常是套用中小學設計規(guī)范中的條文進行設計,存在對老建筑進行拆除后按照新的相關規(guī)定無法再進行建設的問題,存在體育活動場地依照規(guī)范標準化設置,標準過高,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小學生的使用的問題,存在設計標準“新區(qū)化”的傾向,導致許多小學無法改造或改造后招生規(guī)模縮小的現象,與舊城區(qū)改造不能很好配套。因此,正確認識舊城區(qū)小學改造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正確反映每個改造學校的特點,從加建位置、場地設置、出入口選擇等幾方面準確定位,才能使舊城區(qū)小學改造步入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張宗堯,李志民.中小學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06.
[2]李霞.小學校園室外空間環(huán)境設計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06.
[3]王宇潔. 適應素質教育的小學校園兒童游戲空間形態(tài)探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