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后反思中,能經(jīng)得起這些問題的檢驗,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jīng)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自覺教學。
關鍵詞 學生發(fā)展 掌握學情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zhì)是一個言語實踐的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么回事,其結(jié)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反觀教學設計的諸多環(huán)節(jié),我認為我們必須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以發(fā)展為中心,設計堂課內(nèi)容
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吹竭@么一種現(xiàn)象: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是根據(jù)考試要求,是根據(jù)課堂表演,是根據(jù)外部需求,而很少看到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是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所以有時往往顯得本末倒置,形式多于內(nèi)容。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并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掌握教學規(guī)律,知曉教學關鍵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么”的問題。
2.分析關鍵所在,落實關鍵內(nèi)容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知曉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明白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實現(xiàn)。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告誡了我們一個道理,即“怎么教”。
3.把握學生需求,決定環(huán)節(jié)取舍
學生的語言、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jié)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fā)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其實是告訴我們“教的怎么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后反思中,能經(jīng)得起這些問題的檢驗,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jīng)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自覺教學。對于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這種專業(yè)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yǎng)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nèi)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
二、注重學情分析,了解教學對象
誠然,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敖虒W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內(nèi)容。”但是,分析學情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的具體內(nèi)容比較龐雜,涉及面比較寬,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guī)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jù),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學情分析的具體情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信息,班級結(jié)構
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狀況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征、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于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zhì)。
2.單元信息,價值取向
該單元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xiàn)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系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nèi)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準備情況等也是學前必備的內(nèi)容。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于散文的知識等。
3.組織信息,學生個性
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xiàn)、學生的個性特征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shù)慕虒W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diào)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于思考,但好發(fā)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后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jié)發(fā)言,不僅調(diào)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jù)學情來優(yōu)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其實,在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中,像這位學生所遇到的境況何止一二人,只是這位學生的運氣比別人好了一些罷了。
學情包含著許許多多的內(nèi)涵,在針對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的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產(chǎn)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也就大有必要。
參考文獻:
[1]《美學原理教程》中第十章第二節(jié),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第三節(jié)美育的實施.
[2]《四川教育》四川教育委員會主辦199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