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叔”PSY的《江南Style》,成了這一時期韓國文化的極端代表。一首韓文歌曲,為什么會在全世界如此瘋狂地流行?為什么又是韓國人,或者說為什么總是韓國人?韓國人的“Style”到底是什么?
韓國人能歌善舞,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在他們的足球場上更不例外,甚至像首爾、水原、全北這樣的大俱樂部,每逢重大比賽前的暖場活動,都會請來當紅的韓國歌星或組合助興。而他們的球迷,觀賽助威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歌聲,這一點,日本的球迷也大致相似。開始身臨其境的時候,還奇怪,他們哪兒來的那么多助威歌曲?后來才知道,全部都是歐洲賽場的舶來品,只是歌詞改為韓文、內(nèi)容添上本地元素。這有點像“江南大叔”的“Style”——合乎潮流的“世界外衣”,包裹上簡單、易學的本土特質(zhì)。
很奇怪中國的賽場,球迷觀賽助威,除了“加油”兩字外,就是京罵、國罵,可能我們不屑于“唱得比說得好聽”,但凡世界知名的球隊,無一不是歌聲伴隨著勝利。韓國人在追趕和認同世界潮流方面,確實是東亞的開路先鋒。在剛剛結(jié)束的德甲第七輪的比賽中,效力于漢堡的韓國球員孫興民為本隊獲勝打進了唯一的進球,七輪比賽五個進球,這個20出頭的大男孩已經(jīng)是這個賽季所有旅歐的東亞球員中風頭最勁的一個。而他的德國之路,在我們中國人看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首先,他沒有像他的前輩那樣起步于國內(nèi)足壇,更沒有像健力寶和萬達那樣,被韓國的公司“公派”留洋,恰恰相反的是,在他少年時期,就被父親帶到漢堡,跟著會踢兩腳的老爸死練、硬磕,最終“混”進漢堡的少年隊,并成為被范德法特這樣的球星譽為“奇才”的希望之星。
也許,當我們還在憧憬著萬達選送到西班牙的那幾十個足球少年,今后能為中國足球圓夢的時候,韓國人則在歐洲足球人才培養(yǎng)的機制下,走著一條撒豆成兵式的“放養(yǎng)”之路。在巴薩的拉瑪西亞,從12到16歲的各個梯隊里,都有李勝宇、白勝浩這樣的小梅西、小伊涅斯塔鶴立雞群。
在韓國水原的“樸智星足球?qū)W校”里,清一色的教練幾乎都不是足球科班出身,而全部的教材也來自英格蘭的“少年足球游戲”,樸智星的觀念很“潮流”——選擇非球員出身的教練教小孩子踢球,可以規(guī)避很多大人固有的足球傳統(tǒng)和意念,而選擇英國的教材,很簡單的一點就是,他們是足球世界的鼻祖,他們發(fā)明了這項現(xiàn)代運動。
要想走紅,其實也并非難于登天,無論是文化還是體育,符合世界潮流,這是最根本的要素。對于中國足球而言,追趕世界的潮流才是唯一根本,這里面,沒有“中國國情”可言。我們可以在足球上炮制出“中國好聲音”,但是行動,才應(yīng)該是我們認真、負責的Style。
(作者系深圳《晶報》體育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