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高語第三冊《教學參考》(人教版)小說《祝福》的“課文說明”里,對第二次魯四老爺家祝福描寫的作用如是分析說:……她(指祥林嫂)為了求取這點權力(即祝福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這里的“就這樣”,顯然含括四嬸的那句斷喝;這里的“祝福時刻”,清楚地標明祥林嫂最后那絲殘存的希望破滅于祝福時。
現(xiàn)高語第四冊《教學用書》小說《祝福》的“解題指導”中,仍有類似表述:第二次“祝?!睍r,祥林嫂是一個被魯四老爺認為“敗壞風俗”的罪人,被剝奪了做人的權利。
如若照本宣科,學生極易模糊“祭祖”和“祝?!边@兩個原本不同的習俗。
“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這句“慌忙大聲”,確實是在祥林嫂捐了門檻之后說的,但絕非“祝福時刻”,而是“冬至的祭祖時節(jié)”。四嬸之所以語急聲厲,那是因為祥林嫂自以為贖了罪,又早“高興似的”告知了女主人,那天“做得更出力”,一見擺祭品的桌子抬到堂屋中央,“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再一遲疑,非“弄臟”祭器不可。其實,四嬸如此“慌忙”也不是頭一次,上年“祭祀”時她也曾這么“緊張”過。“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時候也就是祭祀”,然而當祥林嫂照舊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時,四嫂慌了:“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碑敗坝樣樀目s了手”的祥林嫂又照例去取燭臺時,祥林嫂哪里知道四叔早有訓誡,不準她這個“敗壞風俗”的回頭人沾手祭祀呢?
前后比照,“祭祀”就是“祭祖”,同指冬至這一天。不錯,一年之中有三個祭祀節(jié)——清明、七月半和冬至,統(tǒng)稱為“鬼節(jié)”,其中七月半俗稱中元節(jié),冬至又叫過冬。但是《祝?!分小凹漓搿币徽f出現(xiàn)在祥林嫂二到魯鎮(zhèn)的當年秋季之后和“魯鎮(zhèn)永遠是過新年……”之前,故而排除了清明節(jié);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在“有一年的冬初”,身著“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再來時是“有一年的秋季”,仍穿夾襖、背心,就魯迅作品常提及的“魯鎮(zhèn)”一帶而言,這“秋季”當為近冬的“深秋”,不可能是氣溫還高的“初秋”,因此又排除了七月半。再者,祭祀是“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既然“最重大”,那一年一度也只能是一回;俗話說得好,“大冬似年”。另外,魯迅先生把祥林嫂放在兩次“冬至”環(huán)境中寫,目的在于突出第二次仍然不準動祭器,才是對祥林嫂最致命的打擊。
那么,“祝?!庇衷诤螘r呢?小說“序幕”中就有交代:祝福是“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迎接的是“福神”,拜求的是“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倘非要指定“年終”的哪一天,依據(jù)作品也可推出個大概?!拔摇庇谵r(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的“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xiāng)魯鎮(zhèn)”,“第二天我起得很遲,午飯之后,出去看了幾個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樣”。由于“我”所見到的魯鎮(zhèn)環(huán)境令人窒息,由于“我”所會晤的魯四老爺面目可憎,更由于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誰料,“但愿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每每恰如所料的”事還是“一律”發(fā)生了——祥林嫂已在“我”含糊回答她“靈魂”有無問題的“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掉了。憤懣不安之余,祥林嫂“半生事跡的斷片也就聯(lián)成一片了”;直到次日五更,“我”才被“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親見“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就是說,四叔家“祝?!?,是“送灶”后的第四天——臘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日。
“祭祖”在冬至,冬至過后是小寒,小寒后面為大寒,大寒將盡才“祝?!?,“祭祖”和“祝?!毕嗖顜缀鮽€半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