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說唐詩是高峰,那么李太白的詩歌,則是高峰上最為絢爛奪目的一道風(fēng)景。胡應(yīng)麟對李白的五絕推崇備至,曾贊美其五言絕句“字字神境,篇篇神物”。不可否認(rèn)胡應(yīng)麟這八字評論有過于之嫌,但李白的五絕比起他的其他作品,如五言古風(fēng),七言絕句,七言律詩,歌行等等,絲毫不遜色。同樣體現(xiàn)了李白天生的狂放豪邁的浪漫主義情懷,《獨(dú)坐敬亭山》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讀這首詩的時候,腦子里不由自主浮現(xiàn)出一副蔡志忠漫畫式的圖像,簡簡單單的筆劃構(gòu)造,圖中,只有孤山一座屹立,霧氣山腰環(huán)繞,一群高飛的鳥兒漸行漸遠(yuǎn)。這是一首非常簡單的詩,沒有太白詩中常見的壯闊浪漫筆調(diào),絢麗大膽的想象,沒有驚心動魄的夸張,只是平平靜靜的二十個漢字,卻奇妙的勾勒出了一副清爽的白描,氤氳出一種水墨畫的意境。正是這種簡單到極致的美,讓許多讀者對這首詩的喜歡也是淡淡的,淡淡的卻始終縈繞心間,揮灑不去。
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李白秋游宣州之時,距他被迫于天寶三年離開長安已經(jīng)是整整十年了。十年一覺,大夢黃粱,長期的漂泊生涯,讓李白嘗遍了人間滄桑,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也許正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讓慣于濃墨重彩,揮毫而就的李白暈染出了這首輕巧的小詩。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dú)去閑”??此圃诼唤?jīng)心地描寫眼前之物,卻隱隱約約暴露出詩人惶惶的孤獨(dú)感。寥廓的天空靜默無比,唯一能帶來一絲生氣的鳥兒唧唧喳喳,匆忙飛去;巨大的浮云卷起,快速的掠過詩人眼前,也不愿多做停留。萬物皆舍我而去!此時此刻,李白也許想起了曾經(jīng)和自己把酒言歡的朋友,如今各奔天涯;也許想起了曾經(jīng)和自己耳鬢廝磨的戀人,現(xiàn)在云海相隔;還有自己想要傾心侍奉的君主,卻高高如隔云端。有情之物的無情,讓他心中升起了無限的孤寂之感。
還好,還有那自太古以來就屹立于斯的敬亭山默默地守候著我!詩人只用了一個“看”字,就將敬亭山人格化了。“有情之物各有所趨,避我而去;唯敬亭山不舍我而去,無情者反最有情乎?”此時此刻,與太白相看兩不厭的卻是這座亙古無語的敬亭山。以山的有情更襯托出人的無情,同時,李白也寫出了自己懷才不遇,橫遭冷落的心情。
其實(shí),人生哪里有不散之筵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飛鳥的遠(yuǎn)走是自由的,就像是生活中懷著不同理想的人分道揚(yáng)鑣,也像是很久沒有聯(lián)系,被時間距離慢慢淡了,淡了的朋友;浮云之被風(fēng)吹離是無可奈何的,也許正是人生中不可違抗的分別,比如說死亡。這些都是成為一個人必不可少的經(jīng)歷。唯其有情,在回想起分別之時才會覺得人、事之無情。這時來看無情之物,反而覺得有情了。以我之眼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彩。因?yàn)槔畎自讵?dú)坐之時心中已經(jīng)存有孤寂之想,當(dāng)然會不由自主的將萬物感染上自己的心情了。不過,李白終究是李白,在經(jīng)歷過這滄桑的大半生后,這種念頭不會長久的縈繞在他的心間,更何況他生性便超然豪邁!棄我去者,昨日之事勿需留!亂我心者,今日之事勿需憂!當(dāng)此之時,獨(dú)敬亭山一座,亦可解我心中之愁。也許此時在他的心中,敬亭山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一座山的存在,而是代表著精神的存在。這種精神,可以是詩人的凌云壯志,可以是曾經(jīng)滄海的感情,可以是生死之交的友誼……無論是哪一種精神,都是一種溫暖的回憶??v然物會磨滅,事不可改變;人會離去,精神會永存。只要有過這樣的感情,這樣的精神,將其長存于心,在長夜孤坐之時,眾人離去之后,在宴會散席之際,長路將近的那一刻,拿出來仔細(xì)品味,便不會覺得孤單。而且隨著時間的打磨,這些美好的感情會顯得更加溫潤如玉,與子相看,兩不生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