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程朱理學中,“理”是一個具有根源性、總體性、形上性的本體概念。戴震的哲學是在對理學的批判中建立起來的,而他用以刺入理學內核的武器就是全新形態(tài)的“理”概念。戴震在概念分析上把“理”規(guī)定為分理、條理、情理。在將這些內涵運用于社會生活時,它們被解釋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特殊性、秩序性以及適度性。此外,還包括人對這些內容的正確認識,即道德真理。據此,戴震對宋明理學家以“意見”為理,造成“以理殺人”的后果展開了嚴厲批判。
[關鍵詞]戴震;理欲關系;理;情理;宋明理學
[中圖分類號]B24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6—0082—03
“理”在漢文化中本義指治理玉石,治玉必循玉之條理而治之,所以“理”引申為肌理、文理和條理等,后來在哲學中引申為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和做事的當然之則。如《周易·系辭上傳》:“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于其中矣?!薄盾髯印と逍А罚骸熬馄溆欣硪病!睏顐娮⒃唬骸袄恚袟l理也。”“理”也引申為“性理”之義,如《孟子·告子上》:“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薄抖Y記·樂記》提出的“天理”范疇,指一種與人性相連的、超越性的、普遍的道德原則。但此義直到北宋二程“體貼出”、“天理”,才得到突出強調。在程朱理學中,“理”從物的屬性轉而為對物的主宰,成為一個具有根源性、總體性、形上性的本體概念。由于“理”的實質內涵是倫理綱常,所以其本體地位的確立就使得道德原則成為超越于現(xiàn)實世界之外的實體?!袄怼迸c現(xiàn)實的對立落實在人身上就表現(xiàn)為“理”“欲”的分立。
戴震(1723~1777)的哲學是在對理學的批判中建立起來的,而他用以刺入理學內核的武器就是全新形態(tài)的“理”之概念。戴震在概念分析上把“理”規(guī)定為分理、條理、情理。在將這些內涵運用于社會生活時,它們被解釋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特殊性、秩序性以及適度性。此外,還包括人對這些內容的正確認識,即道德真理。胡適對戴震的“理”概念評價甚高,他指出,戴震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他的“理”論,理字到了戴震的手里,方才一面成為破壞理學的武器,一面又成為一種新哲學系統(tǒng)的基礎。要想對戴震的道德哲學有一個切實的理解和評價,深入探討他的“理”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一、“理”是分理
戴震最重要的義理學著作《孟子字義疏證》開篇即言“理”:“理者,察之幾微必區(qū)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贝髡饹]有直接對“理”進行定義,而是從“理”運用于不同對象物而具的意義上來說明其涵義。從物與物相互區(qū)別的特征而言稱為“分理”,即把事物相互區(qū)別開來的事物的特殊規(guī)定;從物在具體構成上的規(guī)則性特征而言稱為“肌理”、“腠理”、“文理”;從物與物、事與事之有規(guī)則或按一定規(guī)則排列以相區(qū)分而言稱為“條理”,即事物運動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則、秩序。而其最為基本的意義,則是“條分縷析”的“分理”。
戴震認為,“理”首先是事物自身特殊的規(guī)定性,是一物區(qū)別于它物的內在本質,即“分理”。戴震把事物這種獨特的內在規(guī)定叫作“理”,認為它是事物自身的確定性,是一物獨特的內在規(guī)定,是區(qū)分事物之間差別的根據。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規(guī)定?!霸谖镏|,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奔±?、腠理、文理皆是事物內在的本質規(guī)定,是事物“委曲條分”的依據?!袄怼钡牟煌@示了事物間質的區(qū)別,“循而分之,端緒不亂”,故統(tǒng)稱為“分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只有認識了它們各自的理,才能正確地把它們區(qū)分開來。
二、“理”是條理
綜觀戴震的道德哲學,他更重視從條理的角度談“理”。戴震所真正關注的是“理”對人以及人的行為所具有的意義,條理正承擔了這一功能。戴震講“理”,以分理始,以條理終。段玉裁在戴震《年譜》中引他的話說:“總須體會《孟子》‘條理’二字,務要得其條理,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則無不可為?!?/p>
戴震對條理有很多論述,總起來看,他所說的條理有兩層涵義:其一,它是事物(包括人類社會)得其分理而呈現(xiàn)的一種蘊涵著生生的秩序;其二,它是人對于事物條理的認識以及這種認識的內化,是人的一種心理結構和行為能力,可以稱為“心之條理”或“智”。他說:“若夫條理得于心,其心淵然而條理,是為智。”
“理”所具有的條理之義是如何具有道德意蘊,即具有善的內涵的呢?“條理”意涵的“理”在戴震的哲學中,是如何作為一個價值概念,對人的言行施行評價功能的呢?蓋因為,“理”在戴震的哲學中是“生生之仁”的體現(xiàn)。戴震繼承了《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思想,將陰陽氣化的生生現(xiàn)象視為善,而生生又表現(xiàn)為秩序或條理,故條理本身也具有了善的品格。他在《原善》中說:“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條理者也,理與義乎!何謂禮?條理之秩然有序,其著也;何謂義?條理之截然不可亂,其著也;……是故生生者仁,條理者禮,斷決者義……”“條理之秩然,禮之著也,條理之截然,義至著也;以是見天地之常?!薄坝^于生生,可以知仁;觀于其條理,可以知禮;失條理而能生生者,未之有也,是故可以知義。”
戴震通過自然的生生現(xiàn)象與人的行為具有某種內在聯(lián)系說明,人的行為若能有助于生生和條理,就是真正的禮或義。此處將生生、條理與禮、義聯(lián)系起來同他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將理義與遂欲達情相提并論的思維方式是一脈相承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戴震雖然激烈地反對理學的天理觀,但他以天道推演人道的儒學立場與理學家是一致的。
三、“理”是情理
戴震說:“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平是也?!崩泶嬖谟谌藗兊母星樯詈臀镔|生活中,體現(xiàn)為人類共同的情感和欲望。從情感的角度說,人類分于氣化之道的特殊性(即分理),便是以己之情揣度他人之情發(fā)現(xiàn)的人類共同情感。換言之,理便是“人之常情,不言情而理盡于此”。從欲望的角度說,“天下人之同欲”,亦即“人之常情”,亦即“天理”。所以,談理“不出乎日用飲食”才對,不可“舍是而言理”。由于理存在于人之常情、人之同欲之中,故而“圣賢之道”便是通過人倫日用物質生活,去“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他說:“圣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備。”
在戴震看來,“理”作為道德原則,存在于人們的情感、欲望之中,然而又不等同于情感、欲望,而是指人們感情、欲望等活動的秩序性和適度性。情感、欲望只有在有條不紊的秩序中和“純粹中正”的限度內活動,才能算得上“理”。他說:“理者,盡夫情、欲之微而區(qū)以別焉,使順而達,各如其分寸毫厘之謂也?!薄疤炖碚?,節(jié)其欲而不窮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窮,非不可有;有而節(jié)之,使無過情,無不及情?!崩砭褪菂^(qū)分在各種事宜之中情、欲活動的尺度,使情、欲有條理地、恰如其分地進行。就欲而言,“欲不流于私則仁,不溺而為慝則義”,對欲望“節(jié)而不過,則為依乎天理”;就情而言,“無過情,無不及情之謂理”。感情活動無過無不及,便是《中庸》所說的“和”,因此也可以說“情發(fā)而中節(jié)則和,如是之謂天理”。所以,“理”或“天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精神本體,其基本社會功能就在于對人的情欲進行疏導和調整,使“欲不流于私”、“情發(fā)而中節(jié)”。這個意義上的“理”就是情理,即人們正當?shù)南才非楦泻秃侠淼挠非蟆?/p>
戴震始終以“情”言“理”,認為“理”或“天理”不能超越于人的情欲之外而獨立存在。他說:“在己與人皆謂之情,無過情無不及情之謂理?!薄袄硪舱?,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靜思之:‘人以此施于我,能受之乎?’凡有所責于人,反躬而靜思之:‘人以此責于我,能盡之乎?’以我絜之人,則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平是也……情得其平,是為好惡之節(jié),是為依乎天理?!薄扒橹劣诶w微無憾,是謂理……圣賢之理義,即事情之至是無憾?!?/p>
戴震認為,做到情感“無憾”或“平”的基本方法是“反躬法”,即凡是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別人時,反躬靜思這件事:如果他人這樣做,從而影響到我,我能接受得了嗎?凡是自己指責他人時,反躬靜思這件事:如果他人以此來指責我,我能否全部接受呢?這里表露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一個人如果要想保證自己的行為具有普遍的道德價值有效性,他在實施自己的行為時,就必須考慮到他用以實施其行為的原則應該具有普遍適應性。這種普遍適應性體現(xiàn)于行為者在道德活動中依據“將心比心”的推導方式判斷他人對同一行為的道德感受,從而自覺地約束自身的行為。戴震認為,通過“情”之平衡,人們可以找到“天理”,并自覺遵循它。
四、“理”是道德真理
戴震還認為,理指對道德原則的正確認識,即道德真理。他說:“理、義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薄笆隆痹诖髡饘W說中,主要指“人倫日用”、“飲食男女”等社會活動。道德真理就是指通過對這些“事”的接觸而形成的認識成果。他又進一步將道德真理具體化,認為道德真理就是諸多社會活動各自的條理和規(guī)則。他說:“理義在事情之條分縷析,接于我之心知,能辨而悅之。”“舉理,以見心能區(qū)分……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則,名曰理……明理者,明其區(qū)分也?!奔锤鞣N社會活動均有其特定的秩序和規(guī)則,社會活動遵循這些秩序和規(guī)則,才是合道德的,而人的心知具有辨別、區(qū)分這些秩序、規(guī)則的能力,因而人能夠把握道德真理。
戴震以“火光之照物”比喻人的意識獲得道德真理的活動。他認為,人能夠充分察知而全無謬誤時,便是“得理”,而未照到、未察知時便出現(xiàn)疑惑、謬誤,“疑謬之謂失理”?!袄砹x非他,所察所照之不謬也。何以不謬?心之神明也。”道德真理在于人對客觀社會活動的正確認識,而這種正確認識是通過人異于禽獸而獨具的認識能力——“神明”而實現(xiàn)的。戴震強調道德真理的客觀來源,認為“理義豈別為一物,求之所照所察之外”,即道德真理必須通過對客觀社會活動的“察”、“照”獲得。他反對道學家關于“理得于天而藏于心”的說法,體現(xiàn)出擺脫天賦道德論的傾向。
戴震認為,道德真理不但具有內容的客觀性,而且具有標準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是指人們的共同認可和社會的公約性。他說:“心之所同然,始謂之理,謂之義;則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見,非理也,非義也。凡一人以為然,天下萬世皆曰:‘是不可易也’,此之謂同然?!边@種“心之所同然”也就是“人之常情”、“情得其平”。
五、對意見之理的批判
戴震臨終前給弟子段玉裁的信中說道:“仆生平論述最大者為《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此正人心之要。今人無論正邪,盡以意見誤名之曰‘理’,而禍斯民,故《疏證》不得不作?!贝髡鸬哪康氖恰罢诵摹?,而“人心”中最大的毛病,是把意見當做“理”。
戴震所說的“意見”指個人的主觀看法,這些看法不是依據“理”而來的,而只是個人根據自己的立場、觀點所作出的關于對象的主觀判斷。在戴震看來,理學家們所謂“理”無非是他們的個人意見,這些人并不知天下萬物之“必然”,卻把“意見”與“理義”(即道德真理)相混同,把個人之意見當作人人必須遵守的當然之則,由此帶來一系列禍害。
“(程朱)以理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啟天下后世人人憑在己之意見而執(zhí)之曰理,以禍斯民;更淆以無欲之說,于得理益遠,于執(zhí)其意見益堅,而禍斯民益烈。豈理禍斯民哉?不自知為意見也。離人情而求諸心之所具,安得不以心之意見當之!則依然本心者之所為?!薄凹雌淙肆疂嵶猿郑臒o私慝,而至于處斷一事,責詰一人,憑在己之意見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方自信嚴氣正性,嫉惡如仇,而不知事情之難得,是非之易失于偏,往往人受其禍,已且終生不寤,或事后乃明,悔已無及。嗚呼,其孰謂以此制事,以此治人之非哉!”
理學家離開人情,空憑胸臆地確立所謂“理”,進而義正辭嚴地以“理”責人,殊不知道他們所謂的“理”往往只是幾千年因襲下來的成見與習慣?!昂笕濉卑岩患褐庖姰斪鳌袄怼?,把杜撰的、獨斷的教義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置民眾的饑寒愁怨于不顧,對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深惡痛絕,豈不就給天下人帶來了無窮的痛苦和災禍?戴震對宋儒“存理滅欲”觀點的危害性給予了發(fā)人深省的批判,斥之為“以理殺人”。
在戴震看來,宋儒在判斷事情的時候,認為只要自己在主觀上沒有邪念、私欲,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即所謂“不出于欲則出于理”。這種邏輯的最終結果就是導致理與欲、理與事、理與情分離,進而與意見和而為一,從而造成“以理殺人”的后果。
阻礙人們獲得理義和真理的原因不外乎兩個,即“私”和“蔽”。他說:“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與蔽二端而已?!蹦敲?,“私”與“蔽”又從何而來?他回答說:“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欲生于血氣,知生于心。”“私出于情欲,蔽出于心知?!?/p>
為了避免和克服“以己之意見”為理,達到“心之所同然”的理義,就必須“去私”、“解蔽”,而“去私莫如強恕,解蔽莫如學”。“去私”的關鍵是實行“忠恕”之道,即“以情絜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敖獗巍钡耐緩胶头椒▌t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因為“事物之理”散在事物,要在這眾多的事物中求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在對事物剖析過程中,堅持不斷地審問、慎思、明辨,不為一人之意見所惑,才能達到對理義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