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修崆峒山大什方問道宮碑是一個保存較為完整且具有極高考古研究價值的碑刻,碑文從多種角度對古代養(yǎng)生術作了較為精辟的闡述,堪稱古代養(yǎng)生理念之精華。本文就崆峒山問道宮碑文的養(yǎng)生理念以及養(yǎng)生術作一些簡單分析。
[關鍵詞]平涼崆峒山;問道宮碑;養(yǎng)生術
[中圖分類號]B95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6—0088—02
崆峒山前峽問道宮院內有一通重修崆峒山大什方問道宮碑,是大元十七年(1357)所刻。碑為褐砂巖質,分碑、額、碑身(赑屃)三部分。碑高2.74米、寬1.42米、厚0.31米,額高1.51米、寬1.5米、厚0.37米。體長2.8米、寬2.1米、高0.87米。額陰刻“二龍戲珠”,平涼府四官職姓氏,碑身刻有碑文,碑中間斷裂,個別字跡模糊,保存尚算完整。這是崆峒山景區(qū)一通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和觀賞價值的碑刻。下文就崆峒山問道宮碑記載的養(yǎng)生理念作具體分析。
一、少思少念,身外隔絕
重修崆峒山大什方問道宮碑碑銘及序共 1200字,43行,字體為楷書。碑文記載,黃帝曾經前往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如何修身與長生的妙道。碑文的第12~14行記載 :“窈冥昏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搖汝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焉?!?黃帝問道, 廣成子回答,“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說它是“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但是,必須把握住處于窈冥狀態(tài)的這種客觀規(guī)律,才能健康長壽。因為客觀規(guī)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要“無視無聽”。“無視無聽”,不是真的讓你閉目塞聽,而是說不要妄視、妄聽。對外界瞬息萬變、五光十色、影響身心健康的事物,千萬不能執(zhí)著,看就像沒有看見,聽就像沒有聽到,一切按“道”即客觀規(guī)律而行,才能“抱神以靜”。精神能夠靜下來,“形將自正”,形體自然就會健康。這是因為,一切順其自然,沒有私欲,沒有妄念,內心達到“必清必靜”的程度,才不會無謂勞損形體,也不會無端搖動精神,更不會因患得患失而“思慮營營”。做到這些,自然就可以健康長壽。要慎重清理內心的東西,關閉外面的誘惑,知道越多失敗越多,人的欲望越少,生命力反而越旺盛?!娥B(yǎng)性延命錄》引《小有經》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yǎng)生之都契也。” 所謂“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志,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惛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憔煎無歡”。意即減少自己一切勞神費心的思考和欲望,隔絕外界的誘惑紛擾,用這種外在隔絕紛擾和內在少思的方式來得到身心的安歇,從而實現養(yǎng)生的目的。
二、寵辱不驚,內在充盈
碑文中廣成子告訴黃帝至道的目的是要長生,而要達到長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抱神以靜”,也就是要讓精神歸于清靜。怎樣做才能歸于清靜呢?就是要做到“目無所見,耳無所聽,心無所知”。清靜是悟道的高尚境界,清靜有益身心健康。生命的健康,首先取決于個人的心態(tài)情緒,一個人若能做到清靜,在道德水準上就達到了一種高度,自然能夠淡泊名利。“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際云卷云舒?!泵鞔惱^儒《幽窗小記》中的這兩句話則闡述了一種很好的生活態(tài)度。當我們不可避免地處在紛擾功利的環(huán)境中,我們用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來應對,為人處事視榮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暗弥幌?,失之不憂”,唯有保持這種萬事不縈于懷的平和心境,淡泊自然,方能于這種紛擾環(huán)境中保持身心的健康,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寵辱不驚,無論生活環(huán)境優(yōu)劣,都會生活得很安寧,不會產生憂思困苦。因此,要想生活得自然平和,首先要有一顆清靜的心;要想保持心靈從容淡定,首先要有一種從容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即使處于一個功利的環(huán)境,不得不為生存逐利,也不能為了名韁利索,拋棄自身的品德。作家鳳歌曾經在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經商之道,唯有手中有錢,心中無錢。心中有錢,易為金錢所駕馭,淪為錢奴;心中無錢,則可以以錢為奴,奴天下之錢?!逼鋵嵣钪酪餐瑯尤绱?,現實生活中往往充滿著各種誘惑,而經受不住誘惑的人則成為了種種“奴”,為金錢所奴隸,為權力所奴隸等,就在這樣的金錢或名利的追逐中失卻了平和心態(tài),急功近利,內在心靈也不再平和。這樣自然也就有背于養(yǎng)生之道,是極為不智的做法。
三、豁達處世,少于計較
當今,我們處于一個特殊時期,內心有很多矛盾無法得到解答,只能在生活中苦苦尋找自己的答案,多聽、多看、多思考,定能達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境界。黃帝問道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問道,二是悟道,三是授道,四是得道。實際上黃帝從中 “悟”出了治國之道。人的身體要健康就得各個器官和諧,現代社會與人一樣需要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黃帝問道的故事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這就是“修身體道”的奧妙。給予人們的積極啟示在于,不要斤斤計較名利得失,要心胸豁達、寬容大度,善于忘卻煩惱,保持身心的虛靜愉快。黃帝因聞至道于崆峒,長壽而善終,為后人所敬仰,奉為偶像。因而問道宮自古至今香火不斷。在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中,人們喪失了過去的平靜,人心變得煩亂,嚴重影響著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我們不妨多倡導這種心神清靜的意境,只有守住心靈的清靜,才能保持內心的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獲得健康的身心,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那么,現今社會中我們如何做到這種心靈的清凈呢?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兩方面:
其一,淡得失之心。筆者認為,養(yǎng)生首先要順應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根據四時的寒暑變化而加減衣服,對自然界的氣候變化要敏感。其次,要把調攝精神情志作為養(yǎng)生的重要措施,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老子在其著作中強調,要養(yǎng)生長壽,就要習靜。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歷代養(yǎng)生家甚至道家、儒家繼承下來?,F代社會中,痛苦的主要來源是心理的失衡,在面對得失的時候斤斤計較,浮躁的心境使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不僅會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長遠的利益,失衡與浮躁更使我們的健康堪憂。
其二,淡榮辱之心。韓信有胯下之辱,文王有牢獄之災,不韋有遷蜀之禍,孫子有臏腳之痛,然而在這樣的恥辱當中,他們卻是淡然一笑,終至各有大成就而聞名千古,韓信有助劉邦得天下之功,文王有演《周易》之妙,不韋有《呂覽》之傳,孫子有《兵法》修列。古時凡有大成就者,莫不是不計榮辱,付諸一笑。誠然,我們無須一定要有大成就、大功績,然而這樣的心態(tài)卻是現世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我們需要明悟的,也是養(yǎng)生之道的關鍵所在。有一位著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段類似的話:“當你今天在為這件事情苦惱和害羞,在為這個失敗和恥辱懊悔的時候,請你想一想十年之后的你,還會為此苦惱嗎?”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十年之后,可能換來的不過是淡然一笑。那么今日的我們又何必浪費時間苦惱呢?所造成的,唯有是心靈的負擔,讓心不再平靜,這也就與養(yǎng)生之道背道而馳了?!跋嘤尚纳畴S心轉,紛擾皆由心造”。在這變幻萬千的現代社會當中,各種紛擾是難以避免的,然而唯有做到心靈由內而發(fā)的寧靜,做到不為外物所干擾而直視本質,方能真正的做到修心養(yǎng)生的目的。
四、結語
云消霧散后才能顯露風景之秀美,平心靜氣時方可溝通真實的心靈,清靜的境界才是我們自然的歸宿,恬淡與靜心才能使我們的健康得到基本保護。我們內在心靈也是如此,唯其擁有一顆沒有動亂、沒有爭執(zhí)、寧靜安詳的清靜心,才能得到空明的智慧,洞悉世事的本來面目,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種矛盾,贏得人生的平衡與和諧。歸根結底,人生的幸福與快樂、內心的自由與安寧,來自這種清靜的心境,這是身心健康的源頭活水,也是道教智慧的不竭靈源。誠然,養(yǎng)生之道,必然也關乎身體上的調養(yǎng),然而心境上的修養(yǎng)卻尤為重要。古往今來,談到養(yǎng)生術,則往往首先是提及如何“修心”,養(yǎng)生應當追求的是一種身心上的平衡,也由此可見心境對身體素質的影響之巨。重修崆峒山大什方問道宮碑碑文有關養(yǎng)生的記載,濃縮了古代養(yǎng)生理論的精華,堪稱中華古老養(yǎng)生文化的“活化石”,被道家視為內丹修煉的理論依據。這種對道的精辟論述以及對養(yǎng)生理論的重大貢獻,至今在道教史上閃爍著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