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課堂教學的改革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拓展環(huán)節(jié)逐漸成為一堂音樂課的亮點。
關鍵詞:音樂特點;拓展;教學內容
學科綜合需要具有明確的行為指向和服務對象。避免“為綜合而綜合”的雜亂無章的教學行為出現(xiàn)。在音樂教學中怎樣選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地拓展呢?
一、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加工拓展音樂課堂教學內容
1.關注知識點的拓展
音樂知識的傳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理解音樂。若只是枯燥地傳授知識,必然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不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消化所學知識。把同一知識點的內容進行對比學習、分析、歸類,它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點,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如,在學習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演唱《我是一個中國人》,領略京劇西皮唱腔韻味的時候,可以就西皮、二黃唱腔的知識點進行深加工,選擇一些典型的西皮、二黃唱腔的京劇片段供學生們對比學習,感受二黃、西皮唱腔的韻味,對比二黃、西皮唱腔的不同點,也可以選擇一些其他的素材進行有效的拓展。
2.關注旋律特點的拓展
在構成音樂的諸多要素中,旋律無疑是最具表現(xiàn)力的。旋律是作曲家與聽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主要手段。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議論: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凈化靈魂;聽貝多芬的音樂會令人堅強;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聽后覺得又痛苦又甜美或令人陶醉,等等。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音樂就是旋律,而旋律也就等同于音樂。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根據(jù)一定的旋律特點模仿創(chuàng)造出新的旋律,可以加深學生對旋律特點的理解,同時還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3.關注典型節(jié)奏的拓展
節(jié)奏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是音樂和諧的必要條件,節(jié)奏猶如音樂的骨架,強烈地控制著人們的感官,如果沒有節(jié)奏,音樂會亂作一團。人們把旋律定性為音樂的靈魂,而節(jié)奏就是靈魂的載體,沒有節(jié)奏,旋律就會失去它的地位。
如,在學習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豐收之歌》的節(jié)奏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受、記住新疆的特色節(jié)奏,在學生已掌握基本節(jié)奏的基礎上,讓學生創(chuàng)編一到二小節(jié)的節(jié)奏,運用鈴鼓為歌曲伴奏,讓學生既能體會到節(jié)奏創(chuàng)作的樂趣,又提高了學生的節(jié)奏感,達到了激發(fā)學生節(jié)奏“創(chuàng)造”的效果。
二、通過與其他藝術門類學科的融合拓展音樂課堂教學內容
1.關注音樂與詩歌的拓展
音樂與詩歌自古以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到現(xiàn)在仍然水乳交融,相輔相成;廣義上的詩歌,包括詩、詞、曲等,這些創(chuàng)作形式,在內容以及自身的形式體裁上,各有特色。但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進步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學所不能達到的。朱謙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音樂文學史》里面,提到“所謂詩歌即是音樂”,一句話,概括了中國詩歌與音樂的關系。
如,在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絲路駝鈴》“露一手”的環(huán)節(jié)中,我就將音樂與詩歌進行了有效的融合。首先播放幾首音樂的片段讓學生談談各自的特點,接著出示幾首詩歌讓學生們選配,隨后選出其中的一首《渭城曲》,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說說選擇怎樣的樂器來伴奏最恰當,緊接著讓學生即興編唱《渭城曲》,最后播放古琴彈唱《陽關三疊》。音樂與詩歌進行了有效的融合,讓學生體驗了詩樂合一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2.關注音樂與舞蹈的拓展
自古以來,舞蹈與音樂就是一對有機的結合體,是形體美與音樂美的交融?!稑酚洝熞移酚涊d道:“故歌之為言也……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闭f的是唱歌唱到激動時,不知不覺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跳起來了。由此可見,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如果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jù)歌曲的內容,創(chuàng)作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定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心體驗與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
想象”。
如,在學習民族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時,根據(jù)歌曲表現(xiàn)的內容及彝族的舞蹈特點,創(chuàng)編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讓學生在能完整演唱歌曲時,隨著歌曲的節(jié)奏與旋律感受彝族人趕集歸來的開心、快樂。
3.關注音樂與美術的拓展
音樂與美術同屬于藝術,音樂是聽覺藝術,美術是視覺藝術。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繪畫的芳姿倩影。這些足以說明美術、音樂間有著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在課堂教學中,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結合在一起時,它會同時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互相影響,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的作用。
如,在教學古箏曲《高山流水》時,我首先讓同學們欣賞畫,里面描繪的是巍峨的高山與高山間的水,讓學生分組說說用怎樣的音樂能描繪這幅畫。接著截取《高山流水》的音樂片段,塑造巍峨的高山、層巒疊嶂的山、潺潺的溪流、瀑布飛流匯成波濤翻滾的江海。這樣的音樂,讓學生根據(jù)音樂模仿的形態(tài),用畫描述音樂塑造的形象。最后整曲欣賞,一堂課下來,很多學生還意猶未盡。這樣相關藝術間的橫向聯(lián)系和相關學科的整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對不同藝術的綜合感受,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得以
體現(xiàn)。
三、通過關注音樂作品背景與傳播者、參與者拓展音樂課堂教學內容
1.關注音樂作品背景相關文化的拓展
每一部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形成與他們相關的身世背景、時代背景、地域、民族風情、相關文化等是離不開的;他們的生活背景、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時的心情都形成了音樂作品的情緒、風格、情感不同的原因。另外,要想學習、感受、理解他們的音樂作品,了解相關的創(chuàng)作背景、風情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如,在欣賞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華彥鈞的作品《二泉映月》之前,我首先播放了一首描繪阿炳生活真實寫照的歌曲《二泉映月》,讓學生通過歌曲了解阿炳的生平;接著播放《二泉映月》的主題旋律、變奏,讓學生談感受,在學生通過片段旋律了解作品的梗概后,讓學生欣賞全曲,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并能感受阿炳悲慘的生活遭遇。
2.關注相同作品不同傳播者、參與者的拓展
如果說音樂的詞曲作者給了音樂作品第一次生命,那么相同作品的不同時期、不同年齡的傳播者,則賦予他們第二、第三或更多次的生命。關注相同的作品的不同版本,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風格特點和不一樣的感受。如,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歌曲《青春舞曲》,在學生能演唱歌曲以后,我選擇了玖月奇跡、譚晶、阿爾法演唱的《青春舞曲》,讓學生對比欣賞并談談各版本的風格特點及給他們帶來的不同感覺,既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又
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當然,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讓音樂教學內容為拓展服務。如果因為拓展沖淡了教學的主題,那這樣的手段就沒什么意義了。
參考文獻:
邢海燕.走出音樂課堂教學中文化拓展的誤區(qū).樂器,2009(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