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計算機技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掀起新一輪的浪潮——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可以很簡單、便捷地將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素材融為一體,更加直觀、形象地對所要講授的知識內容進行精彩的演繹和呈現(xiàn),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課堂變得年輕、有活力,較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效地完成課堂既定教學目標和任務。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為了更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由分散集中到語文課堂上,作為一名聰明的語文教師,絕不是利用強制性的命令去迫使學生回歸課堂,而是以一種充滿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極具吸引力的導入方式將學生引入課堂?!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才可能將一堂課應該教授的知識點傳輸給學生。
例如:在講授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教師就可以先通過網(wǎng)絡搜索,找到大量的與春景相關、與文章契合的圖片、音樂、視頻等,然后在進行具體文本分析的時候,以形式多樣的課件展示、視頻放映將學生輕而易舉地帶入情境之中,然
后播放相應的音樂,教師范讀或學生齊讀課文,讓學生在配樂朗誦中體悟春天的美、體悟散文的美。整個課堂輕松活潑、形式多樣,在一種愉悅歡快的情境中對文本進行細致分析,不僅能夠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闡釋的理解和記憶。
二、凸顯重點,強化難點
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包羅萬象,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對于一個初中生而言,其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又是極其有限和狹隘的。因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講解方面的難題,無法很好地運用語言進行描述、概括、抽象,造成語文教學陷入一種教師自顧自地講解、學生一知半解的尷尬局面。而當多媒體教學在教學實踐方面得以普及后,這種問題得到大大
緩解。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講解葉圣陶的《蘇州園林》的時候,其中有大量的說明性的語句、段落,這些文字的理解對于一個從未見過蘇州園林的初中生而言,很難建構出對其空間的概念。但是,引進多媒體教學后,教師可以尋找相關介紹蘇州園林的紀錄片,在
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然后再對照文本,就能夠借助視覺上的感受輕松地構建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豐富課堂,擴展視野
語文學習的外延是生活。生活包羅萬象,語文也便五彩斑斕。初中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標準和要求便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而眾所周知,對于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也是主要牽絆,就是豐富學生的文本閱讀、增加學生的日常積累、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初中語文課堂的現(xiàn)有課時根本無法滿足需求,又很難要求和保證學生課外時間去進行閱讀;但是,多媒體以其豐富、海量的信息資源,能夠極大地緩解學生的閱讀壓力。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講解冰心的四首現(xiàn)代詩的時候,因為幾乎是學生在進入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現(xiàn)代詩歌,學生在分析和體會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勢必會有些吃力。而且冰心在我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又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也應該深化我們對其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網(wǎng)絡信息檢索功能,篩選出適合初一學生接受和掌握的相關文學常識進行簡要介紹,能夠讓學生對現(xiàn)代詩歌有個基本的印象。除此之外,還可以找一些冰心的其他優(yōu)秀作品,教會學生品讀方法,自由閱讀,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四、理順結構,突出主旨
對于初中語文的學習,一個很大的瓶頸或是難題就是如何理順文章結構,準確地把握文章中心主旨,因為這兩方面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把握和感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這兩部分的引導環(huán)節(jié)也顯得十分重要。
如:在介紹濟南的城市形狀的時候,我們需要借助一幅濟南的地圖,就很容易從地理的角度說清楚為什么濟南的天氣是“冷得響亮”。而且多媒體教學還很容易突出主旨,將中心思想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講解時就凸現(xiàn)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1]劉麗霞.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2008(7):73.
[2]陳絢麗.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3(4).
[3]林春宏.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7(5).
[4]易延堅.論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民族論壇,2004(4):56-57.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博里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