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用對策就是針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言語交際主體在交際中出現(xiàn)的語用失誤而采取的應對措施和方法。在對外漢語交際中,語用失誤和語用對策主要指的是,以漢語為主要交際工具、以漢民族文化為主要交際背景的不同交際主體所存在的語用失誤以及應該采取的語用對策。
關鍵詞:對外漢語;語用失誤;語用對策
作者簡介:譚燁,女,苗族,四川大學文新學院2010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0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4-0164-02
一、 緒論
對外漢語交際屬于跨文化交際,交際主體主要是指來自不同國家的漢語學習者和以漢語為母語的漢語社會群體,其交際情況主要發(fā)生在漢語學習者與漢語社會群體之間,以及他們之間用漢語進行交際。由于受到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水平、母語文化的干擾以及雙方文化背景的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在漢語交際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語言或語用上的失誤,導致交際失敗。
為了減少和避免交際中的這些失誤,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談具體的語用對策,語言與教學對策、語言要素對策、語境對策。
二、語言與教學對策
1、充分了解漢語的特點
我們首先要明確漢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用語規(guī)范。漢語同其他國家的語言相比,它是一種形、音、義都非常復雜的語言。語音上:有聲調(diào),音同、音近的字比較多;有漢字,字形復雜,同偏旁的字多、多義字多;詞匯量大,詞義豐富,尤其是熟語的用法復雜多樣。語法上:詞語和句式的功能靈活,用法多變,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句子的結構特點主要是“意合”而不是“形合”等。由于漢語中缺少邏輯關系表征詞,缺乏時態(tài)、人稱等形態(tài)變化,也沒有特別顯性的詞類特征,而英語中有-ness, -ly, en-等詞綴可以提供語義信息,人們對語義的理解往往只能憑借語境及語感來完成。故而中國的傳統(tǒng)思維重親身實踐和體悟,輕實證和理論分析。儒、道、佛三家都注重藉靈感和直覺體悟宇宙本體、感悟人生,力求達到“天人合一”,同時多以簡約的話語概括思想,往往一語中的,不同于西方一脈相承的、繁復嚴謹?shù)耐蒲堇碚擉w系。
只有幫助學生掌握了漢語的這些特點,并且能夠準確得體地付諸應用,才能夠使學生克服漢語交際中的障礙,真正順暢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
2、不要忽視詞語的色彩意義,尤其是感情色彩。
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三個句子:
①老師:下星期我去看你吧。
學生:豈有此理
②學生:老師給我戴高帽子。
③學生:陳老師的課講得很好,他的話很不正經(jīng)。
這里的“豈有此理”、“戴高帽子”、“不正經(jīng)”一般都是用于貶義,用在這里都是不合適的,比如①中學生要表達的是“哪有老師看學生的道理?”但是“豈有此理”表示的是對不合情理的事情的氣憤,老師來看學生本來是好意,學生應該表示感謝,再婉言謝絕,干嗎要氣憤呢?原因就是學生不明白詞語的感情色彩,造成了誤用。
3、了解學生的母語文化
了解留學生的母語文化,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心理、思維方式有助于更好的交際和溝通。
比如:日語和韓語中都有“料理教室”這個詞語,他們會說出這樣的句子:“我偷偷去料理教室學習”,這里指的是去學習做飯,了解留學生的母語文化之后,在交際和溝通上不會構成太大的困難。又比如韓國學生對老師講解的東西善于記憶,很少發(fā)問,大都靠課后自己消化,對于難理解的問題,容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以至于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應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困難,熱情鼓勵他們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為他們的語言實踐創(chuàng)造條件。
4、在教學中恰當處理漢語學習者的母語干擾
中介語理論認為,產(chǎn)生失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母語和媒介語對目的語的干擾、已掌握的目的與知識的干擾、教學中的講解不夠和訓練中的失誤等。其中,母語或媒介語對目的語的干擾是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干擾一般源于教材的注釋,目前的對外漢語教材一般用學生的母語詞來注釋目的語中的詞,例如,“女人”這個詞,是用英語woman來注釋的,那么,一個留學生就造出了這樣的一個句子:“我希望去國外,可爸爸覺得女人一個人去國外很危險,所以他們不讓我一個人去國外。”我們會覺得這里的“女人”換為“女孩子”更合適一點。因為在中國只有對結婚的女性才稱女人。那么漢語“女孩子”的意思用英語來表達可以用一個詞組來表示:a single woman。但是這樣解釋的話,再表達為漢語,就成了“未婚女子”,而這樣的說法在漢語中是很奇怪的。
我們必須明白,不同的語言之間,除了某些專有名詞和科技術語之外,基本上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系,兩種語言中有一定對應關系的詞,除了語音、書寫形式上不同之外,在語義范圍、搭配關系、使用范圍、感情色彩、語體色彩、文化內(nèi)涵等很多方面都有許多差異。如果僅僅根據(jù)母語的詞與漢語詞的意義的對應來理解漢語的詞義,而不了解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就不能準確理解漢語詞語的意義,那么在使用漢語詞語時就會產(chǎn)生失誤。
老師要幫助學生消除對等詞語的觀念,避免“這個詞就是英文中某個詞”的做法。如果失誤已經(jīng)發(fā)生,要及時適當引入漢語對應詞的近義詞,提高學生辨析近義詞的不同用法,加強練習與實踐。
5、注重實際應用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在語言知識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多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是漢語學習者在應用中掌握活的語言,而不是死記硬背教材上的知識。
我們應該針對留學生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有效地解決辦法。如:語音方面,漢語的同音字比較多,而漢語中特有的聲調(diào)現(xiàn)象會讓他們感到混亂,所以他們經(jīng)常把“餃子”說成“轎子”,把“包子”說成“報紙”。
我們除了要教給留學生標準的漢字的聲韻調(diào)的發(fā)音之外,還要結合其中文含義及用法進行教學。除了在課堂上教授之外,還要結合交際的實際反復練習以加深印象。另外,聽和說是語言能力的兩個很重要的方面,要加強留學生聽漢語和說漢語的能力。比如可以讓他們多聽聽漢語的磁帶,然后模仿漢語中的發(fā)音,與錄音來做比較,不斷地聯(lián)系,提高漢語應用能力。
6、正確對待母語負遷移與泛化性失誤
母語負遷移指的是外語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其母語的干擾或者是負面影響。就比如剛才我說的現(xiàn)在的教材使用學生的母語來解釋漢語的一一對應的方式,就會導致大量的失誤產(chǎn)生。
“泛化性偏誤是學習者將其所學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語知識,用類推的辦法不適當?shù)靥子迷谛碌恼Z言知識現(xiàn)象上而造成的偏誤?!崩?,漢字讀音方面,最顯著的泛化現(xiàn)象就是識讀形聲字時出現(xiàn)的泛化,漢字中有80%左右的字都是形聲字,占漢字總數(shù)的絕大部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聲字都和聲旁的讀音相同。學習了一定量漢字的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形聲字的聲旁具有表音的作用,但是又不知道這個規(guī)則的局限性,在遇到哪些不認識的形聲字時,往往還會按照這個形聲字的聲旁去讀,比如:拙讀成出,鑰讀成月。就是這種泛化需要注意。
我們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泛化,盡量讓學生少走彎路。
三、針對語言要素的語用失誤對策
1、正確把握語音語調(diào)、重音、說話的快慢、停頓的長短
語音語調(diào)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你讀”語調(diào)的不一樣,可以表示命令,又或者表示疑問的意思。重音位置的不同會影響人們的注意點,重音位置不同,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用含義。 “這件衣服看上去很好”如果重音落在“看上去”,也就是表示著這件衣服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好,至少沒有它看上去那么好。如果重音落在“很好”上,也就是表示著這件衣服真的很好。
另外,關于說話的快慢和停頓的長短不一樣,也就是說一個人說話之后停頓多久才意味著一個話輪的結束呢?這是不一樣的,比如甲乙兩個人在聊天,甲以為乙無話可說,為了不那么尷尬,甲就不斷地找話說,其實乙一直在等待甲把話說完,他對停頓的期待比甲要長,所以乙就覺會得甲一直在搶話說。
教學中要注意細節(jié)和個體差異的不同教學。
2、熟練掌握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用法
要注意時間詞、漢語中特有的詞語或詞義、詞義的文化差異、同一個詞的不同語用功能以及詞語的預設功能等。
比如:有留學生問漢語中的“天啊”是什么意思,老師如果就是簡單回答他,“天啊”就等于英語中的“God”,這樣就會給學生造成一個錯覺,他就會覺得中國人也很熟悉基督教。另外,比如“祥林嫂”這個詞,是具有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的,指的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指的喜歡反復念叨自己的一些(不幸)經(jīng)歷的人,這樣的詞義就會在交際中造成障礙。
成語、俗語、慣用語等也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積淀,對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們來說,也很難產(chǎn)生同樣的修辭作用。
詞語的預設功能:通過詞匯手段還可以表示暗示意義,這種意義是超出字面而受到語境影響的意義。例:“他終于來了”,就暗示著他經(jīng)過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好不容易,終于按時來了?!八謴土俗孕拧?,就暗示著他曾經(jīng)很有自信,然后也許因為一些事情,一度喪失了自信,然后現(xiàn)在又有了自信。
3、熟練掌握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特點,充分了解句法的語用特征
我們在外語教學中常常告訴學生某一個句類可表達某種功能,如果要求別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時就用祈使句,要提問就用疑問句,這就會使學生有一種錯覺,某一句類只能表達某一功能,但是言語交際的方式是靈活多變的。我們看下面這個句子。
例:(外面很冷,窗戶開著)老師問坐在窗戶邊的學生:“你不覺得冷嗎?”這個句子表面上是疑問句,實際是祈使的意義。這里的老師希望學生把窗戶關上。但是如果學生不明白這一層意思,就理解為疑問句的話,他可能就只會回答“冷”或者“不冷”。
另外,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對漢語中肯定意義與否定意義的把握是否準確,也是一個問題。
漢語中,“你不喜歡,是嗎?”,“不,我喜歡?!比绻悄刚Z為英語的學生他就不太好把握,這就是思維方式不一樣。英語的習慣,答語前后的肯定和否定應該一致,這樣的話,也就是回答“是,我喜歡”或者“不,我不喜歡”。主要是因為英語回答是對事實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斷,而漢語是對“你不喜歡”這個命題給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強調(diào)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特點,以便留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漢語的句法及表達方式,更好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
四、語境對策
語境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也叫語言環(huán)境或言語環(huán)境。“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際離不開語境,就像人的呼吸離不開空氣一樣”。
1、語言語境對策
首先要注意音變的現(xiàn)象,注意語調(diào)的變化因為漢語的音調(diào)問題外國人一直掌握不好,比如睡覺和水餃,就要結合語境,如果他是躺在床上,準備就寢,那么他表達的就是睡覺;如果他在餐廳,服務員問他需要吃點什么,那么他表達的就是水餃。
其次,聯(lián)系上下文,上下語來確定詞語的意義。比如“方便”是什么意思,如果一群人在開會,然后一個人說“對不起,我要去方便一下”,這里的“方便”就指的是去洗手間的意思。如果你聽見一個人對你說:“不好意思,我現(xiàn)在很忙,請你在我方便的時候再來?!蹦敲?,相信我,他絕對不是要你在他上洗手間的時候去拜訪他。
2、非語言語境對策:
首先,注意場合,“吃了嗎?”不是所有場合都適合用來打招呼,比如就不能在廁所里面問別人“吃了嗎?”。
其次,看情景,老師和學生,教室里討論與學習有關的事,在課外,比較隨意,談談生活啊八卦什么的。
第三,看對象,比如,對女性,不能隨便問她的年齡;對老師,就不能直呼其名。陳汝東在《對外漢語修辭學》中曾聚到一個例子,說他的一個留學生,又一次下課后從后面叫住他:“汝東,我有個問題——”讓他感到哭笑不得。
第四,看文化背景,要考慮交際對方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理解語言文化內(nèi)涵。留學生不能理解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這些詞,這就涉及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東方文化是集體主義,西方則是重視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唐雪凝.對外漢語語用的多維度研究[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年.
[2]、曹學慧.第二語言教學中漢外對比法探討與運用[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7年.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4]、陳汝東:《對外漢語修辭學》,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5]、[美]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6]、王德春、陳晨:《現(xiàn)代修辭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