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在《追求“學生活動充分”的高層次教學境界》一文中這樣評價自己的課堂教學:“我的課堂教學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所創(chuàng)新呢?我想主要有這樣幾點:第一,有學生活動時間較長的層次清晰的朗讀活動;第二,有學生活動比較充分的處理手法、比較細膩的品析活動,第三,有學生占有較長時間的目標較為明確的自讀活動。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很少有連續(xù)的提問,往往安排有別出心裁而又與教學內容緊緊相聯(lián)的讀、說、寫、思的學生活動?!?/p>
從余先生的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一堂語文課,讀是最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出臺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閱讀和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評價”等。曾國藩也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曾講:“涵詠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詠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保ㄒ娫鴩吨I紀澤》)他把讀書時的反復誦讀、品味形象地比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這也是在強調讀書必須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語言環(huán)境里。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旨。
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包括一些教材)本就是時代生活的反映,很多時候,都是表現(xiàn)“人之常情” 的,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我以為,引導學生閱讀與生活溝通,引導學生閱讀與已有的閱讀經歷溝通,往往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養(yǎng)成。語文教學在“應需”與“應試”之間,我們常常忽略了學生的需要,一廂情愿地將學生的閱讀拉向了“應試”的泥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高中學生已初步認識到了事物的復雜性,已經懂得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和分析問題的道理,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同時也已經得到更高的發(fā)展,且已開始形成辨證邏輯思維能力,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分析和批判的能力,能夠比較獨立地分析并判定各種事實材料,進而來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的傾向依舊大行其道。虛假的合作學習,形式化的探究學習比比皆是。我們常常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體驗、感悟、涵詠的過程;忽略了學生的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過程,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這是一種傾向。還有一種傾向正好相反,盲目夸大學生自主能力,為了追求閱讀的多元或者個性,而丟失了文本應有的“客觀性”。
我在打造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探索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四讀教學法”,即“整體感知讀—重點研讀—強化記憶讀---拓展讀寫”的基本教學模式。朱熹說:“讀書之法,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循序”方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欣賞一篇作品,先從整體上感知,方能如魚入水,得心應手。這里所說的“整體感知”也叫“統(tǒng)觀”,即對文章的基本內容和面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白植浑x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是統(tǒng)觀的幾個要點。任何事物都有結構,整體是由各部分有機組成,語言也不例外。我們在閱讀分析文章時產生錯誤的原因往往就在于沒有整體的感知,沒有堅持“統(tǒng)觀”。 整體感知讀還要理解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文章的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反映。因此,要理清結構,就必須理解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是如何思考和觀察的,是怎樣安排表達順序的,同時,要適當注意不同文體在結構上有不同的特點,以及同一種文體在結構上的變化。
把握文章的中心也就是對文章主旨的認識,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理解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中心,只有在認真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從文章的具體內容中提煉出來,才是真正的理解。不可只抓住只言片語,主觀臆斷(憑臆測來斷定),停于表面現(xiàn)象。一般來說不同類型的文章的中心有著不同的表達方法。例如,記敘文中,中心比較含蓄,往往蘊藏在人物和時間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而說明文和議論文中有的是通過中心句和中心語段直接把中心表達出來,有的分散在全文的各個部分之中,需要通過歸納段意加以提煉。還有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意在言外,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道理。同學們把握這些特點,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重點研讀主要是對文本重點段落,重點句子等進行研讀。如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時,講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時,我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頗不寧靜呢?學生們都拿出了自己在課下找到的資料,分別對作者不寧靜的心緒作了有理有據(jù)的分析論證。大家思維活躍,眾說紛紜。在各種語言結構中,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句子。理解句子主要是根據(jù)組成句子的詞語、詞語的順序、詞與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語氣、語調等來領會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再次是理解文章的段落。段落是文章中最大一級的語言結構,也是文章的直接組成部分,是認識文章結構的基礎。對段落的理解,一是了解自然段的段意,二是劃分意義段并了解意義段的段意,三是把握文章的結構。這是理解文章的核心部分,要從各段的內容和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上去領會。閱讀文章要抓住關鍵性詞語,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意。所謂“關鍵性詞語”,即文中對表述內容、表達中心起作用的詞語。關鍵性詞語通常是在通讀全文,對作品內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才能準確地找到。找關鍵性詞語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內容。
強化記憶讀指對重點段落,重點句子等進行朗讀、默讀和背誦,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感知語言結構和規(guī)律,體味作者的感情,增強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在講《滕王閣序》一文時,我沒有對這一作品的主題思想進行分析,只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然后,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fā)表對這部作品的感悟和體驗。這種體悟式閱讀教學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通過自己的想象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學形象,不但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嘗創(chuàng)新的樂趣。
拓展讀寫指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高考閱讀試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限制。因此,必須要求學生依題意答題,并且總結出一套解題“程序”,尤其是對解題思路的總結尤為重要;且使其答題逐步趨于科學化、規(guī)范化。規(guī)范閱讀和規(guī)范答題可以說是高三學年的主要任務。當然,后兩學年也并不排除個性興趣閱讀,最好是能把兩者有機合理地結合在一起。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征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的做出改變。因為閱讀,作品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就化成了涓涓細流,撫慰著學生的心靈,激蕩著他們的胸懷,使他們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動的美感愉悅中,提高精神境界,這無疑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升華,不妨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