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北京市工商局對耐克公司處以487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原因是執(zhí)行了產品的雙重標準,因為“一款售價為1299元的高端籃球鞋,主要賣點之一就是前后掌的雙氣墊,雖然與國外同樣的宣傳、同樣的價格,但中國消費者買到手的卻是只有一個氣墊的產品,國外的產品則有兩個氣墊。”
氣墊是一個還是兩個?是前腳掌還是腳后跟?美國人偷梁換柱,在中國玩了次“鞋”的。
對于耐克和阿迪達斯,相信就算是再不從事體育鍛煉的人也對他們的大名耳熟能詳。其實要追溯歷史,阿迪達斯雖然創(chuàng)建得更早,但是耐克卻是最早進入中國平民百姓生活的國際運動品牌。記得是1985年冬天,第一批耐克運動鞋進入中國市場。在北京,只有王府井的百貨大樓和東四人民市場有賣,藍面紅勾,煞是醒目。是26元還是29元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是那雙鞋,我一直穿到1990年來深圳工作。
那年代還不興什么三來一補或者委托加工,更沒有人動偷工減料、偷梁換柱、假冒偽劣的臟心眼兒。哪國的牌子就在哪國生產,貨真價實、標準統一。后來耐克穿得多了,當然也是它的影響力越發(fā)在全球凸顯,產地遍布各大洲,中國生產的自不必說了,還穿過土耳其的、越南的、中國臺灣的、突尼斯生產的。但這20多年,只有一件耐克的運動衣是來自美國本土——車范根當年送給我一件1998年法國世界杯時韓國國家隊的運動外套,脖頸子上的“MADE IN USA”讓我像吃多了涮羊肉的人,第一次走進東來順一樣。
說回這次氣墊的雙重標準事件。同價不同質,該罰!但是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說,最讓他們唏噓、感慨、常見的,反而更多的是同質不同價的現象。兒子去美國讀高中前,經常光顧三里屯的阿迪旗艦店。上月底,他終于在曼哈頓的體育用品商店買了一雙他在北京早就看上的籃球鞋,據他說,比北京便宜了至少三百多元人民幣。這樣的經歷,相信很多出過國的人都感同身受。據說,現在更多的人已經不會再拒絕在國外買到“MADE IN CHINA”的產品了,因為至少,很多國內生產的產品,在中國是買不到的。
前一段,香港方面加大了對深港兩地“水客”的打擊力度,究其原因,還是諸如“同樣的洗發(fā)水,深圳貴過香港至少兩成”等等類似的誘因!而且人家香港的是“MADE IN USA”,深圳的是“MADE IN 廣州、天津、福州或者東莞”。
同樣,我們國內的體育競技,“同質不同價”的現象也層出不窮,甚至離奇到讓人無可奈何的程度。前些天看全國舉重錦標賽的電視轉播,好家伙,剛才上臺的,是一名穿著耐克舉重服、胸前印有“CHINA”字樣的運動員,接下來,還是一個“中國”選手。一個接一個的“國手”,分別為可能是湖南、江蘇、福建拿到了金銀銅牌。真不知道,穿著印有自己家鄉(xiāng)名字的運動服怎么會那么難?你“前腳”代表中國比賽,“后腳”代表家鄉(xiāng)出場,本該兩個“氣墊”的,怎么突然間就沒了一個?
(作者系深圳《晶報》體育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