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心的力量卻停滯不前。當人們放慢腳步,試圖從重負中解脫時,卻發(fā)現(xiàn)心靈比身體更加疲憊。面對喧囂塵世中的心靈困頓,藝術項目“如是”應運而生。郝蕾遠赴印度和尼泊爾進行“朝圣”之旅,旨在呼喚人們心靈的回歸。郝蕾光頭素顏,以紗加身,無拘無束,此時的她不是聚光燈下的明星,也不是舞臺上的演員。菩提樹下的她是一位悉心參悟的修行者,一個將自我放到最低的人。她可以是郝蕾,也可以是任何人。
郝蕾闡述:
站在釋迦牟尼成佛的菩提樹前,我的心百味雜陳。無論如何,這只是一棵樹,佛不是一定要在這棵樹下才能參透生死,修行者也不是一定要崇拜菩提樹才能追隨釋迦牟尼。倘若有人相信這棵菩提樹擁有神通,相信釋迦牟尼的成佛之地就是凈土,那他必然會大失所望。這里照樣充斥著“行苦”、“壞苦”和“苦苦”,與極樂之境相去甚遠。然而正是這種落差,令我意識到心靈的修行是多么重要。為何要反觀自心?為何要降伏其心?佛法講“萬物由心造”。心滿意足時,人便快樂;心愿未了時,就會失望,會憤怒。然而人生在世,欲望無窮無盡,又豈能事事順遂?若沒有足夠的智慧和信心來面對無常,煩惱便會像暴風雨一般襲來,令人遁入黑暗。心,能成就,也能毀滅。人應當更積極地把握當下之心,不執(zhí)著于過去或是將來,不執(zhí)著于相或是非相,心自由了,身體才能隨之解脫。無來去處,心即菩提。
(占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