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今青少年惡性傷害事件頻現(xiàn),對社會、家人缺乏感恩心態(tài),這與缺乏“孝”的道德意識不無關系。所以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中,要提升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效就有必要復興傳統(tǒng)儒家孝道的合理價值內(nèi)核。
關鍵詞 儒家孝道 大學生 感恩教育
孝道,作為中國道德要求的基礎扎根在中國文化的骨髓中,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筆者認為必須分清孝道的政治價值和其本身所蘊含的倫理價值間的差異。在當今功利化思想泛濫、個性要求日益鮮明的社會轉型期,復興孝道的倫理價值對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且有重要意義。
1 儒家孝道思想的演變和遭受的沖擊
1.1 孝道思想的演變
儒家孝道的本質(zhì)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在春秋戰(zhàn)國已基本成型。周人將“孝”這一人倫道德的精神寄托在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動中。《國語·魯語上》云:“夫祀,昭孝也,各致齋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但當時“孝”的這種形式是專用于周天子、諸侯和宗子的,因為他們是有繼承君位資格和權力的宗法體系中的嫡長子。這樣,“‘孝’作為宗法道德規(guī)范獲得了強烈的政治色彩,成為維護奴隸主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雖然孝道的核心地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遭受到了沖擊,但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確立,家庭成為社會牢固的細胞,“孝”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秦漢時期出現(xiàn)的《孝經(jīng)》成為以后儒家孝道的經(jīng)典之作,影響著中國人以后數(shù)千年的道德生活?!缎⒔?jīng)》開卷就借孔子表明了孝的至德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漢代隨著儒家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孝道和忠君被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孝”亦由家庭倫理道德上升為社會公眾道德和國家政治道德,具備了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此后的千年時間里,儒家孝道思想越發(fā)走向了政治化和專制化。但是將原本用來規(guī)范家庭倫理的孝道思想異化為政治手段,“將非血緣的利益關系硬說成是父子兄弟的人倫關系,一方面會掩蓋階級國家的實質(zhì),另一方面也會扭曲孝道本身的意義”。
1.2 近代社會變革對儒家孝道思想的沖擊
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結束,封建社會下的家族結構遭到了重大打擊,以儒家孝道為核心的家庭倫理道德傳統(tǒng)也受到了激烈的沖擊。
(1)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宣揚了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思想本源于西方,對封建思想是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儒家孝道因而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2)“以個人為主體的自由意志的加強也是宗法孝道受到?jīng)_擊的主要原因?!敝腥A民國的建立對中國人民影響最大的是思想層面的,激起了普通大眾對個體的重視,對自由民主的追尋。儒家孝道作為存在幾千年的“老古董”被認為是反現(xiàn)代性的東西,應該掃入歷史的塵埃里去。
(3)“孝”的道德行為要求與封建等級制度緊密相連,父母子女的關系也嚴格受到“長幼尊卑有序”的限制。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束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徹底變革,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隨之改變,“長幼有序”讓位于“民主平等”。
(4)在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里,孔子成為徹底的“反動派”,儒家思想被批判到了極致,孝道也一并被徹底遺棄了?!按虻箍准业辍钡目谔?,讓沉淀了千年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倫理道德規(guī)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和摧殘。
孝道,在產(chǎn)生之初是一種對生命的畏懼和敬意,原本的含義是強調(diào)對長輩親人的愛和尊重。儒家孝道真正追求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和諧融洽的社會目標。只要家庭還是最基本的社會目標,孝道思想就不應該被遺忘。
2 大學生感恩教育低效的現(xiàn)象分析
(1)自殺率逐年攀升。近年關于大學生自殺的新聞屢見不鮮,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引發(fā)了社會高度的關注。自殺是導致15~34歲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自殺研究專家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自殺會給與自殺者有密切關系的五至七個人帶來無盡的愧疚自責和終身的生活陰影。自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也缺乏回報父母的感恩意識,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下轉第100頁)(上接第55頁)
(2)對父母親情態(tài)度冷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父母寵溺孩子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更有甚者做出殺害父母的大逆行為。2011年4月1日,上海浦東機場里一旅日留學生因學費問題在機場刀刺母親,致使母親當場昏迷。這名留學生在日5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元人民幣的收入支出。這樣極端地背德現(xiàn)象雖然是少數(shù),卻深深地責問著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3)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社會是家庭的延伸,一個對父母缺乏感恩意識的人,其也沒有社會責任感。一個面對他人的幫助都如此冷漠的人如何能成為家庭的支柱,如何能肩負起社會和國家建設的歷史重任。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很多,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學校教育的片面、家庭教育的缺失等。一味譴責85、90后大學生是“失落的一代”是無濟于事的,而要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正面的能量改變感恩教育低效的局面。
3 汲取儒家孝道思想精華,提高大學生感恩教育實效
(1)復興文化魅力,在傳承中實現(xiàn)自我教育。中國千年的文化積淀中雖有一部分封建專制的糟粕,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光芒和價值。例如《孝經(jīng)》,雖字數(shù)不足兩千,卻影響了幾千年來人們的家庭道德關系。當代社會一些道德問題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斬斷了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的文化連接而造成的。沒有歷史的厚重,就沒有對家人、對社會負責任的態(tài)度,大學生責任意識、感恩意識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傳統(tǒng)文化斷層的表現(xiàn)。在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中復興傳統(tǒng)道德力量,在文化的感召中增強大學生對傳統(tǒng)孝道思想的認同感,在潛移默化間實現(xiàn)自我教育。
(2)重視生命教育,豐富感恩教育內(nèi)容?!靶ⅰ辈粌H是家庭生活的行為指導,還是中國人珍視生命、保護生命的哲學意識的體現(xiàn),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在的、深層的元意識。祭祀祖先是對生命的追思,敬養(yǎng)父母是對生命的尊重,生育兒女是對生命的延續(xù)。古人有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能隨意傷害。只有重視了生命的可貴才會呵護他人生存的權利,才能懷著感恩和敬畏的心面對世界。因此感恩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和規(guī)勸,而要在教育中展現(xiàn)生命的靈動和美麗,在愉悅的情感中培養(yǎng)起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愛護。
(3)發(fā)揮家庭的身教示范作用。儒家傳統(tǒng)孝道思想始終是以家庭為主體的,所以感恩教育也要回歸家庭中去,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示范作為一種最具體、最形象、最有說服力的教育方式,對受教育者的影響是潛在而深遠的。有個公益廣告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媽媽為老人洗腳,兒子看到了之后也為媽媽端來了洗腳水,這就是母親身教的力量。大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只有父母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式的,才有可能收獲成效,此時的言傳遠沒有身教的意義大。因此,要想子女關愛父母、孝順父母,父母首先要做到關愛孝順自己的長輩,成為子女效仿、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