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餓死不如一匹馬

        2012-12-31 00:00:00諸榮會
        青春 2012年7期

        南京中華門外六十里,有一個名叫葉家的普通村莊,今屬南京市的溧水縣。村不大,約百戶。村子的東面有一座小山,高雖不足百米,但山上樹木豐茂,望上去倒也有模有樣;著名的秦淮河從西邊繞村而過,往來船只如梭;處于山水之間的這個小村子,遠遠望去美麗而寧靜。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走進這個村子,當時就覺得這個村子里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氣息。村里當時還沒有那種如今在江南鄉(xiāng)村常見的兩層水泥小樓,民居多為老屋,粉墻黛瓦,村巷幽幽,那些村巷多用青石板鋪就地面,而那些青石板早已被歷史的腳步踏磨得又光又亮,人走在上面,似乎有一種走在歷史深處的感覺。

        就在那一次與一位老鄉(xiāng)無意間攀談中,一位老人嘆息著告訴我:“當年長江沿岸,大一點的水碼頭,哪一個沒有我們村的生意呵?可如今,敗落了!”

        老人的話并非夸張。明、清兩代,溧水人以善營中藥業(yè)而名揚大江南北,在全國中藥業(yè)的五塊金字招牌(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慶余、武漢的葉開泰、蘇州的雷允上、蕪湖的張恒春)中,就有兩塊是屬于溧水人的(葉開泰和張恒春)。而其中的“葉開泰”便是從這葉家村走出去的。

        老人還告訴我,就是他們這個葉家還出過一個大人物,叫葉名琛。

        對于葉名琛這個名字,我當時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中讀到過他,知道他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的兩廣總督,似乎在歷史上的名聲并不太好;陌生的是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也不知道他竟是“葉開泰”的子孫,更不知道這葉家村,說來也算是葉名琛家的世居之地。因此當時我就對眼前的這個小村子很是刮目相看;但是,要將眼前的這么個小村子,與一位權(quán)傾兩廣的總督大人相聯(lián)系實在也有點難以想象。就是葉家村人,甚至葉氏本族本家人,對于這個曾在商場和官場都曾得意一時的葉家,對于葉名琛,他們已不記得多少了。

        我由于特殊原因,每年至少都要去葉家村一兩次,但至今從葉家老人的口中所知道的也只有兩點:

        “乖乖,那年清明節(jié),葉家回鄉(xiāng)祭祖,那船隊停在秦淮河上,有一里多長哦!”

        “那年,長江的水并不大,但葉名琛出世那天,葉家在江岸上的倉庫,突然間向江里崩塌了七間——大人物出世,地動山搖呵!”

        除此以外幾乎一無所知。而年輕人,似乎多不愿提葉名琛,因為他們從中學(xué)的歷史教科書中讀到過,正是因為葉名琛的輕敵失防,才造成了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廣州的陷落和中國的失敗,他們不愿葉名琛與自己的村子有什么關(guān)系,甚至還有點恨他們的這個先輩,覺得他讓他們?nèi)~氏受辱了。

        我是很喜歡從一些民間傳說和故事中去揣摩歷史人物的,因為那樣揣摩出的歷史人物,甚至比寫在歷史中的要生動、完整和真實,但是對于葉名琛,在這上面多年來我一直勞而無功,這不能不逼得我只好一次一次走進近那些泛黃的史料。

        二十多年前,我應(yīng)邀為故鄉(xiāng)編寫一本地方史性質(zhì)的書籍,有了一次集中走進有關(guān)葉名琛史料的機會。我從史料上看到葉名琛的一張照片,據(jù)說是一個英國人拍的。雖然它存世已百多年了,但竟然還十分清晰。照片上的葉名琛體態(tài)微胖,官服翎帽,似乎神情緊張地坐在一張高背椅子上,目光似乎有點怯怯的看著面前的地上,那翎帽戴在他頭上似乎太重,壓得他頭雖然說不上低著,但絕沒有昂起,所以一些常用來形容大人物端坐的詞語,如氣宇軒昂等,絕對不能用來形容這張照片上的葉名琛??傊?,我的這個老鄉(xiāng)看上去似乎是個老實人,所以我覺得《清史稿》中說他“性木”應(yīng)該沒有大錯。就是這樣一個人,實在讓人很難相信,曾有“以詩文鳴一時”的才華,也有“鎮(zhèn)壓廣東天地會起義,屠殺群眾10余萬人”的慘忍,還有“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狡黠,及其“不食周粟,絕食身亡”的執(zhí)拗。然而這一切幾乎都是事實,葉名琛就是這樣一個多義的人。而且隨著我越走進歷史深處,越覺得,葉名琛的多義其實是早就注定了的。也正是從那時起,我有了一個心愿,想寫一寫他那注定多義的人生。

        的確,葉名琛的人生可謂是多義。

        葉名琛,字昆臣,于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一月生于湖北漢陽,原籍江蘇溧水。雖生長于一醫(yī)藥巨商兼官宦世家,但葉名琛自幼勤奮好學(xué),年少時便與其弟葉名灃“以詩文鳴一時”。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不久即授陜西興安知府,開始官宦生涯。此后直至道光二十八年(1847)的12年間,他先后更替官職8次,平均一年多一點就升一次,這實在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他做過的這些官職,到底是干什么或管什么的,我實在搞不清楚,也沒興趣去搞清楚,所以在此也不必將它們一一列出了,同時我也相信讀者也與我一樣,只需要知道他官是越做越大就行了;同時也由此明白兩點:一是葉名琛還是很懂得為官之道的,二是他在那些官位上,一定不乏政績,至少是沒出什么紕漏,否則是不可能獲得上司和朝廷如此親睞的。

        然而這些還并不能使葉名琛成為一個多義人物。

        1847年初,道光皇帝發(fā)出了一道圣詣,任命葉名琛為廣東巡撫。

        對于大清來說,這只是一道普通的圣詣,說它普通,是因為像這樣任命,在大清朝歷史上有過成百上千次;但對于葉名琛來說,這實在不是一項普通的任命——并不是因為他從此將走上仕途的巔峰,年僅三十多歲就成為真正的封疆大吏,而是從此注定了他的人生將走向復(fù)雜,他的生命將注定多義。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最要的一款便是所謂的“五口通商”,也就是將中國沿海的五座大城市確定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自由進入其中進行所謂的“自由貿(mào)易”,并設(shè)立領(lǐng)事館,廣州便是首當其沖的一座。但是恰恰就是這座廣州,在條約簽訂后的數(shù)年內(nèi),英人一直不能進入,原因是在廣州郊區(qū)發(fā)生所謂“三元里抗英”后,是廣東民眾與英人異常對立,民眾“合詞請于大府,毋許英人入城”。因此,事實上英國人不但沒能在廣州設(shè)立領(lǐng)事館,連商船也根本進入不了廣州。為此英國多次與清政府交涉,要求踐約,但一直未果。也正是因此,當時的廣州無異成了一個隨時可能再次引爆戰(zhàn)爭的火藥桶。而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葉名琛出任這個廣東巡撫(后又授兩廣總督、通商大臣),命運可想而知,一不小心便會炸個粉身碎骨!

        ——葉名琛當然不想這樣!

        從前任身上總結(jié)一些成功的經(jīng)驗與失敗的教訓(xùn),這是葉名琛上任后自然而然經(jīng)常溫習(xí)的功課。

        林則徐,這是葉名琛不能不時時揣摩的一位前任。這位前任,可謂是第一位在英國人面前雄起的大清官員,他主張嚴禁鴉片貿(mào)易,并下令收繳英商鴉片于虎門海灘一炬銷毀,為此被朝野上下看作是“禁煙派”的代表;而對英國發(fā)動的鴉片戰(zhàn)爭,他積極組織海防,給來犯英軍以迎頭痛擊,迫使英軍不得不放棄對廣州的攻擊改向北去,為此在鴉片戰(zhàn)爭中又被朝野上下看作是“主戰(zhàn)派”的領(lǐng)袖。然而,最后結(jié)果,由于清軍在戰(zhàn)場上的不斷失利,清政府不得不與英國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等,割地賠款不在話下;而林則徐本人,雖獲得了個民族英雄的美名,但最終卻落得個充軍新疆的悲劇下場。

        ——葉名琛不想做林則徐。

        林則徐的后任是琦善,再后是耆英,他們在看待英國入侵的問題上與林則徐相反,他們竭力主和,不主張與英國人開戰(zhàn)。琦善上任伊始便將林則徐設(shè)置在虎門和珠江口的炮臺等幾乎全部廢棄(當然這也是英國人的要求),并簽訂了《穿鼻草約》等,耆英更是一口氣簽下了《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以一味的委曲求全換得了英國人進攻的暫時停歇;然后他們的“主和”卻也在朝野上下引起了非議,人們將他們的所作所為看作與投降賣國無異,他們本人在世人眼中也幾乎與賣國賊無異,可謂是身敗名裂。琦善因簽訂《穿鼻草約》而在1841年8月被定為“斬監(jiān)候”,帶著鐐銬離開廣州,雖然最終沒有執(zhí)行,但那多半是因為他的滿族貴族的身價的作用;耆英雖然也曾似乎紅極一時,但1848年奉詔入京后,便為這一切付出代價了,官階被一降再降,由封疆大吏降至“五品候補”,最后下場竟被道光皇帝以二尺白綾賜死(當然這是后話)。

        ——葉名琛當然也不想做琦善、耆英。

        他事實上也做不了他們,或者說,他壓根兒就沒有做的資格和本錢。

        葉名琛要在林則徐與琦善、耆英走過的道路間,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第三條道路。這讓他想到了另一位前任——徐廣縉。嚴格說來徐廣縉應(yīng)該說是他的同僚,葉名琛被任命為廣東巡撫時,兩廣總督是徐廣縉,事實上他便是徐廣縉的“副手”。起初他也并不想像徐廣縉那樣,因為在他看來,徐廣縉總督兩廣數(shù)年,但只會一味刷面糊把子,無政績可言。葉名琛還年輕,在世人眼中,他“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勛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但他深知自己一路走過來靠的是政績,沒有了政績,他的政治生命便到了頭。

        葉名琛也深知這風光無限的兩廣總督的位置,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墳場。那么,他該怎么辦呢?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英國人再次派軍艦闖入珠江口,提出踐約要求(在此之前,耆英任兩廣總督時,曾答應(yīng)英國人兩年后答復(fù),現(xiàn)在耆英雖然調(diào)離,但兩年的期限到了),但是各種矛盾并沒有解決,尤其是廣州民眾與英國人結(jié)下的仇怨并沒有化解。聰明的徐總督此時干脆來了個順水推舟,他一不做二不休,來了個發(fā)動群眾走群眾路線。他秘密召集諸鄉(xiāng)團練,先后達到十多萬人,讓他們駕著小船圍攻英船,明確宣告眾怒不可犯。在徐廣縉與英國人會談時,英國人本準備把徐廣縉滯留為人質(zhì),但是面對著齊聲呼喚、氣勢震天、群情激憤的十多萬民眾,英國人害怕了,不但放棄了原計劃,而且答應(yīng)不再提入城之事。英國香港總督文翰照會徐廣縉,表示愿重定通商專約,徐廣縉趁機提出要將嚴禁英國人入城的意思寫進約定之中。文翰害怕因此阻礙通商大局,竟也同意了這個要求。

        整個事件的過程中,葉名琛作為廣東巡撫,實際上是兩廣的“二把手”,自然是積極參與了策劃和實施,并且似乎是以他們的勝利而告終,因此,當葉名琛和徐總督一起上疏時,道光皇帝得到奏報后大悅,并在隨后的詔書中說:“洋務(wù)之興,將十年矣。沿海擾累,糜餉勞師,近雖略臻安謐,而馭之之法,剛?cè)嵛吹闷淦剑鞅滓蚨?。朕恐瀕海居民或遭蹂躪,一切隱忍待之。昨英酋復(fù)申入城之請,徐廣縉等悉心措理,動合機宜。入城議寢,依舊通商。不折一兵,不發(fā)一矢,中外綏靖,可以久安,實深嘉悅!”并封徐廣縉一等子爵,葉名琛一等男爵。

        此時,葉名琛似乎看到了在林則徐與琦善、耆英之間有一條“第三條道路”,事實也讓他相信,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一定能既不會讓洋人討得便宜,也不會得罪他們;同時既能讓皇帝高興,也能讓自己加官進爵。

        咸豐二年(1852年),徐廣縉被調(diào)剿辦洪秀全太平天國去了,葉名琛于是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兩廣大權(quán)集于他一身。至此他自然是躊躇滿志,他堅信只要沿著自己設(shè)定好的這條第三條道路走下去,一定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至少能走出政治墳場。

        他后來在寫給道光皇帝的一份奏折中不無得意地寫道:

        默念與洋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

        葉名琛設(shè)想的這“第三條道路”便是走群眾路線,揚長避短地與洋人周旋。葉名琛沿著他自己設(shè)定的這“第三條道路”的確走出了相當遠的一段。從1852年到1858年七年的時間里,廣州這個本應(yīng)該是隨時會被引爆的火藥桶,竟然在葉名琛的“總督”下一直沒有引爆;不僅如此,這期間,他主政的兩廣地區(qū),還成了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等農(nóng)民起義最大的餉銀提供地(因為隨著太平天國占領(lǐng)南京后,有著清政府“糧倉”之稱的兩江地區(qū),實際上已被太平軍控制)。

        廣州異常安靜!

        葉名琛異常得意!

        然而,該來的終將要來,一切的一切!

        咸豐四年(1854年)廣東爆發(fā)所謂“紅兵”起事,20多萬人一起圍攻廣州,情況危急萬分。然而此時,駐守廣州的清軍主力已調(diào)去鎮(zhèn)壓太平天國了,城內(nèi)只有一萬五千多人,但葉名琛別無選擇,他僅以一萬五千多兵勇守城,最終居然不僅守住了廣州城,而且還將紅兵逐出境外。憑借此“剿匪”業(yè)績,葉名琛自然是再次獲得了皇帝的表彰和信任,使得他在“總督”的位置上坐得更穩(wěn),但殊不知他的人生也就此種下了惡果——那因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而沾得滿手的鮮血不但從此再也無法洗凈,而且也事實上失去了日后走那自己設(shè)定的“第三條道路”所必須依靠的力量。

        其實,對于廣東發(fā)生的這一切,那蟄伏在香港的英國人、法國人等,無時無刻不在觀望著。他們豈能永遠蟄伏下去——這更是注定了的!

        1856年10月8日,一條“亞羅號”的小商船從澳門駛向廣州,但是就是這條注定將駛進中國歷史中的小船,也注定將改變?nèi)~名琛人生的航向。

        葉名琛得到舉報,“亞羅號”是一條雖在英國注冊過的商船,但注冊已過期兩周,且船主和船員都是中國人,事實上是一條中國商船。這條商船上攜帶著大量走私物品正駛向廣州。

        船到廣州,自然而然,水師總兵梁國定下令對“亞羅號”進行搜查,結(jié)果幾乎一切皆如舉報人所言。于是下令逮捕了船上的中國船員,并扣押船只。這一切可謂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了。

        然而,英國人硬說“亞羅號”屬于英國,中方的行徑“有污大英帝國尊嚴”,并就此提出一系列無理要求——此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所謂“亞羅號事件”。事件爆發(fā)后,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要求,葉名琛當然拒不接受。然而,葉名琛哪里知道,這一次英國人要的就是你不接受。

        10月14日,英國海軍以此為借口擄去了一艘中國水師的官船。21日,英軍又在司令西馬糜各厘的率領(lǐng)下,乘船攻擊珠江兩岸的炮臺。至此,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戰(zhàn)爭的結(jié)果眾所周知,不必再提,自然是中國又是戰(zhàn)敗、簽約、割地、賠款等,一切都不在話下。

        再接下來又是人們一陣痛心疾首。

        痛心疾首之余,總要問,這一切誰來負責呵?總得找出一個人來,否則這口氣太咽下不去了,也太丟這個自以為是的泱泱大國的臉了,太沒法向歷史交待了!

        于是有人想到,如果對那艘倒霉的“亞羅號”睜只眼閉只眼,英國人不是找不到借口了嗎?因此,是葉名琛“惹火燒國”;“亞羅號事件”既已爆發(fā)后,如果葉名琛能與英國人周旋得再聰明些、更智慧些,至少不那么強硬、愚蠢,或許就不會有戰(zhàn)爭的爆發(fā);英國人不就是要進城嗎,你讓他進就是了!更何況《南京條約》上都訂好了的,你不讓人家進來,不是你失理嗎?總之,葉名琛對于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可謂是罪大惡極。

        戰(zhàn)爭于10月21日爆發(fā)后,英軍真可謂是日下一城,一路勢如破竹:

        10月24日,英軍攻占廣州南郊鳳凰崗等處炮臺。

        10月25日,英軍占領(lǐng)海珠炮臺、城郊十三行商館區(qū)。廣州全城,皆在英軍炮火射程之內(nèi)。

        10月27日,英軍司令照會葉名琛,要求入城,被拒后,英人對廣州城實行間隔性炮擊。

        10月28日,英軍炮擊廣州南城墻,至晚,城塌一缺口。

        10月29日,英軍百人從缺口處沖入廣州,占領(lǐng)兩廣總督衙署。

        ——葉名琛如果更有辦法一點,至少能頂住英國人的進攻為大清掙得一點面子也好呵!怎么這么窩囊!總之,在戰(zhàn)爭過程中,葉名琛也是罪無可赦!

        因此,葉名琛成了對這一場戰(zhàn)爭負責的最好人選。也因此,他的堅韌成了固執(zhí),他的靈活成了狡猾,他的沉著成了無知,他的冷靜成了麻木,他的無奈成了迷信,他的所有努力,都成了幼稚可笑,甚至他最終的絕食而死,竟也成了罪有應(yīng)得……

        然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所有責任真的應(yīng)該由葉名琛來負嗎?兩個國家間的這么一場戰(zhàn)爭,最后的責任真的是由一個個人能負得了的嗎?

        我們從小就聽過一則寓言故事:一只在河流上游喝水的狼,想吃掉在下游喝水的一只小羊,借口竟是羊?qū)⒗堑乃K了;盡管小羊一次次地指出了狼的借口的荒謬:一是你在上游,我在下游,只會你弄臟我的水,我怎么會弄臟你的水呢?二是你又說去年我曾在上游,但去年我分明還沒出生呵!但這一切都沒用,最終一點也不影響狼吃掉小羊,因為借口總不難找到,那就是去年不是你就是你爹媽!

        “亞羅號事件”的確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一個導(dǎo)火索,但那些指責葉名琛對這一事件處理的人們,他們恐怕忘記這一個寓言故事了!

        其實,在“亞羅號事件”發(fā)生前后,葉名琛對事件的處理并無多大過錯,這如同那則寓言中的小羊并無過錯,并且對狼的借口的駁斥有理有節(jié)一樣。對此,一個外國人當時就看得十分清楚,他在“亞羅號事件”引發(fā)戰(zhàn)爭兩個月后,就寫了《英中沖突》一文,以社論形式刊登于1857年1月23日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不但充分肯定了葉名琛處理亞羅號事件過程中,從純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jié),他明確指出說:“全部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了?!焙髞硭衷诹硪黄}為《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中,更明確地稱贊葉名琛說:

        葉總督有禮貌地、心平氣和地答復(fù)了激動了的年輕英國領(lǐng)事的蠻橫要求。他說明捕人的理由,并對因此而引起的誤會表示遺憾,同時他斷然否認有任何侮辱英國國旗的意圖?!袊倮粜钠綒夂?,冷靜沉著,彬彬有禮。

        這個外國人不是別人,他就是馬克思。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在“亞羅號事件”中,葉名琛和他所代表的清王朝,實際上注定了與寓言中那只小羊的命運是一樣的,任憑你做得再怎樣好也沒有用;甚至完全可以說,即使沒有這“亞羅號事件”,對于英國人來說也不要緊,他們一定會再弄出個什么別的“事件”來的,因為這只是找出一個借口而已——什么時候侵略者要找一借口是個難事的?這只是一個開頭,隨后“馬神甫事件”也一樣,甚至再后來的“九·一八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等等,都一樣!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侵略者與狼一樣,它太強大了。因此,那些指責葉名琛對“亞羅號事件”的處理的人,無疑是在小羊被狼吃掉后,指責小羊?qū)堑慕杩诘鸟g斥還不夠智慧一樣荒謬。

        戰(zhàn)爭爆發(fā)后,葉名琛的確事實上始終遵循著他的所謂“六不”方針,即“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這也是他歷來遭人垢病的地方。然后我們在指責的同時,也要看到他背后實際上也有著太多的無奈!

        他是“不戰(zhàn)、不守”,但他的“不戰(zhàn)、不守”不是不想戰(zhàn)、不想守,是他拿什么戰(zhàn),拿什么守呀?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不要說廣州,整個大清的所有精銳部隊都幾乎在江浙一帶與太平軍作戰(zhàn),而廣東的財力又基本已經(jīng)在鎮(zhèn)壓太平軍的戰(zhàn)爭中消耗殆盡。葉名琛可謂是面臨著無兵可出、無險可守、無錢可用的尷尬局面。有人可能會說,葉名琛不是有過以一萬五千人擊敗過二十萬“紅兵”的奇跡嗎?你為什么不能再創(chuàng)造一次以少勝多的奇跡?但那現(xiàn)代化武裝到牙齒的英軍是那“紅兵”能比的嗎?說這樣的話的人,我不知道他說這話時腰疼不疼?還有人說,當初葉名琛不是與徐廣縉一起通過發(fā)動群眾,嚇退過英軍嗎?為什么不再來一次?然而上面我已經(jīng)提到,至此已今非昔比:葉名琛曾為朝廷多次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若要發(fā)動群眾,他們便正是發(fā)動的對象——葉名琛還能發(fā)動得了嗎?總之,事到如今,葉名琛有著太多的無奈。

        太多無奈中,葉名琛只好去求仙扶乩尋找?guī)椭?。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實在是一種迷信行為,甚至他擺空城計,也是無知的、愚蠢的和可笑的,但或許這也并非什么十惡不赦,至少是我們不應(yīng)該對此過多的指責,如同我們不應(yīng)過多地指責林則徐因看到英軍“正步走”后便從此認定英國人的腿都是真的不能彎曲一樣——我們能原諒林則徐的無知,為什么就不能原諒葉名琛的無知呢?

        他是“不和、不死”,并不是他不想和,而是因為他清楚,所謂的“和”即喪權(quán)辱國;他也并不是不想死,最后的事實也證明了他并不是怕死,而是“將以有為也”。據(jù)有關(guān)史料顯示,葉名琛起初是把自己的被俘當成是可以晉見英國君主的契機;他在被俘之初不自殺,是要留下一條命,向英國君主闡明大中華的和平意愿,并借機去反問英國君主。葉名琛后來對隨他而去加爾各答的仆人明確地說明了這層意思:“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欲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jīng)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諸度外,原欲始終其事?!?/p>

        如果葉名琛僅有這樣的話,或許誰也不會相信他說的是真的,但最后的事實是,他在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前去英國當面質(zhì)問英國君主的機會了,并且“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后,便毅然絕食八日身亡。至此,你覺得他欲與英國女王的“當面理論”迂腐也好,天真也罷,但是你不能不承認,他的“不死”并不是怕死而欲茍活。

        至于他“不走、不降”也是事實,但“不走、不降”本身有什么錯嗎?難道“走”才對,“降”才好?不錯,戰(zhàn)爭后期,連皇帝也“走”了,這才讓英法聯(lián)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相比之下,葉名琛的這“不走、不降”也的確顯得有點迂腐和可笑。但是我相信,善良而正義的人們呵,這樣的笑,一定會笑出眼淚的吧!

        那年,我在廣東虎門參觀“虎門銷煙紀念館”時,見館內(nèi)有一塊“節(jié)馬碑”。

        這塊碑看似尋常,巨大石碑上只刻有一匹駿馬,然而講解員卻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而感人的故事。當沙角炮臺被英軍攻陷后,三江副將陳連升的戰(zhàn)馬落入了敵手,而此馬竟絕食而死,時人有詩云:

        逆夷牽向香港中,悲嘶首北難朝東。

        撫摸叫跳跨搖墮,側(cè)目疾視仇讎同。

        貞操恥食夷人粟,只受吾華芻一束。

        忍饑忍痛骨如柴,山下采薇猶自辱。

        我曾在“節(jié)馬碑”前深深地感動,并且事后我還在一篇文章中特意寫下了“馬且如此,人更何況!”的話,其實我這句充滿感慨的話便是因為葉名琛而寫下的,因為同樣絕食而死,葉名琛作為一個人,在歷史上獲得的評價,竟然還還不如一匹馬。我們?yōu)轳R樹碑立傳,稱它為“節(jié)馬”,但葉名琛的墳?zāi)刮抑两癫恢涝诤畏健@并不是我沒去尋找,而是我從各種材料上尋找多年一直沒能尋得;更從沒人稱葉名琛是“義士”,相反,對他似乎還竭盡了戲謔與貶抑,這實在有失公允。

        那么何以如此呢?

        盡管我的這篇散文寫得更像是一篇所謂的“論文”了,但我忍不住在此要為讀者將當時的事實理一理,也補充交待一些葉名琛被俘后甚至死后發(fā)生的事情。

        英法聯(lián)軍攻下廣州后,對于他們來說最要緊的事情自然而然有兩件:一是防止對手反攻,鞏固戰(zhàn)爭成果;二是盡快穩(wěn)定社會秩序。當然掠奪所有在他們看來有用的一切,也是一件要緊的事情。

        1858年1月,英法聯(lián)軍在劫掠葉名琛的督府之時,“繳獲”了裝有耆英、徐廣縉和葉名琛等任職時在廣州辦理“夷務(wù)”的許多奏折、諭旨和皇帝對外交條約的批復(fù)原件等,這些東西被裝在一只只所謂的“黃匣”中。正是這一切,不但使英法侵略者洞悉了清朝對待“夷務(wù)”大體政策,也讓他們了解了誰是真正難以對付的對手——在他們看來,葉名琛算一個。

        1858年1月末,額爾金在寫給葛羅的一封信中,不無憂慮的寫道:“不少人對我談及一個不能掉以輕心的問題,他們都說,葉留在廣州會使人心不穩(wěn),給重新回復(fù)秩序和信心帶來困難……顯然,把他送到海峽殖民地去是不行的,因為這些地區(qū)大多數(shù)居民都是中國人?!?/p>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兩點,一是英國人認為葉名琛雖然被捕,但仍具有“危險性”,似乎是一顆定時炸彈;二是英國人為什么要將葉名琛關(guān)押至加爾各答,因為怕他被中國人劫去,以他為旗幟,組織力量再次與他們決戰(zhàn)——在這方面英國人是有過教訓(xùn)的——拿破侖在1814年首次被俘后,英軍曾把拿破侖關(guān)押在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上,但在1815年3月,拿破侖沒費多大功夫就逃離了該島回到法國,并一路應(yīng)者云集,不到幾天便集結(jié)大軍幾十萬卷土重來。英國人把葉名琛當作了東方的拿破侖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葉名琛在廣東無論是政府中還是民眾中,都有著較高的威望,這也反過來證明,他執(zhí)政期間并不真的是一個窩囊廢。

        然而,中國不是法國,這便注定了葉名琛不會成為拿破侖!

        書中已有敘述,咸豐帝在得知葉名琛被俘之后,既沒有采取任何營救措施,也沒有通過交換戰(zhàn)俘等戰(zhàn)爭慣常手段來搭救葉名琛,反而發(fā)布了這樣一道圣詣:

        葉名琛辦事乖謬,罪無可辭,惟該夷拉赴夷船,意圖挾制,必將肆其要求。該將軍署督等可聲言:葉名琛業(yè)經(jīng)革職,無足輕重。使該夷無可要挾,自知留之無益。……著即傳諭各紳民,糾集團練數(shù)萬人,討其背約攻城之罪,將該夷逐出省城。倘該夷敢于抗拒,我兵勇即可痛加剿洗,勿因葉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

        我這里之所以要將這道圣旨不厭其煩的照抄,就是要讓讀者細細地看一看,這樣的一道圣旨,即使今天讀來是怎樣的讓人心寒!因為害怕敵人以葉名琛作人質(zhì)要挾清朝政府,清政府不但搶先罷免了他的一切職務(wù),而且還給他安上了一系列的罪名,并與此同時要兩江總督府通知英方說,葉名琛現(xiàn)在已成為一介草民和罪人了,其生死皆與清政府無任何關(guān)系了。此目的明眼人一看便知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對方覺得留著沒什么用了。這不能不讓人們想到楚漢相爭時的一個小故事:項羽將劉邦的父親捉來要挾劉邦時,劉邦說過的一段盡顯其流氓無懶嘴臉的話:“吾翁即若翁,若必烹爾翁,轍幸分我一杯羹?!辈粌H如此,圣詣上還明明白白地寫著,要清軍與團勇在與英軍作戰(zhàn)時,不要因顧及葉名琛,不要因為葉名琛在他們手上而有投鼠忌器之憂,因為他已變成了一堆垃圾了,盡可“無足顧惜”。這一切,讓我們將清廷比之當年的劉邦,其流氓無賴之程度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葉名琛從大清國的一員干臣,一下子成了一堆垃圾、一堆為人所不齒的臭狗屎,這也正中侵略者的下懷,因為他們也正巴不得搞臭葉名琛,以斷了廣州人期待和擁戴他的念頭,從而好建立和鞏固他們的殖民統(tǒng)治。因此,可以說,葉名琛的被扭曲,被矮化,被丑化,被妖魔化,實在是中方統(tǒng)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一次不約而同的聯(lián)手的結(jié)果。只是可憐了葉名琛,他對此并不知道,還要為他的主子心甘情愿地殉葬。

        葉名琛走上了開往加爾各答的英國軍艦,上船前命仆人從家中自帶干糧。途中他雖因海暈而嘔吐不止,但仍然正襟危坐,不哼一聲,為的是不失大清官員的架子。在被擄海外被迫輾轉(zhuǎn)的一年多時間里,葉名琛一直自命為“海上蘇武”,以自明不忘祖國之志;偶爾通過翻譯從印度報紙中獲得有關(guān)中英戰(zhàn)爭的信息,總十分關(guān)注,每得到不利于清朝的戰(zhàn)況消息,常擊節(jié)嘆息;若中國獲得小勝,則喜形于色。在吃完了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后,便決定效法古之伯夷與叔齊,不吃異鄉(xiāng)粟米,最終于1859年絕食而亡。英方在葉名琛的棺木外裹以鐵皮之后,將之運回廣東。對于這一切,在一些不明真相的(甚至包括明真相的)看客與幫閑的眼中實在可笑,于是他們看笑話的看笑話,說怪話的說怪話,如此一來,也自然而然地為這場矮化和丑化葉名琛的運動推波而助瀾,以至最終形成合力,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葉名琛徹底地漫畫化了。

        1859年春天,廣州的天氣有點異常,三月天里,太陽似乎就與盛夏無異了,整個城市被烤得仿佛成了一座燒透了的磚窯,讓人感到熱而憋悶。戰(zhàn)事雖已過去一年了,但當初那些死于戰(zhàn)爭中的人,尸首沒能及時找到并掩埋的,一年后它們還在那些看不見的陰溝暗道里不時散發(fā)出惡息。因此,如果用一個字形容當時的廣州城,那就是“臭”。城外的黃埔港也可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亂”。各種大小不同的船只,橫七豎八地擠在一起,擠得碼頭下面連水也看不見;碼頭上的各種貨箱,東一堆西一堆,毫無章法地堆放著;那些搬運貨物的人們與那些貨物堆相比,就像一只只小小的螞蟻,這些螞蟻又互相擁擠著,推搡著,吆喝著……

        一條掛著“米”字旗的軍艦悄悄地駛進了港口,隨著它汽笛的一聲鳴叫,所有的螞蟻一陣騷動,隨即碼頭下的船們很快就讓出了一條水道,沿著這條窄窄的水道,軍艦慢慢靠向了碼頭,碼頭上的人們也讓出了一處空地兒。

        一隊英軍從軍艦上下到了碼頭上的這塊空處,與早已等待在那兒的幾個身穿著與氣溫極不協(xié)調(diào)的長袍馬褂的人交涉一番后,向軍艦上揮了揮手,幾個被廣州人稱為“紅頭阿四”的印度軍警從艦上抬下了一口棺材。

        說是棺材,與中國常見的棺材卻大不相同,說它是一個盒子——一個裝人的盒子倒更確切些,因為一看它的外形,竟然與洋人放置提琴的盒子無異,只是大了一些,且外面包了一層鐵皮,總之它絕沒有棺材應(yīng)有的莊重與大氣。那些立在碼頭上的長袍馬褂,一見此物不禁大吃一驚,他們似乎看到的是一個怪物一般。

        還沒等長袍馬褂們清醒過來,紅頭阿四已將棺材放在碼頭的地上了,英軍更是早登上了他們的軍艦……

        棺中之人是誰?

        不是別人,一年多前他正是廣州這座城市的最高軍政長官——大清朝的兩廣總督、通商大臣、體仁閣大學(xué)士,他的名字叫葉名琛。

        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因廣州的失陷,葉名琛不幸被英軍所俘,先擄至香港,再轉(zhuǎn)到孟加拉,最后又轉(zhuǎn)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就在那里,他絕食而亡,英方只得將他的尸首交還中方。對此,正史中是這樣記載的:

        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zhèn)海樓上。猶時作書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jīng)不輟。九年,卒,乃歸其尸。

        ——《清史稿·卷三百九十四》

        現(xiàn)在,葉名琛終于回到了祖國,但是卻躺在這樣一具奇怪的棺木中,并且是以這樣的方式——或許正是因此,注定了他身后必然會有太多的議論和紛爭。

        果然,不久后,近代著名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在一篇題為《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文章中這樣評價他:

        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從此以后,葉名琛在歷史上獲得了一個“六不總督”的“美名”,不斷遭人垢病。連《清史稿》這樣的所謂的“正史”,雖然多用“春秋筆法”,但也寫下了貶意明顯的話:

        名琛性木,勤吏事,屬僚憚其威重……頗自負,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shù)字答之,或竟不答。

        但畢竟也有明眼人和執(zhí)言者,可他們出于對中國社會歷來就是積毀銷骨,眾口鑠金的社會現(xiàn)實的懼怕,其執(zhí)言的聲音多采用“曲筆”和“隱語”,所以這樣的聲音顯得太弱太小。如其舊部華廷杰和陳蘭甫,就曾為葉名琛寫過這樣的挽聯(lián):

        身依十載春風,不堪回首;

        目斷萬重滄海,何處招魂。

        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

        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有人對他作出了與其完全相反的評價:

        葉名琛不僅是一位兼資文武的封疆大吏,更是一位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愛國主義者,在歷史評估中應(yīng)獲得與林則徐相等的地位。

        ——黃宇和《黃廣總督葉名琛》

        這樣的聲音雖然很弱小,但畢竟也是一種聲音,且它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有顯得越來越大的趨勢。就這樣,葉名琛作為一個生命已死去,但誰也沒想到,一個多義的歷史人物即就此誕生了。

        十多年前,我在故鄉(xiāng)參加編修地方志時,為了盡量多搜集一些葉名琛的資料,曾設(shè)法聯(lián)系了一批葉氏后人,我從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一是他們今天多散落在海外,二是多數(shù)在經(jīng)商為生為業(yè),也有為學(xué)的,當然也有為政為官的,但不再有原來那么熱心了,似乎他們做官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給自家的生意保駕護航。這一現(xiàn)象也許只是偶然,但我還是忍不住想,葉氏后人們是不是曾從自己這位官至兩廣總督的先輩身上看出了為政為官的太多風險和太多無奈,也不再對他曾供職和效忠的這個朝廷有應(yīng)有的信心,便不愿再為它賣命了?

        有時候,我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葉名琛也算是自己的老鄉(xiāng)而拔高了他,甚至虛構(gòu)出了另一個葉名琛。為此,我一直在這一歷史的角落尋尋覓覓。但隨著我的尋覓,我又越來越相信自己已走近了真實的葉名琛,發(fā)現(xiàn)他人生的多義實際上是并不需要我“發(fā)現(xiàn)”和“論證”的,而是早就注定了的。

        晚清的兩廣總督,常兼通商大臣,實際上相當于兼了今天的外交部部長和外經(jīng)貿(mào)部部長,就這一點來說葉名琛等實際上有點相當于今天有的國家所設(shè)的外相,即葉名琛也可算是中國最早的一代外交官。

        然而閉關(guān)了幾千年的中國,實際上是并沒有真正的外交的,它一直以“老大帝國”自居,從來就沒有用平等的眼光和心態(tài)看待過和對待過任何別的國家,即使到了鴉片戰(zhàn)爭后,大門已被人家用大炮轟開了,但是制定的外交政策還是不乏居高臨下意味的“俯順夷情,以示限制”,并將它始終作為外交總方針。

        這一方針看起來是兩全其美——一方面“俯順夷情”可以保證穩(wěn)定“中西相安”的局面,另一方面“以示限制”也可維持國體,使大清封建體制免受西方“蠻族”的破壞。但是實際上,這只是一種一廂情愿,其無疑于“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悖論——如果執(zhí)行“俯順夷情”這一目標,必然意味著清政府要對西方國家作讓步和妥協(xié),而這又必然導(dǎo)致清政府對固有的外交傳統(tǒng)有所改變,從而難以做到“維持國體”;但如果要“維持國體”,又必然意味著清政府將實行與西方對抗和不妥協(xié)的政策,這又難免導(dǎo)致中西沖突,從而又與“俯順夷情”相矛盾,并打破“中外相安”的局面。正是因為清政府外交政策中的這一難以克服的悖論,使得這個“兩廣總督”幾乎是一個“死官”,那兩廣部督府也似乎成了一座政治墳場。

        林則徐無疑是以“以示限制”為優(yōu)先的,但事實證明行不通,因為你根本就限制不了人家的堅船利炮。琦善、耆英等無疑是以“俯順夷情”為優(yōu)先的,但事實證明也行不通,因為人家的胃口永無滿足。而葉名琛想走第三條道路,即在二者之間保持一種平衡,但事實證明也是行不通的。

        我這里這樣說,似乎將林則徐放在了與琦善、耆英、葉名琛們相提并論的地位,這可能會讓許多人不舒服和不能接受,因為林則徐在當世和后世的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位空懷愛國抱負和擁有制敵良策但無施展機會的跨越時空的民族英雄,以致于許多人認為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敗,僅僅就是因為沒有大力任用林則徐們。其實這種認識只是基于林則徐的個人道德的層面來看的。林則徐從個人道德層面上來看,他公正、無私、嚴明,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僅有這些就可以退敵了嗎?除了那些迂腐的儒生,恐怕誰都會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正是基于這一點,著名歷史學(xué)家蔣廷黼分析說:“林不去,則必戰(zhàn),戰(zhàn)則必敗。敗則他的聲名或?qū)⑴c葉名琛相等”。因此,林則徐也好,琦善、耆英也好,葉名琛也好,他們的失敗是注定了的。

        但是林則徐由于過早地被罷免了職務(wù)退出了歷史舞臺,按他想法走下去究竟會怎樣,似乎還沒完全見底,還留有一定的懸念,這讓人們在他身上不由得寄托了無盡的遐想,盡管蔣廷黼們作出了那樣的推測,甚至有人更明確說:“如果被重新啟用的林則徐能繼續(xù)得到道光信任,不被‘革去四品銜,(與鄧廷楨)均從重發(fā)往伊犁效力贖罪’,他于1841年6月到達定海之后并由他來主持收復(fù)浙江失地的抗英軍事行動,奕經(jīng)失敗的命運會很快落到他的身上;如果林則徐在1850年10月被任命為鎮(zhèn)壓廣西農(nóng)民起義的欽差大臣后,不在赴任途中病逝于廣東潮州普寧,他很快便會蹈其后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的李星沅、賽尚阿的失敗覆轍?!钡@畢竟只是一種推斷,并不妨礙人們在他身上寄托無限美好的遐想,所以林則徐終究成了毫無異議的民族英雄。琦善們的夢想也很快被人家的大炮轟得粉碎,結(jié)果自然也見了底,所以他們在世時便幾乎已身敗名裂了,似乎成了民族罪人,他們的人生也就并不顯得復(fù)雜。復(fù)雜的只有這個葉名琛,且他的復(fù)雜性是注定了的,因為他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復(fù)雜的道路,且這條道路又是在清政府設(shè)定的這樣一個充滿了矛盾的外交政策的崇山峻嶺之中盤旋。

        因此,若以成敗論英雄,無論是林則徐,還是琦善、耆英,還是葉名琛,都不算英雄;若從個人道德的角度來考量,琦善、耆英們暫不值論,但是既然林則徐值得肯定,那么葉名琛也不能完全否定,至少他的餓死,也應(yīng)該算是民族氣節(jié)的一種顯現(xiàn),其精神和意義無論如何不可能不如一匹馬的餓死吧!

        我當然知道,葉名琛所有的是非、榮辱,絕不會因為我的這么一句輕輕的詰問而被厘清,也不會因為我這么一本利薄薄的小書而被厘清,或許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他的人生仍將成為一個多義的歷史命題而存在著,或許永遠也不能被厘清,但好在注定他人生多義的那個時代已經(jīng)過去。而我在今天要重提這個葉名琛,目的只有一個,這就是,讓我們將歷史的榮辱交給歷史,將生活的關(guān)注交給生活!

        責任編輯⊙青鳥

        91亚洲欧洲日产国码精品| 国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h|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涩涩|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啪啪啪|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十八禁在线观看视频播放免费 |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播放| 亚洲av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国产自拍av| 无码色av一二区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午夜理论av大片| 欧美丰满熟妇乱xxxxx图片| 亚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天堂网站|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免费看|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淫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内免费自拍9偷1拍|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第一牛牛| 国产精品第一区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毛片极品久久| 永久天堂网av手机版| a人片在线观看苍苍影院|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拍国语对白| 国产网友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性夜夜综合另类|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男女啪啪啪的高清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AⅤ精品性色|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 人人色在线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