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一、創(chuàng)設意境,激發(fā)求知欲;
二、采取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組織實踐教學,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四、大膽交流,均衡提高;
五、提高語言能力;
六、給自主空間,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育 探討 求知欲 教學手段 應用能力
數學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其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是數學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創(chuàng)設學習意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為了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啟發(fā)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與數學緊密聯系起來,運用數學知識對其進行思考分析,并對這進行解釋,使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幫助,喚起學生的意識,產生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興趣。例:在學習分析方程的應用時,我結合教材內容,改編了一道求利潤的應用題,要求同學們計算。此前,大家都不能求解。學習了分式方程的應用以后,大家不但能求解,而且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我們必須學好數學。
二、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數學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在教學中,要因校而宜、因課而宜地采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做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習效果。如在學習圖形的變換等內容時,單憑老師在黑板上的比畫,既乏味,學生也難以理解。如果采用計算機教學,圖形的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不但變換自如、快捷、形象逼真,而且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如能制作課件,運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更好。
三、組織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來源于社會實踐,反過來又為實踐服務。在教學中,牢牢地把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乃至學習效果都不無好處。例如,在解不等式中,有關合理選擇手機使用資費問題時,我就把自己每月的通話情況向學生公布,讓學生到市場上調查了解本地手機有哪幾種資費,并幫我進行選擇,最后采納。又如學習測量旗桿高度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用各種不同方法實地測量。在測量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外,還讓學生自己比較各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氐浇淌?,教師再對測量原理適當點撥。學生既學得有興趣,知識掌握也牢固。對這類習題,就連平時一些成績較差的同學也都會做。
四、鼓勵學生大膽交流,促進成績均衡提高
有些學生,特別是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fā)言,擔心說錯。如果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則有些同學就敢說了,因為說錯了,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而且大家一討論,就迅速得到了糾正。這樣做,即使課堂紀律“差一點”,但效果會更好。
五、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師的語言修辭能力,滲透美育對數學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的語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運用形象生動、富有情趣、充滿啟發(fā)性的語言,將知識由深變淺,巧設懸念,作到語言簡煉準確,妙趣橫生,有聲有色,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六、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在一個班,學生無論是學習基礎,還是智力都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教學中,切忌搞一刀切。因為搞一刀切,會使優(yōu)者不能滿足,差者又不能按時完成,有時還會喪失信心。所以,我給學生布置作業(yè)一般都分兩類:一類是必做題,另一類是選做題,即能力提高題。必做題是讓成績一般的學生都能完成,選做題則是讓有能力者去探索,去發(fā)展。
總之,“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蔽覀儜粩噢D變觀念,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愛學數學,學的主動,學的活潑。同時,也養(yǎng)成了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