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學習風格理論在課程論、教育心理學等各個學科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將在介紹學習風格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其對外語教學的影響,并且提出為了適應學生的各種各樣的學習風格并達到“更上一層樓”的教學效果,英語教師應該在課堂設計及教學對策方面采取積極對策,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 教學風格 個體差異 英語 教學
1 學習風格理論
學習風格這個概念首先是由美國學者Herbert Thelen在20世紀50年代最先提出,在接下來的60年里,學習風格理論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視角,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因而一直沒有能夠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界定。甚至有學者提出“有多少研究者,就在學習風格上有多少中界定”。在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此領域研究者有麗塔·鄧恩(Rita Dunn)和肯尼斯·鄧恩(Kenneth Dunn)夫婦,凱夫(Keefe)和喬伊·瑞德(Joy Reid)等人。麗塔·鄧恩(Rita Dunn)和肯尼斯·鄧恩(Kenneth Dunn)夫婦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生在注意力集中并且嘗試努力掌握和記住新的知識技能或困難的知識技能時所展現的一種方式”。瑞德(Reid)總結出學習風格是本質上為了促進學習建立在個人感知和處理信息的基礎之上的。而凱夫(Keefe)認為,學習風格是個人的吸收和保留的信息和/或技能的方式,不論怎樣描述這個過程,個人和個人之間都存在不同。而在我國,譚頂良先生的定義被更多的國內研究者所接受:“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xù)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此類定義還有很多,但是我們可以在這些學者的定義中可以總結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一貫的方式和傾向。學習風格有一定的獨特性,存在強烈的個體差異和可塑性。同時也會受到年齡、文化背景、性別等方面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學習風格都是每個人所特有的,并無好壞優(yōu)劣之分。
2 學習風格的分類
2.1 認知型學習風格
認知學習風格又分為:場獨立和場依存型,分析型、整體型以及沖動型和反思型。場獨立型的學習者比較具有獨立性,在自然學科方面比較突出,能夠進行獨立判斷并分析事物,并且更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而場依存型的學習者在人文和社會學科方面更有突出表現,學習中往往需要外部的參照,容易受到外部干擾和影響。另外,場依存的學習者更容易與人相處。分析型學習者喜歡設立自己的目標,進行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且偏好正規(guī)的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方式。而整體型的學習者認知復雜,偏好將事物看作一個整體,不喜歡正規(guī)的教學方式。沖動型的學習者能夠很快地形成自己的想法,并有些不假思索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反思型學習者正好相反,會在做出回答和反應之前思索再三,慎重地做出回答。沖動型學習者有較強的直覺,喜歡競爭。反思型學習者具有邏輯性偏好合作。
2.2 感知學習風格
感知學習風格是根據個體的官能劃分??梢赃M一步劃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和觸覺型。視覺性學習者偏好通過視覺途徑來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聽覺型學習者更喜歡通過聽的方式學習,觸覺型學習者擅長一邊學習一邊操作從而獲得最好的效果,而動手型則喜歡過參與以獲得經驗和知識。
3 學習風格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我國大學生的英語學習風格調查中,中國學生往往擁有視覺型、聽覺型、場依存和反思型的學習風格。針對這種情況,在授課的過程中,每個學習者,學生的學習風格都有各種各樣的差異,不同的學習風格往往就有不同的學習效果。當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學習風格相互匹配的時候,學生的成績就更好。反之, 則會造成在風格上的沖突。學生會產生抵觸心理,開始厭學,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就非常需要分析。但是往往受到班級人數,教學時長等方面的限制,對學生逐個地進行個性教學是不現實的。只能夠在整體上統(tǒng)籌考慮到學生的風格,并且根據影響學生學習風格的整體因素來進行反思,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或改變教學風格。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場依存型的學生,他們容易受到外部干擾和影響,英語教師就需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根據他們本身的特點劃分學習小組,組織豐富的學習活動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場獨立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可以通過獨立寫作,課堂提問等方式調動其積極性,因此,在集體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場獨立的學生加入相應的個別教學,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
對于擁有感知學習風格的學生,比如視覺性的學生,前面提到,通過視覺途徑來學習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英語教師在進行講解時更多地加入具有吸引力的圖式、幻燈片、視頻等,提供充足的書面材料更能夠提高并刺激視覺性學習者的積極性并提高學習效果。視覺型的學習者往往會認為口頭的指令讓他們覺得疑惑或不能夠充分消化,所以就更有必要加強板書和幻燈片的設計編排。對于聽覺型的學習者,教師可以增加相應的聽力訓練,通過口頭描述、歌唱、播放錄音、跟讀等刺激學生的聽覺官能,另外在課堂上增加角色扮演、模仿、游戲等對動覺型學生有很好的正面刺激作用。綜上,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各種功能,在進行圖片展示、視頻、音頻播放的情況下輔之游戲、角色扮演、段落或課文復述、朗讀等活動,可以將具有感知學習風格的學生的積極性全面調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4 總結
學習風格雖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具有一貫性、穩(wěn)定性和獨特性。并無好壞優(yōu)劣之分,教師應該除了要根據學生整體的學習風格傾向悉心教導授課外,讓學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從而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他們就能發(fā)揮更大的潛在能力。學習風格理論對英語教學很有指導意義。英語教師應進行比較靈活的課堂設計,以適應具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Dunn,R. Dunn,K.Price,G.E.1989.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LSI):An inventor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ow individuals in grades 3 through 12 Prefer to learn [J].Lawrence, KS: Prentice Systems,26:39-54.
[2] Joy M Reid.英語課堂上的學習風格[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 Rod Ellis.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 姜秀娟.我國英語學習者學習風格研究現狀之管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6):40-42.
[5] 李冬耘.學習風格與外語教學研究謅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0):22-25.
[6] 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 陸根書.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相關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40-48.
[8] 譚頂良.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J].教育研究,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