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辨析工具書的注釋與漢字的構(gòu)形,推斷 “焉用亡鄭以陪鄰” 中“陪”字沒必要通假為“倍”。
【關(guān)鍵詞】“陪” “倍” 工具書 漢字構(gòu)形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語文必修》)《燭之武退秦師》中有“焉用亡鄭以陪鄰”一句,教材注釋為:“陪,增加?!焙芏嗳藢Υ擞幸勺h,本人也曾懷疑是不是該注而沒注的通假字?理由:
(1)《新華字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兩部最常用的工具書“陪”字都沒有“增加”的義項(xiàng),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只列“①陪伴,②從旁協(xié)助。”兩項(xiàng)意義,所列的詞條也沒有與“增加”有直接的關(guān)系;就連閱讀古書常用的工具書舊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和《簡明古漢語詞典》也沒有“增加”的義項(xiàng)。
(2)“倍”在百度詞典中的基本字義項(xiàng)④卻有“增益:‘焉用亡鄭以~鄰?’
(3)《康熙字典》收“陪,增也;亦作倍”;
(4)《學(xué)生古漢語詞典(修訂本)》明確“陪”的義項(xiàng)有 “通‘倍’,增益,《左傳·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鄭以~鄰’” 。但經(jīng)過多方求證,我認(rèn)為“陪”(péi)字沒必要通假為“倍”(bèi)。
一、從漢字的構(gòu)形上推斷“陪”有“增加”的意義
“陪”是個(gè)形聲字,從阜( fù),從咅(pǒu),咅亦聲?!芭恪弊筮叺男闻宰蠖妒恰啊保ǜ罚?,的變形,本指“大陸山無石者”——“土山”、“重疊的土堆”,轉(zhuǎn)指“墳?zāi)埂?;右邊“咅”有聲旁兼形旁的功能,從“立”從“君”省,本義是“事關(guān)君主廢立”引申為“擁護(hù)或反對所立之君”。“陪”字由“阜”與“咅”聯(lián)合起來,本義是“重土也”——忠臣、妻妾陪葬的墳(古代臣子或妻妾的靈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墳?zāi)沟慕苑Q為“重土”),在君主等陵墓旁再造墳?zāi)剐枰黾油练降牧?,因此,“增加”的意義就引申出來了。
二、許多工具書注出“陪”有“增加”的意義
許多工具書如第4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義項(xiàng) “增益,《左傳·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鄭以~鄰’”、《古漢語詞典》等也有相同的義項(xiàng)。
三、《康熙字典》收錄了“péi”的讀音與“增加”有關(guān)的義項(xiàng)
(1)《康熙字典》收錄的注音方法較多,有譬況、讀若、直音、反切等,便于現(xiàn)代人讀準(zhǔn)字音。“陪”字收錄的“【集韻】【韻會】【正韻】的蒲枚切,音裴”,可以很容易讀出“péi”的讀音,但“薄回切”、“薄回反”、“扶杯反”、“步回反”聲、韻、調(diào)或有變化,上述反切上字都屬唇音,切出b、p、f都有可能,反切下字都屬平聲切出陰平或陽平可能性大,但直音“裴”可以幫助大家讀準(zhǔn)“péi”的音。因此,“陪”字讀“péi”不讀通假為“倍”的“bèi”,這也間接證明了“陪”字沒必要通假為“倍”字。
(2)《康熙字典》釋義較為全面,而且注明出處,有的還有該義的例句與加“【注】”。對“陪”字,既收錄了它的本義“重土也”,出處“【說文】”。也收錄了本義的相關(guān)義如“伴也”,出處“【增韻】” 例句“【詩·大雅】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 “家臣也”,出處“【玉篇】”, 例句“【禮·曲禮】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助也,益也”,出處“【玉篇】”,例句“【史記·孝文紀(jì)】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加【注】“陪,輔也”。還收錄了與“增加”有關(guān)的引申義,如“一曰滿也”,出處“【說文】”;“加也”,出處“【玉篇】”,例句“【左傳·昭五年】飱有陪鼎”。
四、“陪”字表達(dá)跟“人”相關(guān)的意義比“倍”字更確切
“陪”的本義事關(guān)君主廢立,引申為“陪葬”等意義都跟“人”有關(guān)。按理是要用單人旁的“倍”字。但在君主等陵墓旁增加土方再造墳?zāi)?,要從“蓋棺論定”的角度去考慮。如果大臣不忠、中途變節(jié)由忠變逆,妻妾不貞等就沒資格在他的陵墓旁增加土方造墳??梢姟芭恪弊直硎靖叭恕毕嚓P(guān)的意義比“倍”字更確切,漢語里表示跟“人”相關(guān)的意義的詞如“~伴、~同、~客、~葬、~嫁、~臣、~審、~襯、失~等”都是“陪”而不用“倍”就是明證。另外有些辭書雖都收有“陪”和“倍”與“增益”相關(guān)的義項(xiàng),但義項(xiàng)次序有別。如《辭海(修訂本)》中“陪”的義項(xiàng)注釋為“重土”是第①義項(xiàng),而對“倍”的義項(xiàng)注釋為“增益”是第③義項(xiàng)。這也間接表明了“陪”字在表達(dá)與“人”相關(guān)的意義時(shí)要比“倍”好。
總之,我認(rèn)為《燭之武退秦師》中“焉用亡鄭以陪鄰?”中的“陪”字還是讀“péi,沒必要通假為“倍”的好。
參考文獻(xiàn):
[1]商務(wù)印書館出版.1996年7月修訂3版1999年6月北京第233次印刷. 第965頁
[2]商務(wù)印書館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1985年1月北京第12次印刷
[3]上海書店出版.1985年12月第一版1990年9月第5次印刷.第1511頁
[4]上海辭書出版社,張揮之等主編,2002年6月第2版
[5]會意兼形聲的字,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一種特殊會意字的術(shù)語,指漢字的某一構(gòu)件兼既表意又表音的功能
[6]《說文解字》第十四下“”部.中華書局出版.1963年12月第1版1996年6月第北京15次印刷.第304頁、第306頁
[7]“咅”下方的“口”是“君”的省寫
[8]商務(wù)印書館出版.2005年7月第4版2005年7月北京第65次印刷
[9]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張雙棣 陳詩主編,1998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