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直認(rèn)為控制欲是萬惡之源,所說的控制欲是指控制他人,現(xiàn)在越來越深刻地認(rèn)識到,自我控制也是很重要的問題,會嚴(yán)重地封閉我們的心,阻礙我們打開自己的世界與別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
自我控制最常見的現(xiàn)象是一個人會有意無意地設(shè)定一些程序,自己按照這些程序按部就班地生活,若程序被打破會很難適應(yīng)。為了保護(hù)程序不被打破,自我控制的人會將人際關(guān)系減少到最低,但親人生活在一起不能減少,于是會傾向于將親人納入這個程序,表現(xiàn)為外部控制,比較極端的將親人也排除在程序之外。親人感覺在他面前如透明人,被忽視甚至無視。讓這樣的人出來做任何事情都很艱難。如一位父親全天悶在家里看電腦炒股,女兒或妻子請他一起去散步、逛街或旅游等,都會令他暴怒。
程序有很重要的意義,讓一個人在他覺得混亂的世界中獲得一種極為關(guān)鍵的掌控感,沒有這種掌控感,一個人的自我就會分崩離析。一位八十歲的老人,嚴(yán)格地按照程序生活,起床、做飯、出門,時間固定。兒女將他接到另一個城市生活,六天后他大病一場,像患上了老年癡呆癥。半年后,老人回到了原來的住所,病好了。他的程序和住所、朋友等構(gòu)成了他的“自我”,所以才有此表現(xiàn)。
宅、人際交往很少,都與此有關(guān)。為了保持程序穩(wěn)定,要減少刺激,而人際關(guān)系的刺激最容易沖擊程序的穩(wěn)定性,所以要簡化人際關(guān)系。
與程序相對應(yīng)的,是流動、柔軟與靈活,其實根本上是愛。
從心理發(fā)展上看,自我控制源自一點——糟糕的母嬰關(guān)系。媽媽可能很用心,但沒有能力與嬰兒共情,嬰兒無法與媽媽建立關(guān)系,無法“控制”媽媽,于是轉(zhuǎn)而控制一些替代品,多是僵死的東西,或沉溺于想象世界。
看似包容有愛其實封閉的好人,通過滅絕掉自己的需求與聲音,獲得一份僵硬而可憐的安寧。這份安寧是可以一眼望到頭的安寧,他們可以一生一世如此。這會吸引那些嚴(yán)重缺乏安全感、內(nèi)心極度不穩(wěn)定的人。于是,他們的婚戀成了一種奇特而非常常見的配合。
他們一般會有一個小愛好,那是他們的全部:一位來訪者出行時總帶著幾個電子產(chǎn)品,雖然重復(fù),但必須帶,就像“老朋友”;一位朋友,有時間便捧著電子書看;過去我們的長輩中,有人可以將自己的世界縮到琴棋書畫的一兩種中。
伴侶、孩子最后或許會對他們生出厭惡,因為覺得他們的付出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使自己覺得欠他的債,但又覺得這樣的付出里沒有愛,于是被要求感恩戴德的潛在需求令人生厭。
和一個這樣的好人在一起,苦悶無人理解,向親朋好友傾訴,他們一致說他(她)是少有的好人,是你不知足。只有你知道,你是和一個“活死人”生活在一起,孤獨。
他們選擇索取者即依賴者做伴侶,對方做孩子,他們做照顧者。做此選擇,是因為通過這一方式,他們和自己內(nèi)心絕望的嬰兒建立了一種聯(lián)系。
這類好人最要命的地方是封閉,親人無法碰觸他們——這個人在自己面前,仍然會感覺到要命的孤獨。最后,好人會招致親人的討厭,在一起生活的時間越長,這種討厭會與日俱增。
最大的傷害還是對好人自己。他們以自我掌控為核心的封閉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隨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封閉程度會越來越嚴(yán)重,最終導(dǎo)致世界變得狹窄,思維變得簡單而狹隘。
更值得關(guān)注的是,好人通常會失去自我覺知力,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其實是他們滅掉了自己的需求與聲音,使用麻木的策略給自己打了一劑強(qiáng)有力的麻醉劑,這劑絕望的麻醉藥,很可能是在嬰兒時期就“注射”了,所以不存在記憶里。
如果你覺得這些文字很觸動你,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我描繪的這種好人,那么,好好覺知你自己吧。你真的需要改變。
去愛吧,真的體會到了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讓我們敢于離開程序,轉(zhuǎn)而投入到流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