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價格一直作為影響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從2010年開始黃豆、綠豆的價格波動頗為厲害,價格的波動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一些重要的經濟現象。本文從博弈論的角度,利用博弈論中的兩個重要模型:囚徒困境模型和有新進入者的動態(tài)博弈模型來分階段解釋個體經濟行為,從整體上也解釋了個體經濟中的經濟周期現象。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
一、農產品的價格波動現狀
1、農產品波動狀況
1978年至2006年,我國已經經歷了五輪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從2007年第一季度開始,進入第六輪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相對前5論波動周期而言,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從豬肉開始,二十糧食價格在連年豐收中上漲,三是恢復性上漲的特征較為明顯。
2010年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已經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CPI上,食用油、雞蛋、豬肉等的價格在2010年下半年不斷上漲,致使國家不斷出臺各種管理條例來調控我國的各種農副產品。
2、以籽棉為例的農產品價格波動
籽棉屬于不易腐且較為容易保存的農產品之一,本文就從這種農產品入手,觀測其一段時間內的價格波動現象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棉籽在2009至2010年間的價格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相對上一期的平均增長率在3%左右,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基本抵消了其價格的上漲。但是在2010年的最后一個季度,價格波動較大,相對上一期的價格上漲超過20%,之后又有回調,在2011年初價格同樣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回調。
籽棉的價格波動狀況相對明顯,我們下面運用博弈論的模型來分析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
二、博弈分析
1、模型假設
將價格的上漲和價格的下降分為兩個時期即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進行分析,主要運用囚徒困境模型和有新進入者的博弈模型進行解釋分析。要做一下假設:
第一、由于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所以假設對于籽棉市場,供給方即農民的產出或者囤積會影響市場價格;
第二、講供給市場簡單看做兩個農民,即農民A和農民B,會考慮彼此的行為進行供應籽棉;
第三、不考慮政府宏觀調控,完全靠A和B雙發(fā)自發(fā)調節(jié)并影響市場價格。
2、運用模型分析
農民A和農民B考慮彼此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最大利益,在第一階段的時期時,他們考慮下一期價格會上漲,這樣他們都會覺得囤積會給自己在下一階段的時期帶來更大的利益,則義無反顧的在第一階段
由于第一階段(這里看做第一年)價格的上漲,其他的農民在第二階段(第一年以后)會選擇改變以前的農作物種植一部分的籽棉,來擴大自己下一階段的收入。對于第二階段,我們就要考慮有新進入者的動態(tài)博弈的過程來解釋市場的進入和阻撓的行為。這時候,上一階段中的農民A、B看作一個整體的在位者稱為農民1,新進入者稱為農民3,動態(tài)博弈路徑可見圖2
圖2 有新進入者的博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