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是教師主宰課堂、教師唱主角、學生當配角,教師主動地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與素質教育格格不入。我認為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著眼點應是擺正主導和主體的地位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學生知識扎實、智能發(fā)展、自學能力得到培養(yǎng)。因此,下面就課堂結構改革談八點做法。
一、駕馭教材,應付自如
教師首先要能熟練地掌握和駕馭教材,根據特點確定目的,抓住重點,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訓練重點是體會人民群眾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和懷念之情。教者在教學時既要抓住重點,又要聯(lián)系有關知識點,使學生學得比較扎實。應付自如就是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教師要善于應付。比如《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在分段時,學生講出三種分法:按時間劃分,可分兩段;按地點轉換可分六段;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可分為四段。教者根據這一組重點訓練項目一一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裁奪了第三種分法。
二、重視學生思維過程
教師不是單純地把知識的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結論得來的過程中去分析思考,既學到知識,又發(fā)展智能并掌握知識規(guī)律。比如《將相和》一課,表現(xiàn)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以及他顧全大局、不計個人恩怨的高貴品質。他的斗爭精神和高貴品質怎樣概括出來呢?教者引導學生抓住“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些語句,概括出“不畏強暴、勇敢機智”的精神;抓住“藺相如說:‘秦國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著是我們趙國??!’”這些語句,概括出“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恩怨”的好品質。這樣在學生獲得結論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因材定法、一拘一格
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的要求,靈活決定教學方法。比如《偉大的友誼》一課,第四自然段是過渡段,這一段總結了上文,而且引出下文。教學時可以把過渡段作為突破口,抓過渡句的前半句引導學生弄清恩格斯在生活中是怎樣幫助馬克思;抓過渡句的后半句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他們在共產主義事業(yè)上怎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種教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對完成教學要求更有利。
四、舉一反三、扶放結合
在一定意義上,教師的“舉一”和“扶”體現(xiàn)主導,學生的“反三”和根據教師教的學習方法自己去學習,體現(xiàn)主體。這對獲取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是很有好處的。比如課文《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分別描述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特點,兩個自然段的結構完全相同,教學中可“扶”學生學會“水”的這一段內容,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一段的學法,然后要求學生按這一方法自學“山”一段內容。這樣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精神。
五、開展討論,引導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教師啟發(fā)學生討論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且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合作互補作用。比如學習《再見了,親人》,應如何理解“雪中送炭”一詞呢?除了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詞的本意外,還須再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展開討論,在五次戰(zhàn)役中,由于敵機封鎖,戰(zhàn)友們空著肚子堅守陣地三天三夜,這時最急需的是什么?大娘怎么做,通過討論學生便形象地理解了“雪中送炭”更深一層的意思。
六、啟發(fā)思考,倡導求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思考,著重注意兩點:一是多問為什么;二是多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比如《畫雞蛋》這篇課文開頭有一句“有個意大利人叫達芬奇,他是著名的畫家?!苯陶咭髮W生用“什么國家、什么名字、什么身份”說一句話。學生說出:“我國的徐悲鴻是個著名的畫家?!苯又陶咭浴拔覈男毂櫴莻€著名的畫家”為例,交換說法,要意思相同。學生紛紛說出“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的畫家?!薄拔覈袀€著名的畫家叫徐悲鴻?!苯又陶哂謫枺骸皠偛沤粨Q后的三句話,回答怎樣的問題?”比較好的學生能說出第一句可回答“誰是我國著名畫家?”第二句可回答:“著名畫家徐悲鴻是哪國人?”第三句可回答:“我國有個著名畫家叫什么名字?”這種求異思想的訓練,特別是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不同說法,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七、服從課堂教學目的,加強讀的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有用的重要手段?!边@里用兩個“最”字強調了多讀的重要性。同時課堂教學提出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也強調了“讀”的分量。教師對默讀、引讀、分角色讀、感情朗讀應具體指導和培養(yǎng)習慣、能力,特別是有感情朗讀,應該指出什么地方輕讀、重讀、快讀、慢讀,心情應怎樣,語調應怎樣,標點應怎樣,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八、精選作業(yè),穿插練習
課文后面的習題,要經過周密考慮安排在各教時以至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比如《飛渡瀘定橋》一課,課后共有五道習題,講讀時圍繞第1題展開討論,在這一過程中,還可相機完成第3、第5題的習題。比如在討論第1題第(2)小題的前半題“紅四團發(fā)動總攻,遇到哪些困難?”同時結合完成第3題第(1)小題填空題,在討論第1題第(2)小題的后半題“他們是怎樣奪下瀘定橋的?”時,先讓學生完成
第3題第(2)小題的填空題,順勢展開分析,讓學生理解關于突擊隊隊員的行動描寫在文章中起的作用。這樣第l、3、5題三道習題隨著課文的講讀同時完成,另外第2題分段、寫段意在講讀課本弄清文章脈絡時完成,第4題抄寫詞語和造句在講讀后完成。這樣打破了一定要在講讀課文后做習題的程式,有利于減輕學生課外的過重負擔。
通過以上八方面的改革,進一步落實了雙基訓練,發(fā)展了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的課外過重負擔也有所減輕,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