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斗酒詩百篇”的李白路過武昌,一日來到黃鶴樓,舉筆準(zhǔn)備題詩,以抒發(fā)胸臆,但當(dāng)讀到崔顥的《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處空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還,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詩仙為之傾倒了,隨即放下手中的筆,沒有留下詩篇便離去。后人據(jù)此傳聞,蓋“擱筆亭”紀(jì)念,而使黃鶴樓名聲大噪。史載,崔顥(?—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開元十一年(723年)進(jìn)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少年時(shí),詩多趨于閨情,流于艷事。后四方漫游,閱歷倍加豐富,詩風(fēng)變得雄渾奔放。據(jù)《舊唐書·文苑傳》云:“開元、天寶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笨梢娖湓娒?。
這是我第二次登臨黃鶴樓。前次已被“擱筆亭”的美談所迷醉,這次依然沉浸在詩仙“擱筆”的故事里。我們幾位興趣詩詞的政協(xié)文史委員,佇立在“擱筆亭”前,靜靜地聽著導(dǎo)游的講解,引無邊之遐思,誰說文人相輕呢?李詩仙對崔顥的好詩非但沒有妒意,而且吟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可見詩仙被完全折服,連落筆也沒有。之后,詩仙雖然多次來過黃鶴樓,且詩中多有提及,如《書情題蔡舍人雄》的“黃鶴不復(fù)來,清風(fēng)愁奈何”;《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zèng)江夏韋太守良宰》的“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望黃鶴樓》的“東望黃鶴樓,雄雄半空出”等等,都如蜻蜓點(diǎn)水,一掠而去,沒有為黃鶴樓留下沉博絕麗的詩篇。詩仙只有在黃鶴樓送“布衣詩人”孟浩然之廣陵時(shí),才寫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仙的曠世之才得以彰顯。
后來,世間有好事之人,借詩仙讀了崔顥的《黃鶴樓》詩后喟嘆而設(shè)辭,作一偈云:“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闭f這是詩仙的詩作。還有一少年,叫丁十八(有人說是僧人),用此詩嘲笑李詩仙:“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碎不了的?!痹娤晒嬖凇蹲砗蟠鸲∈艘栽娮I余捶碎黃鶴樓》(引《全唐詩》第二冊,卷一百七十八,李白十八,河北人民出版社)詩曰:“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庇衷唬骸熬胶熛抡l家子,云是遼東丁令威。作詩調(diào)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痹娤砂汛耸聦懙蒙酚薪槭?,神氣活現(xiàn)。我們望著這座有“天下絕景”之譽(yù)的黃鶴樓,由于崔顥和詩仙的渲染,歷代詩人以“鶴”感懷,以“鶴”抒懷,隨景引發(fā),詩情畫意,屈艷班香,黃鶴仙人的佳話,因有“擱筆亭”的軼事更加廣泛流傳了!
這時(shí),我讀著《擱筆亭》的聯(lián)句“樓未起時(shí)原有鶴,筆從擱后更無詩”而離開,登上黃鶴樓前花崗巖砌成的臺階,忽又想起清初杰出劇作家孔尚任(《桃花扇》作者)《題擱筆亭》的詩,曰:“瀟灑仙才有盡時(shí),當(dāng)年擱筆費(fèi)尋思。唐人不及今人膽,敢續(xù)崔郎以后詩?!备`以為,這詩就有偏頗之舉了。因?yàn)?,一代詩仙并不是敢不敢“續(xù)”的問題(詩仙輕世傲物、放蕩不羈的性格是世人熟知的),而是詩仙出于對崔顥的敬重,既然是好詩,自己一時(shí)又難有佳句,只好擱筆而去,這是詩仙的氣度和涵養(yǎng)。詩仙后來在“六朝古都”寫下《登金陵鳳凰臺》,不就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相媲美而難分上下嗎?所以,“擱筆亭”傳誦的是“文人相知”的美德,而不是“敢續(xù)崔郎以后詩”,這是耐人尋味的!
責(zé)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