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shù)文科類學生認為高中歷史學習起來很困難,付出很多但收效甚微。然而我的歷史學習很輕松,成績也很好。這令不少同學羨慕,連歷史老師也戲稱我為“信得過”學生。那么我是如何學習歷史學科的呢?
一、勤于動手
這是學習歷史學科的基本功。它包含以下內容:1、對于老師講解的知識,要勤動筆多記錄。不少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上聽聽講、課下看看書就行了。他們懶于動手做筆記,這不是良好的學習方法。科學實驗證明,一個人在學習時動用的視、聽、思、寫等器官功能越多,學習的效果就越佳;老師的講解,不是歷史教材的簡單重復,而是知識的理解、內容的補充和能力的提升;我們都不是神童,沒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筆記可以為后期的溫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習慣在課本上見縫插針,密密麻麻地寫上歷史老師講解的知識要點。2、新課程下的歷史高考強調“能力立意”。這就要求我們學習歷史要抓住“記憶”、“理解”、“應用”三個環(huán)節(jié),三個環(huán)節(jié)又以“應用”為重心。因此學習歷史學科必須勤動手,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通過做題我們能發(fā)現(xiàn)自己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欠缺,這反過來促使我們進行更充分的記憶和深入的理解。糾正失誤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進步的過程。在日常學習中,除了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之外,我還做了大量的歷史習題。這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擴充了教材內容,而且培養(yǎng)了應試技巧,增強了自學能力。勤于動手是我在考試中屢創(chuàng)佳績的主要原因。
二、善于悟徹
“‘悟’是學習歷史的法寶”,我很欣賞歷史老師的這句話。佛家主張“參禪”,道家主張“悟道”,悟性的培養(yǎng)對歷史學習尤其必要。“悟”就是對學習的思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新課程下的歷史學習,決不是僅靠死記硬背可以學好的,必須在基本知識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進而有所感悟。這既是歷史學科高考的要求,也是學生必須邁過的學習門檻。通常說的“死去活來”就是對死知識的靈活運用,就是悟徹。例如,老師在講前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改革中推廣種植玉米的做法時,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卻對此想了許多:從歷史學科來看,這是借鑒了美國大農業(yè)的生產經(jīng)驗、改革重心放在農業(yè)方面的體現(xiàn);從地理學科來看,農業(yè)生產的地域性特點決定了玉米作物不適宜在地處高緯度的蘇聯(lián)大面積種植;而從哲學角度分析,蘇聯(lián)的農業(yè)政策,沒有因地制宜,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犯了教條主義錯誤。從一個知識點切入,滲透各學科的知識,要求對教材進行留意,對知識點深入思考,從而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見,悟性的培養(yǎng)是學好歷史學科的關鍵。
三、勇于請教
在日常學習中,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困難。有來自學習方法方面的,也有源于知識點的理解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困難不是我們學習上的最大障礙,面對困難畏葸不前,打退堂鼓的態(tài)度才是學習的天敵。不少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低下,不是因為他們努力不夠,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缺乏主動學習的勇氣。他們害怕提出的問題會招致嘲笑,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發(fā)問是學生的權利,解答疑惑是教師的職責。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經(jīng)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薄敖饣蟆本褪抢蠋熃獬龑W生的疑惑、幫助學生科學進步的環(huán)節(jié)。因怯于啟齒發(fā)問,他們也就錯過了進步的機會;積累的疑惑越來愈多,學習中的困難就越來越大,厭學思想就會滋長,這就與良效學習漸行漸遠。在我看來,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固然人見人愛,而富有上進心和勇于求教的學生同樣會得到老師的青睞。積極請教也是我們學習進步的動力。
四、樂于助人
新課改下的歷史注重合作性學習。我認為同伴之間經(jīng)常進行合作探究也是學好歷史的良方。在我們班,我的歷史成績首屈一指,同學們因此把我看做學習中的“小老師”,遇到疑難會經(jīng)常要我“援助”。對于學生之間的求教問題,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大多反應冷淡,他們認為自己在學習中處于優(yōu)勢,幫助別人解決疑難會打亂自己的學習安排,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解答疑惑是老師的義務。但我認為這與歷史新課改倡導的開放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理念格格不入,是自私和狹隘的表現(xiàn)。合作學習產生的效應是雙重的:在我?guī)椭私獯鹨呻y時,雖然自己的學習會受到?jīng)_擊,但也迫使我對這些疑難問題重新回顧和思考,難道這不是對我所學知識檢測和深化的一個契機嗎?幫助了他人,鍛煉和快樂自己,同時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一舉多得,何樂不為呢?
五、敢于質疑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我愛我?guī)煟腋鼝壅胬??!睂τ诶蠋熃虒W中的瑕疵或學習資料的訛誤,我們是盲從唯喏,還是理性對待、大膽質疑呢?我覺得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就是科學的回答。老師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jīng)驗,這是我們學習的源泉、寶貴的財富,應當受到全社會的尊重。然而老師也是常人,在長期教學中產生失誤不可避免,我們應在尊重老師的人格和勞動的前提下,敢于質疑,勇于爭辯,挑戰(zhàn)權威,崇尚科學。這不是踐踏師道尊嚴,不是拂老師面子,恰恰是對老師和真理的尊重!涵養(yǎng)高深的老師不但不會責備這些不順從的孩子,還會因為發(fā)現(xiàn)他們的可貴精神而感到驚喜和欣慰。質疑必須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要求嚴謹;爭辯源于思考,思考啟迪創(chuàng)新。大膽質疑,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也是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表現(xiàn)。
歷史學科課程改革已經(jīng)拉開帷幕,學業(yè)成績不再是教學評價的唯一來源。對于歷史考試的成績,我們應保持淡定。不以分數(shù)論英雄,名利于我如浮云。在學習中常懷平常心、快樂心,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重視知識積累、倡導主動學習,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多方面潛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努力成為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