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前的應用題教學注重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也就是從已知的兩個條件能推出什么問題,或者要想求出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而新課程改革后的解決問題的教學則更注重創(chuàng)設具體的、真實的情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那么這兩種教學方式到底哪一種更適合學生呢?
我認為課改前的應用題教學模式化、固定化,不能反應兒童的生活背景,不能反應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題材,另外學生解應用題的過程變成了套例題的過程,方法比較單一,降低了思維強度。應用題所給的條件不多也不少,剛好都能用上,答案也只有一個。因此,有的學生并不是根據(jù)題意來判斷解答的對與錯,而是根據(jù)條件的利用率,如果有一個條件沒有用上,說明這道題做錯了。而且一旦得出答案,學生便不會再思考這道題是否另有答案,或另有解法。而實際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多樣的,所需要的條件也要自己去尋找。而解決問題教學則會創(chuàng)設一個具體的情境,根據(jù)這個具體情境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綜合起來,用綜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教學注重獲得答案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這比獲得答案本身更重要。因此解決問題教學在數(shù)學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解決問題的策略離不開數(shù)量關系,一個巧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必然有一個清晰的數(shù)量關系做基礎,因此我們應該充分了解兩種教學方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取長補短,以便于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