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的第一要義。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到底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呢?本文闡明了培養(yǎng)學生敢問的學風和習慣;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激發(fā)學生興趣,讓他們樂于質疑;協(xié)助學生釋疑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鑒。
[關鍵詞]農村初中 語文 閱讀教學 培養(yǎng) 質疑能力
所謂質疑,就是心有所疑,并提出所疑以求得解答。質疑能力,就是產生質疑后提出并解答質疑的能力。農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常常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而發(fā)展造成了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現象,不利于國家教育的和諧發(fā)展。那么,如何在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筆者以學生主體有效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結合自己二十多年的農村教育教學實踐,認為要做到“敢、有、好、釋”。
一、敢: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農村是教育相對落后的地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老師為主,學生在課堂中很少提問甚至沒有提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沒有質疑的習慣,久而久之,連提問的勇氣都沒有了。這樣學生更少提問,老師滿堂灌情況更加嚴重,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表現更為突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板凳上坐著一個個不說不笑不鬧“好”學生。這種教學的后果是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實踐證明這種模式不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所以必須循序漸進進行變革。
1.培養(yǎng)班級敢問學風,構建師導生學模式
老師要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思索,及時發(fā)現并肯定學生的提問,以點帶面地促進班級大膽質風氣的形成。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山難移,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出行的困難?我鼓勵大家回答,結果眾說紛紜。有個學生說,可以搬家。有一個平時內向不常發(fā)言的學生發(fā)言,他說,他認為搬家不好,因為要從此會有背井離鄉(xiāng)的痛苦,也是對困難的逃避,愚公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把交通搞好卻比較實在,例如修一條路。還有些同學就說那還可以造一架飛機。他也反對他們的說法,認為沒有技術條件,那是不現實的事情。這個學生的表現得到了充分地肯定,后來能更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了。而且他還帶動了幾個內向的同學和他一起進步。和諧的課堂要體現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的和諧。
2.培養(yǎng)學生敢問習慣,構建互助共進模式
班集體是由學生個體組成的。更多的學生勇敢質疑的學習風氣,可以讓學生個體得到更好的鍛煉。反過來說,學生個體的勇敢質疑,又可以促進班級質疑的學習風氣呈良性循環(huán)。因此更要給不善質疑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表現機會,做到學生發(fā)展和諧,共同進步。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幾個人一組,讓學生在小組里結成互助關系,讓他們在同學中間暢言心中的疑。共同探索,從而共同進步。
二、有:引導學生產生質疑。教會學生提出質疑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笨梢娰|疑的重要性,因而要讓學生心有質疑。
1.應該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找到質疑點
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這種學習的過程從聽覺上通常分為兩種文式,朗讀和默讀。按照語文朗讀和默讀環(huán)節(jié)可以在字、詞、句、段、篇四個方面進行質疑。應該讓學生“口到、眼到、耳到、心到”地閱讀,去發(fā)現更多的問題。如這個字不會讀,這個詞不懂意思,這句話不理解,這段話不明用意,這篇文章不明主旨,表達了作者的感情不明等等都是常見疑點。學生的基礎等不同又會造成其質點疑的不同,但是,無論怎樣凡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解就是學習中的質疑點,而用心地閱讀就是尋找疑點的唯一方式。
2.教會學生提出質疑
質疑要用明確的問句提出來。如字不會讀可以提出“這個字怎么讀?”的問題;詞不懂意思可以提出“這個詞是什么意思?”;這話怎么理解,這段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處,這篇文章主旨是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等都是常見質疑方式。質疑點較多時可能教學生先在書本上圈點批畫,邊讀邊做記號,讀完再一一提出。在小組學習活動中應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宣布自己的提問。應該提高閱讀效率以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閱讀的目的是,借助材料增長知識和能力,那么越用心的學生就會提出越有水平的質疑。因此,提高閱讀質量也是提高學生提出質疑水平的重要條件。
三、好:循序漸進培養(yǎng)興趣,鼓勵學生勤學好問
1.讓學生熱愛質疑,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要讓學生熱愛質疑,老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只有對知識的渴求才可以促使學生更熱愛學習。心理學認為在這一點上中學生小學生一樣,而且隨年齡的增長后者更強?,F行語文閱讀教學材料,都是古今中外的精華之作,很多地方可以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中間有朗朗上口的語言美,有飽含正義的情感美,有引人入勝的故事美等等。教師要善于運用材料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在《公輸》一文中,可以讓學生講一講魯班發(fā)明鋸子的動人傳說,引發(fā)他們對魯班其他故事的好奇心,再引導他們有興趣地質疑。
2.讓學的不斷的品嘗到質疑活動的快樂
學生的質疑精神要長期發(fā)展,要讓學生覺得對閱讀材料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種快樂的享受。例如《小溪流的歌》(作者:嚴文井)本身就是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童話故事,是學生閱讀的好材料。再如引題中的“小溪流有一個歌,是永遠唱不完的?!笔遣簧賹W生發(fā)現的第一個質疑點,有的學生提出了“一個歌”是不是量詞誤用?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了“為什么是唱不完的?”“有的提出了“歌唱的是什么內容?”學生好奇地提問,快樂地閱讀故事,專心又熱情的探索答案。學生學而不疲。如果說表揚是暫時的表揚學生,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嘗到學習的愉快就是永遠的動力。教師在學生閱讀教學中要做好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四、釋:協(xié)助學生及時釋疑,促使學生茁壯成長
學生的質疑要得到及時的解決,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增長識。宋代哲學家、教育家、集理學之大成者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币簿褪钦f質疑是學習的開始,要到“無疑”的地步,才能讓學生提高能力增長知識。釋疑過程應以學生個體為主進行探索,學生可以結為互助組,及時地在小組內宣讀自己的釋疑結果,以征求他人的意見,修訂完善自己的答案。個人不能解決的,可以由小組員協(xié)助教師幫助完成。少數課內不能的解決的,到課外閱讀資料解決。此外還要注意好釋疑的分寸。
1.協(xié)助學生準確釋疑,保證學生知識增長
閱讀教學中對于基礎知識中有惟一答案的質疑,一定要做到“水落石出”的地步。如字音怎么讀、字形怎么寫、字義是什么怎么讀、等等知識。這些知識也正是學生知識的增長點。學好了,日積月累,可以促使學生知識增長,以提高學生的學識水平。例如有個學生在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提出了質疑。低綺戶的“綺”同學們讀“qi”是否錯了?他的根據是聽著名歌唱家鄧麗君和王菲唱《明月幾時有》的時候都是唱“yi”。結果經過小組討論老師幫助,這個學生放棄了“難道兩個大歌星都會唱錯嗎?”的想法,不僅僅學到了知識,還在班上引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2.允許保留不同意見,保證學生個性發(fā)展
閱讀教學中對于沒有惟一答案的質疑,一定不要統(tǒng)一答案。“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分析是不同的,不能強求一致。例如在閱讀《愚公移山》第三段時,學生質的問題是這段的小標題是什么。有的同學說是智叟譏笑愚公,有的說是愚公駁倒智叟,有的說是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有的就說智愚之爭,而教師用書寫的是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言論。這些答案其實都對,只不過有簡繁之別,出發(fā)點不同之別而已。當然教師也可以簡單點評,讓學生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回答。不同的人長著不同的臉孔,這個和學生內在的理解想象一樣,我們要讓學生成長為有個性的自己,而不是變成同一個人。保證學生個性發(fā)展,以保證其閱讀的獨創(chuàng)性。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
龍興明
[摘要]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的第一要義。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到底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呢?本文闡明了培養(yǎng)學生敢問的學風和習慣;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激發(fā)學生興趣,讓他們樂于質疑;協(xié)助學生釋疑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鑒。
[關鍵詞]農村初中 語文 閱讀教學 培養(yǎng) 質疑能力
所謂質疑,就是心有所疑,并提出所疑以求得解答。質疑能力,就是產生質疑后提出并解答質疑的能力。農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常常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而發(fā)展造成了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現象,不利于國家教育的和諧發(fā)展。那么,如何在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筆者以學生主體有效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結合自己二十多年的農村教育教學實踐,認為要做到“敢、有、好、釋”。
一、敢: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農村是教育相對落后的地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老師為主,學生在課堂中很少提問甚至沒有提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沒有質疑的習慣,久而久之,連提問的勇氣都沒有了。這樣學生更少提問,老師滿堂灌情況更加嚴重,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表現更為突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板凳上坐著一個個不說不笑不鬧“好”學生。這種教學的后果是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實踐證明這種模式不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所以必須循序漸進進行變革。
1.培養(yǎng)班級敢問學風,構建師導生學模式
老師要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思索,及時發(fā)現并肯定學生的提問,以點帶面地促進班級大膽質風氣的形成。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山難移,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出行的困難?我鼓勵大家回答,結果眾說紛紜。有個學生說,可以搬家。有一個平時內向不常發(fā)言的學生發(fā)言,他說,他認為搬家不好,因為要從此會有背井離鄉(xiāng)的痛苦,也是對困難的逃避,愚公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把交通搞好卻比較實在,例如修一條路。還有些同學就說那還可以造一架飛機。他也反對他們的說法,認為沒有技術條件,那是不現實的事情。這個學生的表現得到了充分地肯定,后來能更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了。而且他還帶動了幾個內向的同學和他一起進步。和諧的課堂要體現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的和諧。
2.培養(yǎng)學生敢問習慣,構建互助共進模式
班集體是由學生個體組成的。更多的學生勇敢質疑的學習風氣,可以讓學生個體得到更好的鍛煉。反過來說,學生個體的勇敢質疑,又可以促進班級質疑的學習風氣呈良性循環(huán)。因此更要給不善質疑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表現機會,做到學生發(fā)展和諧,共同進步。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幾個人一組,讓學生在小組里結成互助關系,讓他們在同學中間暢言心中的疑。共同探索,從而共同進步。
二、有:引導學生產生質疑。教會學生提出質疑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笨梢娰|疑的重要性,因而要讓學生心有質疑。
1.應該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找到質疑點
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這種學習的過程從聽覺上通常分為兩種文式,朗讀和默讀。按照語文朗讀和默讀環(huán)節(jié)可以在字、詞、句、段、篇四個方面進行質疑。應該讓學生“口到、眼到、耳到、心到”地閱讀,去發(fā)現更多的問題。如這個字不會讀,這個詞不懂意思,這句話不理解,這段話不明用意,這篇文章不明主旨,表達了作者的感情不明等等都是常見疑點。學生的基礎等不同又會造成其質點疑的不同,但是,無論怎樣凡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解就是學習中的質疑點,而用心地閱讀就是尋找疑點的唯一方式。
2.教會學生提出質疑
質疑要用明確的問句提出來。如字不會讀可以提出“這個字怎么讀?”的問題;詞不懂意思可以提出“這個詞是什么意思?”;這話怎么理解,這段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處,這篇文章主旨是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等都是常見質疑方式。質疑點較多時可能教學生先在書本上圈點批畫,邊讀邊做記號,讀完再一一提出。在小組學習活動中應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宣布自己的提問。應該提高閱讀效率以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閱讀的目的是,借助材料增長知識和能力,那么越用心的學生就會提出越有水平的質疑。因此,提高閱讀質量也是提高學生提出質疑水平的重要條件。
三、好:循序漸進培養(yǎng)興趣,鼓勵學生勤學好問
1.讓學生熱愛質疑,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要讓學生熱愛質疑,老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只有對知識的渴求才可以促使學生更熱愛學習。心理學認為在這一點上中學生小學生一樣,而且隨年齡的增長后者更強。現行語文閱讀教學材料,都是古今中外的精華之作,很多地方可以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中間有朗朗上口的語言美,有飽含正義的情感美,有引人入勝的故事美等等。教師要善于運用材料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在《公輸》一文中,可以讓學生講一講魯班發(fā)明鋸子的動人傳說,引發(fā)他們對魯班其他故事的好奇心,再引導他們有興趣地質疑。
2.讓學的不斷的品嘗到質疑活動的快樂
學生的質疑精神要長期發(fā)展,要讓學生覺得對閱讀材料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種快樂的享受。例如《小溪流的歌》(作者:嚴文井)本身就是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童話故事,是學生閱讀的好材料。再如引題中的“小溪流有一個歌,是永遠唱不完的?!笔遣簧賹W生發(fā)現的第一個質疑點,有的學生提出了“一個歌”是不是量詞誤用?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了“為什么是唱不完的?”“有的提出了“歌唱的是什么內容?”學生好奇地提問,快樂地閱讀故事,專心又熱情的探索答案。學生學而不疲。如果說表揚是暫時的表揚學生,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嘗到學習的愉快就是永遠的動力。教師在學生閱讀教學中要做好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四、釋:協(xié)助學生及時釋疑,促使學生茁壯成長
學生的質疑要得到及時的解決,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增長識。宋代哲學家、教育家、集理學之大成者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币簿褪钦f質疑是學習的開始,要到“無疑”的地步,才能讓學生提高能力增長知識。釋疑過程應以學生個體為主進行探索,學生可以結為互助組,及時地在小組內宣讀自己的釋疑結果,以征求他人的意見,修訂完善自己的答案。個人不能解決的,可以由小組員協(xié)助教師幫助完成。少數課內不能的解決的,到課外閱讀資料解決。此外還要注意好釋疑的分寸。
1.協(xié)助學生準確釋疑,保證學生知識增長
閱讀教學中對于基礎知識中有惟一答案的質疑,一定要做到“水落石出”的地步。如字音怎么讀、字形怎么寫、字義是什么怎么讀、等等知識。這些知識也正是學生知識的增長點。學好了,日積月累,可以促使學生知識增長,以提高學生的學識水平。例如有個學生在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提出了質疑。低綺戶的“綺”同學們讀“qi”是否錯了?他的根據是聽著名歌唱家鄧麗君和王菲唱《明月幾時有》的時候都是唱“yi”。結果經過小組討論老師幫助,這個學生放棄了“難道兩個大歌星都會唱錯嗎?”的想法,不僅僅學到了知識,還在班上引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2.允許保留不同意見,保證學生個性發(fā)展
閱讀教學中對于沒有惟一答案的質疑,一定不要統(tǒng)一答案?!坝幸磺€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分析是不同的,不能強求一致。例如在閱讀《愚公移山》第三段時,學生質的問題是這段的小標題是什么。有的同學說是智叟譏笑愚公,有的說是愚公駁倒智叟,有的說是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有的就說智愚之爭,而教師用書寫的是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言論。這些答案其實都對,只不過有簡繁之別,出發(fā)點不同之別而已。當然教師也可以簡單點評,讓學生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回答。不同的人長著不同的臉孔,這個和學生內在的理解想象一樣,我們要讓學生成長為有個性的自己,而不是變成同一個人。保證學生個性發(fā)展,以保證其閱讀的獨創(chuàng)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