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時代對綜合素質(zhì)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高考對綜合科目的逐步傾斜,各科目之間相互滲透的力度加大,那么適當加強中國古代史文學性史料(如詩、詞、歌、賦等)的教學,既能夠促進歷史學科和語文學科的互動,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拓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增強歷史課堂的審美性和趣味性,從而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精義,真可謂一舉數(shù)得?,F(xiàn)就如何挖掘課本上較少涉及的文學性史料來進行教學,談談我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關鍵詞] 文史材料;閱讀能力;歷史課堂
“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之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边@首《易經(jīng)》中的“易窮則變”的古歌謠,為我們在教學《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時,提供了有力的史料依據(jù)。此歌用一句“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之作”,不僅說明了我國通史記載古人傳說的先后順序,又告訴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神農(nóng)氏(炎帝)和黃帝(軒轅氏),特別是歌謠突出強調(diào)了一個“變”字,直接點名了《易經(jīng)》的基本原理。這既是自然辯證法的根本所在,又是炎黃子孫對世界敏銳洞察力的體現(xiàn),后來維新先鋒梁啟超先生在《變法通議》中就直接引用這個道理;一代偉人鄧小平,更是把握了其中的精髓。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可見一斑,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亦油然而生。
八百年成湯因紂王暴政而亡。在講授《西周的政治和經(jīng)濟》時,可以引用《詩經(jīng)·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比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边@首詩恰好讓學生想象和描繪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伐紂時牧野之戰(zhàn)的激烈戰(zhàn)況和輝煌戰(zhàn)果:在河南廣闊的牧野古戰(zhàn)場上,周軍在尚父姜子牙的率領下,亮堂堂的兵車來往穿梭,雄赳赳的戰(zhàn)馬縱躍奔騰,三軍就像雄鷹翱翔天宇,協(xié)助周武王擊敗了商軍,最后建立了天下清明的周朝(西周)。
西周實行井田制,教師選用《詩經(jīng)·小雅·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钡脑娋湔谜f明了周朝的一切土地屬于周王所有,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度的含義,井田制和分封制的關系也就顯而易見了。
春秋時期,由于鐵器(鐵鋤、鐵斧)首次在農(nóng)業(yè)上的應用,奴隸主驅(qū)使奴隸開墾出了大量的荒田據(jù)為己有是為“私田”,后因魯國實行“初田稅”,規(guī)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有國家按照田畝的實有數(shù)目交稅。在上課時,可以選用《詩經(jīng)·小雅·大田》“有渰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詩句,學生可以從中體味當時奴隸主的普遍心理:濃厚的烏云卷來,下起了充足的春雨,滋潤了我的公田,(但由于私田也要交稅,所以)春雨啊,多下一點到我的私田中吧!這樣,魯國以及后來各諸侯國改變的新的土地收稅制,在學生腦海中就有了較具體的印象。
西周到春秋,殘酷的奴隸制由鼎盛的瓦解,選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之《魏風·伐檀》中的詩句(而且是高中語文第五冊必修課文)“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在投影歷史課本中《詩經(jīng)·魏風·碩鼠》的詩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通過這些詩篇,既可以讓學生明顯感受到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又如實地表現(xiàn)了奴隸的憤怒呼聲和反抗精神,同時還讓學生明白《詩經(jīng)》在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秦始皇六合諸侯終于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影響深遠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講授其加強思想控制時,可以讓學生閱讀唐朝詩人章碣《焚書坑》之詩“竹帛煙銷帝業(yè)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睂W生從詩人辛辣的譏諷中明白并掌握:秦始皇的“焚書”和“坑儒”只起到鉗制思想和摧殘文化的作用,并沒有鞏固他萬世的皇位,因為后來推翻其統(tǒng)治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劉邦和項羽卻是不大讀書之人。
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最終是近乎無賴的劉邦掛出了漢高祖的金字招牌。在分析勢力弱小的劉邦為什么能夠戰(zhàn)勝“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時,可以選用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詩句“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誰為君王卷土來?!睂W生可以根據(jù)詩句分析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得民心!就是今雖在的江東子弟也不愿意為其賣命。我們可以繼續(xù)分析其具體原因:項羽大封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等),是西周春秋時期分封制的翻版,顯然已違背了統(tǒng)一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持強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令世人寒心;剛愎自用,不善用人,鴻門宴后氣走了老謀深算的“亞父”范增;在此之前,從自己身邊放走了“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的蕭何和“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韓信,這二人后來都成為對手劉邦的股肱,也成為項羽的掘墓人。正是原來自己手下的區(qū)區(qū)韓信用十面埋伏之計,把自己圍在垓下,最終只得在四面楚歌聲中仰天長嘆“時不利兮騅不逝”,告別虞姬自刎烏江。而劉邦入關后卻是“財務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與老百姓“約法三章”,以收攬民心,重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再加上富饒的根據(jù)地關中,因此由弱轉(zhuǎn)強,最終問鼎天下。
學習完西漢《文景之治》,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唐朝詩人許渾《途經(jīng)秦始皇墓》詩句“龍盤虎踞樹層層, 勢入浮云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漢文陵。”學生思考后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秦始皇統(tǒng)治殘暴,征收重稅,役繁法酷,最終導致農(nóng)民大起義,即使是“龍盤虎踞”、“ 勢入浮云”、也會轟然崩塌。漢文帝繼續(xù)推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提倡節(jié)儉,減輕刑罰,從而體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清明景象。對比秦始皇的殘暴和漢文帝的仁愛,所以“路人唯拜漢文陵”。通過這首詩,學生不難理解“秦亡漢興”的深刻道理了,據(jù)史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也在比較中慢慢聚沙成塔。
魏晉時期詩人左思《詠史》詩云:“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該詩揭露了當時社會中庶族地主與士族地主之間尖銳的矛盾,恰好可以詮釋陶淵明為什么要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一個人人豐衣足食、不納賦稅的世外桃源,因為并不存在的烏托邦正確切反映了他對東晉腐朽的士族制度和極度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因此,文化是政治和經(jīng)濟的集中反映的道理也在學生心中慢慢釋然。
南朝宋齊梁陳皆定都南京(當時稱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六大古都之一,號稱“九朝古都”。我們可以借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詩句:“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設計成題目:該詩吟誦的古都是現(xiàn)今哪個城市( )
A、西安 B、杭州
C、北京 D、南京
若語文常識掌握得比較好的學生應該能夠聯(lián)系史實準確地選出D項答案,但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對此詩不知從何下手。這時,我們可以及時引導學生打開被堵住的思維:閱讀詩詞等史料應抓住其透露出來的有效信息。此詩中的“吳宮”和“晉代”就是關鍵詞,“晉代”很容易理解,那“吳宮”呢?“吳宮”就是吳國的宮殿,因為這是詩歌對仗的特點。那么這兩句詩意即吳國昔日繁華的宮殿已經(jīng)花草叢生,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根據(jù)題干的“古都”,可以斷定此地曾是吳國也是東晉的都城,再加上另一個信息點詩名中的“金陵”,學生終于豁然開朗,應選D項!為什么?因為南京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都城(時稱建業(yè)),后來成為東晉的都城(時稱建康),至明清時期則改名為金陵,曹雪芹的《紅樓夢》不是別稱《金陵十二釵》嗎?短短的兩句詩竟蘊含了不少的韻味,知識點和趣味性在學生積極的思考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后人評價不一,學習完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閱讀兩首古詩:其一,是詩人胡曾的《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隨波浪九天開。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逼涠?,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比缓蠼處熆梢栽O計幾個小問題:
1、“汴河”或“汴水”是指什么?
2、《汴水》中的“干戈起”和《汴河懷古》中的“水殿龍舟事”分別指什么歷史事件?
3、這兩首詩哪一首較為客觀地評價了大運河的作用,為什么?
學生若能記住蘇軾較為通俗的詩句“吳國晚蠶初斷葉,占城早稻欲移秧?!蹦敲床粌H能夠掌握北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即北宋在福建普遍種植的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已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一帶,而且還可以獲得書上并沒有點明的知識即北宋南方的桑蠶業(yè)也十分重要。
以上只是我在平常教學中掛一漏萬式的嘗試。若更能找準歷史與語文等學科的契合點,加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適當采擷詩詞歌賦等幾朵文學奇葩,那么,既重雙基更重能力的內(nèi)涵定當更加流光溢彩。
作者簡介:李勇,男,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歷史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