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瓶梅》的作者在書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而孟玉樓是其中很特別的一位。她既不為了死守貞節(jié)而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同時又不放縱自己的欲望,身上保留了許多傳統(tǒng)的美德,在這個形象身上體現了市民思想與傳統(tǒng)倫理的折中。
關鍵詞:金瓶梅;孟玉樓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4-0038-02
《金瓶梅》的作者在書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而孟玉樓是其中很特別的一位。與《金瓶梅》中的眾多女性相比,作者在孟玉樓身上用的筆墨并不多,但她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很發(fā)人深省。孟玉樓出身平民,家中排行三姐,家住臭水巷。丈夫楊宗錫死后,家中只有年幼的小叔子。她上無公婆,下無子女,經賣翠花的薛嫂說合,她嫁給西門慶做第三房妾,在西門慶死后又改嫁李通判之子。孟玉樓既不像潘金蓮和李瓶兒她們那樣瘋狂追求欲望的滿足,以至于在欲望的烈火中毀滅自己,也不像吳月娘那樣為恪守婦道而壓抑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在極度的性壓抑中使性格變得扭曲和冰冷無情。在孟玉樓身上,你可以看到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中那些壓抑人性的腐朽教條對她不起作用,她從未放棄過對幸福的追求,同時你又能發(fā)現她身上保留了許多傳統(tǒng)的美德,并且非常理性,在不受西門慶寵愛的時候也不自暴自棄,放縱自己。她珍惜自己,愛護自己,在西門家這個混亂污濁的大染缸里保留了溫和善良的天性,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市民思想與傳統(tǒng)倫理的折中。
一、不受貞節(jié)觀念的束縛,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現代女性的自由生活相比,中國封建社會的女性則生活在種種封建禮教的約束之中,其中貞節(jié)觀念可謂是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對女性約束的一種集中體現。貞操,最早是女性出于某種目的的自我約束的產物,為了解決因雜婚導致的復雜問題,她們“迫切要求取得保持貞操,暫時或長久地同一個男子結婚的權利作為解救的辦法”。[1]隨著儒家道德內容的全面介入,貞操也因之產生附加意義,如“男女授受不親”等。對女性的貞操要求到極致時,連語言和目光等無法預知的可能性接觸也要在防范之內。所以,女子不能同至親以外的任何男子說話,甚至也不能被陌生男子看到自己。后來貞節(jié)觀念甚至發(fā)展到極近變態(tài)的程度,如:《程氏遺書》卷二十二記載了北宋理學家程頤與某人的一段對話,可以說是對這種變態(tài)的貞操觀念的生動闡述:“又問:‘人或居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p>
明代中葉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商品經濟逐漸發(fā)展繁榮起來。當時的社會已經由封閉安靜走向開放動蕩,沉重的賦稅和自然災害使農民難以再固定在原有土地上生存,日漸發(fā)展起來的工商業(yè)吸引著農民涌向城市,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觀念已無力約束人們的行為。整個社會人口在流動,貨物在流通,思想觀念也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此時,“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雖仍占統(tǒng)治地位,但因其日益僵化而遭學者厭棄。當時進步的思想家們面對理學對人性的異化,力圖沖破宗法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在自然人性論的哲學基礎上,強調人欲的合理,大倡人本主義。李贄就公然肯定私心私欲的合理性:“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心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薄盀闊o私之說者,皆畫餅之談,觀場之見,但令隔壁好聽,不管腳跟虛實,無益于事,只亂聰耳,不足采也?!崩钯椷€針對程朱的禁欲主義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王艮也說“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圣人之條理處”。而當時的社會現實也證明了理學的條條框框并不能完全禁錮被壓迫女性渴望自主,追求自身權利和幸福生活的心靈,這一點在《三言》《二拍》等不少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反映。而在此種思想文化氛圍當中產生的《金瓶梅》,對明代市民社會迥異于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作了具體而深刻的反映。它不僅寫了潘金蓮的再嫁,還寫了孟玉樓的三嫁,李瓶兒的四嫁。其中孟玉樓嫁西門慶一節(jié)最引人注目。孟玉樓自我做主,自擇夫婿,讓讀者從中體悟到明中葉市民社會女性意識的覺醒。在第七回《薛媒婆說娶孟三兒 楊姑娘氣罵張四舅》中,孟玉樓先是自己相中西門慶,“見他人物風流,心下已十分中意”,接下來,母舅張四為謀財來搞破壞,孟玉樓心知肚明,不卑不亢,堅持自己的主張,這一段對話十分精彩:
(張四)走來對婦人說:“ 娘子不該接西門慶插定,還依我嫁尚舉人的是。他是詩禮人家,又有莊田地土,頗過得日子,強如嫁西門慶。那廝積年把持官府,刁徒潑皮。他家見有正頭娘子,乃是吳千戶家女兒,你過去做大是,做小是?況他房里又有叁四個老婆,除沒上頭的丫頭不算。你到他家,人多口多,還有的惹氣哩!”婦人聽見話頭,明知張四是破親之意,便佯說道:“自古船多不礙路。若他家有大娘子,我情愿讓他做姐姐。雖然房里人多,只要丈夫做主,若是丈夫喜歡,多亦何妨。丈夫若不喜歡,便只奴一個也難過日子。況且富貴人家,那家沒有四五個?你老人家不消多慮,奴過去自有道理,料不妨事。”張四道:“不獨這一件。他最慣打婦煞妻,又管挑販人口,稍不中意,就令媒婆賣了。你受得他這氣么?”婦人道:“四舅,你老人家差矣。男子漢雖利害,不打那勤謹省事之妻。我到他家,把得家定,里言不出,外言不入,他敢怎的奴?”張四道:“不是我打聽的,他家還有一個十四歲未出嫁的閨女,誠恐去到他家,叁窩兩塊惹氣怎了?”婦人道:“四舅說那里話,奴到他家,大是大,小是小,待得孩兒們好,不怕男子漢不歡喜,不怕女兒們不孝順。休說一個,便是十個也不妨事?!睆埶牡溃骸斑€有一件最要緊的事,此人行止欠端,專一在外眠花臥柳。又里虛外實,少人家債負。只怕坑陷了你。”婦人道:“四舅,你老人家又差矣。他少年人,就外邊做些風流勾當,也是常事。奴婦人家,那里管得許多?惹說虛實,常言道:世上錢財儻來物,那是長貧久富家?況姻緣事皆前生分定,你老人家到不消這樣費心?!睆埶囊娬f不動婦人,到吃他搶白了幾句,好無顏色,吃了兩盞清茶,起身去了。
在這里你絲毫感受不到再嫁的難堪與可恥,反而覺得孟玉樓非常有主見,有魄力,傳統(tǒng)的貞操觀念在此顯得蒼白無力。如前文所述,孟玉樓的這種思想行為方式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有著很大的關系,同時與她的生活環(huán)境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孟玉樓出身平民,先夫又是個商人,所以受封建禮教的毒害較少,沒有太多的思想枷鎖。
二、身上閃耀著傳統(tǒng)美德的光輝
除了貞節(jié)觀念外,古代女性的另一個重要的行為規(guī)范就是“三從四德”。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后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zhí)業(yè)、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不能改嫁,要想辦法扶養(yǎng)小孩長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儀禮·喪服·自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wěn)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jié))。(《周禮·天官·九嬪》)
《金瓶梅》中的孟玉樓在嫁給西門慶之前,丈夫已經去世,沒有兒子,書中也未提及她的父親,封建禮教要求她“三從”,可她無人可從,所以就只從自己,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既不死守貞節(jié),也不遵循“三從”,丈夫死了一年就嫁給了西門慶,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道德在她身上沒有留下絲毫痕跡,事實上孟玉樓雖然無視貞節(jié)觀念,大膽地自主擇夫再嫁,追求應有的幸福,但她身上還是保留了很多傳統(tǒng)的道德,基本上達到了“四德”的標準。
首先,不管是嫁給西門慶還是李衙內,當她同對方的婚姻還存在的時候,她對對方都是忠誠的。盡管嫁給西門慶以后,西門慶并不十分寵愛她,可她并未像潘金蓮、孫雪娥她們一樣通過和仆人的私通來滿足自己的情欲。嫁給李衙內以后,當陳經濟拿著簪子來糾纏時,孟玉樓又聰明地設下計謀,把陳經濟當賊打。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孟玉樓總是給人溫柔和善的印象,很有女人味,在她身上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美麗和賢惠善良,用薛嫂的話來說就是:“這娘子今年不上二十五六歲,生的長挑身材,一表人物,打扮起來就是個燈人。風流俊俏,百伶百俐,當家立紀,針指女工,雙陸棋子不消說……又會彈一手好月琴?!逼饺绽锩嫌駱茄孕信e止都非常得體,想得很周到。在第十九回《草里蛇邏打蔣竹山 李瓶兒情感西門慶》中,李瓶兒進門當天,西門慶因為李瓶兒先嫁蔣竹山而懷恨在心不去接新娘,吳月娘則是為嫉妒也不接,最后還是孟玉樓看不下去了,“走來上房,對月娘說:‘姐姐,你是家主,如今他已是在門首,你不去迎接迎接,惹的他爹不怪?他爹在卷棚內坐著,轎子在門首這一日了,沒個人出去,怎麼好進來的?’”一席話合情合理,切中要害,說得吳月娘“沉吟了半晌,于是輕移蓮步,款蹙湘裙,出來迎接?!痹诘谄呤刂信私鹕復瑓窃履飸Y氣,誰也不理誰,最后還是孟玉樓兩頭都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將兩人說合。在第三十三回中,吳月娘因為上樓梯跌了一跤造成流產,剛好孟玉樓也在場,卻沒有聲張。第二天,玉樓又前去看望月娘,囑咐她好生休息,月娘道:‘你沒的說,倒沒的唱揚的一地里知道,平白噪剌剌的抱什麼空窩,惹的人動那唇齒?!?/p>
另外,孟玉樓還是個很聰明的人,很多事情都看得很透。在第四十一回中,月娘與喬大戶家作了親家,李瓶兒也披紅簪花地遞酒,潘金蓮是出于嫉恨,跑到屋里又哭又罵,孟玉樓則淡淡地說:“如今人也賊了,不干這個營生。論起來也還早哩。才養(yǎng)的孩子,割什麼衫襟?不過只是圖往來扳陪著耍子罷了?!彼杂腥苏J為孟玉樓很圓滑,有心計,是個處世高手。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道理,因為在西門慶家里,沒一點心眼是混不下去的,可是孟玉樓卻從未害過人啊,她平日里的與人為善并不全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逢場作戲,更多的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如第五十八回中“孟玉樓周貧磨鏡”一節(jié)就非常感人,從中可以看到孟玉樓內心的善良。在這一回里,磨鏡的老漢磨完鏡接了工錢卻不走,玉樓教平安問那老漢為何不走,是不是嫌錢少。當那老漢哭著說自己已經六十一歲,有個兒子二十多歲,卻仍未娶妻,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還要靠他養(yǎng)活。近來惹了禍,把自己的老伴也給氣病了。如今老伴想吃塊臘肉,自己卻無錢去買時,“玉樓道:‘不打緊處,我屋里抽屜內有塊臘肉兒哩?!戳顏戆矁海骸闳μm香說,還有兩個餅錠,教他拿與你來?!?/p>
在西門慶家中,孟玉樓對人際關系的處理也非常超脫。李瓶兒有財,孟玉樓不靠她,證明她不重財;吳月娘有勢,孟玉樓也不靠她,證明她不倚勢,頗有古代君子的風范。種種分析可以看出,在孟玉樓身上保留了許多傳統(tǒng)的美德。
總之,《金瓶梅》的作者在當時重個體、重人欲的社會思潮影響下,一方面以肆無忌憚的性描寫過多地展示了人的原始動物本能,以人情色欲的盡情宣泄來沖擊傳統(tǒng)的禁欲主義,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對人欲橫流的社會現象的深深憂慮。作者一方面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節(jié)制情欲,對傳統(tǒng)道德中的許多內容都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向往,而孟玉樓這個形象則集中體現了作者這種折中的思想。一方面,孟玉樓從未放棄過對幸福的追求,在她身上閃耀著個性解放的光輝;另一方面,她又深深懂得過度的放縱就意味著毀滅,在她身上留存了許多傳統(tǒng)的美德。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孟玉樓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對于生活在《金瓶梅》中的孟玉樓來說,她可能從未考慮過自己的言行到底符合哪種教條,她只是在本能和理智的平衡下作出自認為是最正確的選擇,而數世紀之后的我們則通過書中的她看到了社會和歷史的變遷在小人物身上留下的痕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