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的差異在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上會有所反映。作為語言發(fā)展的結晶,習語與文化關系密切,習語是各國文化的精髓,它們真切地反映了本民族歷史以來的生活,反映了各國不同的習俗。對同一句話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應有時是不同的,甚至可能會截然相反。由于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種種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密不可分。
關鍵詞 文化差異 地理條件 歷史文化 宗教信仰 生活習俗
習語(idioms)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格言、慣用語、歇后語、典故、俚語、行話等,是一種在結構上與意義上都比較穩(wěn)定的語言結構。它是多民族語言中的精華與瑰寶,語言精煉、通俗易懂、內(nèi)容精辟、含義深刻、感染力廣泛且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習語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其表現(xiàn)形式音節(jié)優(yōu)美,音律協(xié)調(diào),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而對英漢習語的學習有助于我們掌握不同民族語者的真實語言,了解語言背后所隱藏著的豐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
一、英漢習語體現(xiàn)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而生活在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中的人則會形成不同的文化, 每種文化因其地域、氣候環(huán)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習語恰恰包含了這些獨特的文化特征。
中華民族生活在廣袤肥沃的東亞大陸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典型的農(nóng)業(yè)大國,土地在中華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因此, 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農(nóng)業(yè)和土地有關的成語。如“安土重遷”“五谷豐登”“寸土必爭”“地大物博”等。英國是眾多島嶼構成大的島國,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時常與惡劣的海洋氣候相抗爭。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 英語中形成了許多與海洋有關的習語。如: a drop in the ocean 滄海一粟;all at sea 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進退兩難。在歷史上英國的航海業(yè)曾經(jīng)一度稱霸世界, 四面環(huán)海的天然優(yōu)勢成就了十分發(fā)達的捕魚業(yè), 因而, 大量與fish 有關的習語相繼產(chǎn)生。如: big fish 大亨, a cold fish態(tài)度冷淡的人, drink like a fish豪飲,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魚目混珠。
不同的地理位置也會影響一個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對文化不可估量的影響。在中國東風由海邊吹向大陸帶來了溫暖濕潤。人們常說“東風四季晴”、“東風壓倒西風”(表示正義的革命力量對反動勢力占壓倒性的優(yōu)勢)。而在中國西風是不受歡迎的,因為當西風刮起時,中國時值深秋隆冬、萬物凋零。所以,中國人把西風和寒冷、蕭條連在一起。晏殊《蝶戀花》中有詩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李清照在《醉花陰》中也寫道:“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這些詩句中,“西風”都被賦予悲涼的情感。而在英國大西洋上的西風是暖風,它代表著春天來臨、萬物復蘇,因此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西風起時天氣好)的諺語。英國詩人雪萊曾在著名詩篇“Ode to the West Wind”(《西風頌》)中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風,冬天已經(jīng)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二、英漢習語反映出各自的宗教信仰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并形成獨特的宗教文化, 它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塑造和生活習慣的形成以及語言表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中華民族主要信仰佛教與道教以及帶有學術色彩的儒教。因此, 漢語中有許多與佛教、道教和儒教有關的習語都來源于當時的這些宗教文獻,如“借花獻佛”“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等。另外,中國人還敬奉天神,如“天經(jīng)地義”“天無絕人之路”等。而這些概念在英美文化中并不存在。他們信奉基督教,認為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 英語作為基督教徒的重要語言, 將其基本教義、信仰和倫理觀念傳播于西方社會每一角落, 囊括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和上層建筑的許多領域??梢哉f任何一本英文著述中,如果不包含直接源于《圣經(jīng)》的詞句幾乎不可能。幾百年來,《圣經(jīng)》已然成為每一個英美家庭必備的讀物。隨著基督教義的傳播,《圣經(jīng)》中的許多句子和短語被人們廣為傳頌, 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與你同在) ,當然也有Go to hell (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語。
三、英漢習語蘊含著民族歷史文化的特點
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蘊含著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著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 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如“刻舟求劍”“愚公移山”“四面楚歌”“臥薪嘗膽”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jīng)》,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喻遭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Adam's apple(喉結)、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還是滅亡)等。
四、英漢習語折射出不同的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xiàn),民俗是習語賴以生長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如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漢語有習語“小菜一碟”,英語有習語 a piece of cake。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事情”之義,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人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食用的一種食品,所以他們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小菜在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這兩個習語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又如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 “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盡管近些年來養(yǎng)龐物狗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英國,他們愛狗如愛子經(jīng)常讓它與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員。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 如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 幸運兒、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
作為語言的精華,習語是民族文化的歷史沉淀,它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 可以說, 習語的民族色彩最為鮮明。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歷史文化,了解語言詞匯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習語。
參考文獻:
[1]朱湘華,英漢習語的文化翻譯[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2):65-66
[2]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3]朱光潛,談翻譯[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4]安菊梅,英漢翻譯教程[M].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5]賈德江,英漢語對比研究與翻譯[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劉瑞雨(1981—)女 漢族,山東力明科技職業(yè)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