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探討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發(fā)揮的作用并探索了教學過程中應如何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達到最好效果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教師 教學活動 學生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教師起著傳遞文化科學知識,培養(yǎng)社會需要人才的作用。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使得社會對其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我國古代,韓愈就曾指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從現(xiàn)代社會角度看,要求教師的任務是“向?qū)W生傳授文化知識;發(fā)展學生智力和能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勇于開拓進取的一代新人”。社會的要求和期望,決定了教師在學校教育中充當著教書育人的角色。言傳身教的教育者教師,不但要具備現(xiàn)代生產(chǎn),現(xiàn)代科學所必須的知識才能,而且還必須具備現(xiàn)代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而教師作為培養(yǎng)人的教育者,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同時還必須向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只要這樣才能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有教養(yǎng)的人,是宣傳社會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原則的人,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有榜樣的作用。對此,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敢于擔當培養(yǎng)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誠然,教師在工作實踐中需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
一、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和智慧的啟迪者
(一)明確教學任務,有的放矢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識體系,技能體系和方法體系,這就確定了相應的學科教育心理研究的對象和任務。以外語教學為例,作為外語教學心理,主要研究母語與外語的關系,心理發(fā)展水平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外語語音,詞匯和語法學習,外語口語和書面技能的形成,外語教學手段的心理學基礎等。
(二)授課方式力求靈活
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不斷地給他們新的感覺和變化。特別是當前應試教育轉(zhuǎn)軌的新形勢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更需改變教師“一言堂”的老路子,盡可能地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就顯得尤為主要和迫切。那么,針對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一問題,作為教師應做好哪些工作?
首先,教學手段要直觀。青少年時期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很強的時期。在教學中應使用圖片,投影,錄音,多媒體來配合教學,同時,還有必要進行一些生動有趣的表演。這樣來幫助學習記憶,學生面對的就不再是單調(diào)的語言,耳聞的也不在是教師一成不變的聲音,就不再有枯燥乏味的感覺,而是能夠自覺參與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要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成就感。任何人做事情都需要鼓勵。鼓勵使人自信,使人積極奮進。而學生則需要教師的肯定與鼓勵。作為教師,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或大或小的成績,予以表揚,讓學生不斷產(chǎn)生成就,是他們在點點滴滴的興奮和自豪中不斷提高和成長。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程度,通過鼓勵,以調(diào)動其學習熱情。在教育實習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鼓勵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會有效地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學生的來源不同決定了個性差異,學習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也決定了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與復雜性。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水平,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以充分調(diào)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不論學生成績好壞,都要平等看待。對于領悟力較差的學生,應在教學中細心觀察,耐心引導,熱情鼓勵;對于一些成績差的學生,要采取措施,滿腔熱情地給予及時幫助和個別指導。
二、身體力行學習者與學者
學習者只是熱愛學習又善于學習的人。教師的工作性質(zhì)要求教師既是學習者又是學者。作為教師只有具備了精深廣博的知識,才能把握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意義,才能合理組織教材。正確地處理教材,在講課中做到化難為易,深入淺出,繪聲繪色。學生在聽課時就會感到印象深,收獲大,精力集中,不易疲勞。因此,作為教師還應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興趣,除了要對自己所教學科感到興趣,還應對繪畫,音樂,體育,旅游,觀察大自然等都有興趣,并且有一定的評價和鑒賞能力;事實上,教師必須能控制所有那些應予以否定的德行,愛好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同時應對所有美好的事業(yè)感興趣。還應對教育對象,學生的心理,所教學科和教育方式的探索上多做努力。
三、具有文化特性的特殊群體
教師文化總是代表著學校文化,與學校文化相一致的。在任何學校中,教師文化總是規(guī)定著學校的價值體系、確立著學校的傳統(tǒng)等。除此之外,教師還代表著一定的社會階層,而且教師內(nèi)部也存在著一定社會分層。如,小學教師的社會分層,常常是以教師所教的年級為基礎的,處于上層的教師是那些在高年級任教的教師,處于底層的教師則是那些在低年級任教的教師。上層的教師享有更高的榮譽。
在學校中許多因素影響著教師的文化特征。教師文化依其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學術為本的文化、學校為本的文化、學科為本的文化。學術追求和文化傳播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教學、研究或服務。當然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科的教學與研究有著不同的特征。但是,生產(chǎn)和共享知識的價值是所有教師的核心價值。每所學校都因具有不同的規(guī)模、歷史、特色而形成不同的學校文化。有的學校把教學放到首位,有的學校以研究為重心,強調(diào)學術上的產(chǎn)出。學校里從事各自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中,教師不僅熟練了本學科的知識,而且也在這門學科上達成了社會化。這時教師是以相同的學科而不是學校更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種亞文化。
教師的不同文化特征和活動方式給學生帶來的影響不同。多元文化時代的教師要能夠代表多元文化社會的多樣性,要把年齡、性別、宗教、民族、語言等所有因素結(jié)合而成的文化,主動地包容進教學策略、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材料、考試和組織模式。同時也要強調(diào)社會中的共同核心價值。而要做到這些,前提就是教師要正確地評價自己在所屬文化中所承擔的角色,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文化。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鑒,萬明剛.多元文化教育比較研究[M]M民族出版社,2006,
[3]鄧友超.教育解釋學[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塔娜,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講師,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