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當前,園林植物合理配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園林景觀設但是,目前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園林植物的配置仍舊存在諸多不足。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植物配置;原則;生態(tài)效益
0.前言
園林景觀工程中植物配置設計要求遵循一定原則和講究有關方式、技巧前提下,還應是諸如植物、生態(tài)、美學、氣象、地質、人體工程等各學科知識的綜合科學運用。如何通過運用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恰到好處地表達人們的思想、讓園林成為城市整體建設理念的載體,是廣大園林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
1.植物配置設計的概念
植物配置設計是指園林景觀工程建設過程中,為了實現預期的設計期待,設計師結合工程實際的地形、地貌、構筑物及實用功能等情況,在遵循工程當地的氣候、氣象條件的前提下,根據各植物枝、葉、花、果的形態(tài),充分考慮其陰陽性、病蟲害、花期、果期后,有目的、可實現地對即將種植的植物物種及數量進行科學合理安排,使植物朝著預定方向生長,豐富空間層次,最終實現預期效果。
2.園林景觀工程植物配置設計
植物是園林景觀得以實現的保證,是園林景觀藝術構成的主導因素,是園林地形接構筑物的輔助和補充。園林植物配置設計的合理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園林景觀設計的預期效果能否得以實現。因此,做好園林植物配置設計,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點。
2.1 園林植物配置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2.1.1 適地適樹原則
適地適樹,通俗地說,就是把樹木栽在適合的環(huán)境條件下,即是按因地制宜的原則選用樹種,從而使樹木生態(tài)習性和園林栽植地生境條件相適應,達到樹和地的統(tǒng)一,使其生長健壯,充分發(fā)揮園林景觀藝術功能。因此,適地適樹是園林植物配置設計的首要基本原則。在近幾年各大城市的園林建設工程中,進行植物配置時,其基調樹種均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例如南寧市以扁桃、芒果、盆架子等作為市政基礎行道樹種等等,這是在適地適樹原則下進行植物配置設計的經典例子。
2.1.2 遵循園林綠地的性質和功能要求原則
進行園林植物配置設計時,首先應充分研究該園林綠地的性質和主要功能要求,并圍繞這些性質和要求開展設計。如街道綠化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市容、蔽蔭、交通,在進行植物配置設計時,需要保證美化市容、解決蔽蔭的同時,考慮疏導交通的作用。城市綜合性公園,根據其多種功能的性質出發(fā),需要設置有供集體活動的大草坪,有供人們遮蔭休息的喬木,有供人們欣賞的艷麗成片的花灌木,有供人們安靜休息需要的密林、疏林等。
2.1.3 科學選擇植物物種原則
園林景觀工程中,進行植物配置時,應結合綠地的功能和藝術要求及實際情況,科學的選擇好物種。例如行道樹滿足的主要功能是蔽蔭,因此進行植物配置設計時,要求選擇樹干高,容易成活、生長快、適應城市環(huán)境、耐修剪、耐煙塵的樹種;綠籬的植物要求選擇上下枝葉茂密,耐修剪,能組成屏障的樹種;種在山上的植物,要求耐干旱,并要襯托山景,可選擇觀花、觀葉、觀果、觀形、耐旱的物種。
2.1.4 物種多樣性原則
植物大致可分為春花、春葉、夏花、夏果、秋葉、秋果、秋花、冬葉、冬果、冬枝干、三季彩葉、樹形奇特、等多種類別。園林景觀工程中,在進行植物配置設計時,應科學的進行選擇,分別從喬木層、灌木層、地被層綜合選擇,從平面構圖、立體層次等多角度、多方面豐富預期景觀效果。實踐證明,植物的物種豐富度越高,配置出來的效果越好,景致越富于變化,預期景觀效果的實現度也越大。
2.1.5美學原則
在園林植物配置中,植物材料在形體、體量、色彩、線條、質感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即為配置的統(tǒng)一性,但是過于統(tǒng)一也會產生呆板、單調的感覺,如果過于多樣而缺少統(tǒng)一,又會顯得雜亂無序。所以,在植物配置中必須遵循“統(tǒng)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tǒng)一”的準則。基調樹種,由于種類少,數量大,形成植物景觀的基調及特色,起到統(tǒng)一作用;而一般樹種,種類多,但數量少,起到變化作用。在園林景觀的平面和立面布局中,只有做到均衡和穩(wěn)定才能給游人以安定感,進而得到美感和藝術感受。在植物配置時也應考慮均衡與穩(wěn)定,均衡分規(guī)則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規(guī)則式均衡常用于規(guī)則式建筑、莊嚴的陵園以及雄偉的皇家園林中,給人莊重嚴整的感覺。自然式均衡常用于公園、風景區(qū)等一些較為自然的環(huán)境中。
2.2 園林景觀工程中植物配置設計的藝術手法
2.2.1 加強對比和襯托藝術手法的應用,形成整體的均衡協(xié)調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根據植物的特征與形態(tài),形成花形花色對比、姿態(tài)高低對比、葉形葉色對比,完美體現藝術構思、有效襯托植物景觀。對于樹從的配置與組合,尤其要注意其相互間的協(xié)調性,最適宜地辦法就是將姿色形態(tài)差異不大的樹種進行組合,另外,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比較合適的是體型大小的對比、水平面與垂直對比、色彩明暗對比。對于不同的植物,其形態(tài)姿勢各個相同,比如:松樹,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動態(tài)美,又如杜英,其形態(tài)規(guī)整,體現出一種靜態(tài)美。因此,配置植物時,追求的是植物與植物以及景觀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與和諧,與此同時,還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特性以及季節(jié)變化,形成相互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
2.2.2運用植物背景的協(xié)調性,形成一種調和韻律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避免景觀的單調性,注意調和景觀背景,一般而言,比較適合作為背景的植物多為喬木類,根據這一點,要對植物進行分層配置,其順序一般為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另外,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植物花色花期的配置,構成更加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通常情況下,前景樹要低于背景樹,植物密度要適宜,最佳的配置就是構成綠色屏障,加強襯托作用。所謂韻律的協(xié)調,就是要做到高低搭配,此起彼伏,空間變換,避免布局呆板,形成節(jié)奏韻律感。其中,最容易體現植物韻律感的地帶就是狹長形地帶以及道路的兩旁。
3.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產生的效益
3.1生態(tài)效益
城市園林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huán)以及能量流動來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產生生態(tài)效益。從某種角度講,園林植物總面積的大小決定了城市的綠地量,而城市的綠地量決定生態(tài)效益的大小。因此,園林植物的配置形成的植物群落,有效地增加了植物的數量與層次,增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了城市環(huán)境,從而達到很好的生態(tài)效益。
3.2社會效益
所謂社會效益,一方面包涵了通過各項社會文體活動的開展,吸引各地游客,另一方面還包涵了符合了生態(tài)園林的特點,使得城市建設回歸自然,也是人們走入自然的第一課堂。從某種角度講,這是一種別具特色的教育方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引導人們探索自然的興趣,強化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意識,同時,也啟迪了人們的智慧,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和諧的社會文化。
3.3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的園林植物的養(yǎng)護,浪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與物力。而合理配置園林植物,強化城市園林的穩(wěn)定性,提高園林植物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與自我恢復能力。同時,合理配置園林植物,一方面可以將減少資金浪費,另一方面,還柯以將樹葉轉化為植物原料,進而減少了養(yǎng)護工作,促進了物質與能源的循環(huán)利用,達到很好的經濟效益。
3.4觀賞效益
豐富多樣的植物,構成了植物群落的層次性,提高了植物的透視率,創(chuàng)造了更加優(yōu)美的觀賞效果,可以說,植物群落比植物個體更具有觀賞價值。處于不同環(huán)境下的植物,其多樣的姿態(tài),構成了多彩的群落,營造了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的渴求,人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身心都得到舒展,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結語
總之,我們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的配置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所以,在今后的植物配置中,要遵循植物配置原則,結合園林植物配置藝術手法,使園林景觀產生更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