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鎮(zhèn)墓獸的獬豸是上古瑞獸,具有明辨是非、區(qū)分正邪、無所畏懼、對抗邪惡的耿直本性,是墓主人死后安享西方極樂世界的靈魂守護神。本文對嘉峪關市文殊鎮(zhèn)團結(jié)村九組出土的銅獬豸做了介紹,并對新出土的銅獬豸和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展出新城魏晉墓中出土的銅獬豸進行對比,對獬豸外形的發(fā)展歷史和特色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嘉峪關魏晉墓;獬豸;獨角獸;鎮(zhèn)墓獸
[中圖分類號]K87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6—0043—02
2011年11月12日,嘉峪關市文物局文物科接到報告稱,位于市區(qū)東南10公里處的文殊鎮(zhèn)團結(jié)村九組一村民在秋收后平整自家農(nóng)田時,在地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葬。市文物局立即組織工作人員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經(jīng)斷定,這是一座坐西向東、未被盜掘的魏晉時期三室磚箍素墓,墓道、墓門、墓室結(jié)構(gòu)清晰,形制保存完好。
經(jīng)過四天的緊張清理,墓中共出土灰陶器皿8件、磚俑6尊、石硯1副、銅器14件。出土器物中,灰陶罐、磚俑、銅獬豸、銅鏡、銅倉、銅盆、銅盤、銅燈碗、銅帽釘、銅井、銅桶、銅錢保存較好,造型精美。其中最惹眼的要數(shù)總長37.3厘米、高18厘米的銅獬豸,其體型健碩、神態(tài)逼真、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充分顯示了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的青銅造像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新挖掘出土的銅獬豸,頭部和身體以及尾部為一次制范澆鑄成形,四條腿則為另行鑄造好了以后,再用銅鉚釘鉚接成形。雖然歷經(jīng)近2000年歲月的地下深埋,除去泥土時,在一身青綠色的銅銹外衣保護下,除了犄角處斷裂以外,銅獬豸的形態(tài)仍然完好如初,其向前怒目而視的眼神,俯首嘶吼露出嘴角的獠牙,身上風形飄逸的毛發(fā)紋飾,頭頂上分叉的劍形獨角,尖銳如槍向前向上豎起的鬃毛,隨風擺動、高高翹起的尾巴,整個身體造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四腳蹬地、弓首翹尾、銳角前突的造型,更加突出了獬豸無所畏懼、一往無前、辨別是非、維護正義、蔑視邪惡的本性。
據(jù)文獻《異物志》記載,獬豸的形象為獨角、龍首、獅尾、牛身、羊蹄。西漢東方朔所著《神異經(jīng)》中記載的獬豸外形為“東北荒中有獸,如牛而一角,毛青,四足,似熊”?!稘h書·司馬相如傳》有“弄解”的顏注,“解,似鹿而一角”。但將獬豸作羊來注解的文獻還是多數(shù),如南宋羅泌《路史·余論》中引用《墨子》原文“獬豸,蓋羊爾”;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是應》一文中也有“獬豸者,一角之羊也”的記載??傊初舻男蜗箅S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發(fā)生變化,從最早期的形似牛、羊、豬等家畜,發(fā)展到后來更趨向于形似虎、豹、獅等猛獸,但無論外形怎樣變化,其頭頂上那突出的用來抵觸邪惡的銳角,卻一直沒有變化。所以,獬豸又被稱為“獨角獸”。
嘉峪關市文殊鎮(zhèn)團結(jié)村九組魏晉墓中新出土的銅獬豸與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三展廳中展出的新城魏晉墓中出土的銅獬豸相比較,其頭部、身體和腿部修長,比例協(xié)調(diào),更為靈動,造型更接近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中的天馬形象。而長城博物館展出的新城魏晉墓中出土的銅獬豸,頭部比例更大,分叉的獨角更夸張,其鬃毛飛舞,脖子短粗,四腳直立地面,尾部寬大扁平,像旗幟一樣高高豎起,整體造型更接近猛獸雄獅。埋于陵墓中的獬豸能驅(qū)除邪異,保護墓主人死后的在天之靈不受妖魔鬼怪侵擾,這應該就是獬豸頻頻出現(xiàn)在古墓葬中,成為鎮(zhèn)墓獸的原因所在。
獬豸的獨角在先民的心目中被賦予了一種超越自然的神奇力量,這正是遠古人類對犀牛等雄性獨角猛獸的崇拜和敬畏所致,以至后來巨大的獸角甚至成為部落首領權(quán)力和威武的象征,例如古書中炎帝的形象。在西方國度,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美好的象征。人們認為其獨角的偉大力量象征著光明和正義,能夠抑制所有的邪惡和黑暗,是天堂使者的化身,同時也有貞潔完美的含義,是自由和騎士的代表。 我國古代的服裝帽飾在這方面同樣也有詳細記載,據(jù)《后漢書·輿服志》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文王曾獲得一只獬豸,便按照其獨角的外形制成冠帽戴于頭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形成一種潮流,成為一種風尚。到了秦代,執(zhí)法御史繼續(xù)戴著這種獬豸冠,漢代繼承了秦代形制,獬豸冠繼續(xù)為執(zhí)法人員佩戴。到了東漢時期,獬豸圖案已經(jīng)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的裝飾,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威名,辦案的法官也因此被尊稱為獬豸。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jiān)察司法官員都一律穿著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戴獬豸冠。
古人不僅戴獬豸冠,而且在官服上也繡有獬豸形象。這源自于神話傳說中的任法獸(獬豸的別名)?!胺ā弊值姆斌w是“灋”,這源自于金文?!胺ā弊肿筮叺摹八辈浚蜗蟮乇硎痉?、法度公平如水,而其右邊的“廌”,即解廌,表示公正、正直之意。作為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和追捧,現(xiàn)在很多法院的門口還立有獬豸的雕像。據(jù)文獻記載,獬豸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fā)現(xiàn)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當人們發(fā)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相傳,帝堯時期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是遇到難以決斷的案子,都要用它來幫助裁決,并且都能判斷得正確無誤。東漢王充《論衡·是應》中記載:“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圣獸,助獄為驗?!备尢帐且晃徽绷疂嵉姆ü?,是傳說中我國古代東夷族的部落首領,堯帝在位時期負責執(zhí)掌刑獄,由于皋陶公正廉潔,又有獬豸的幫助,斷案如神,后人把他尊為華夏歷史上最早的法官, 并推崇為中國古代的司法神。在文獻《淮南子·修務訓》中亦有“皋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于人情”的記載。皋陶還曾經(jīng)被大禹推薦為禪位繼承人,漢末揚雄所著的《法言義疏·問明卷第六》中記載:“禹即帝位,以皋陶最賢,薦之于天,將有禪之意。未及禪,會皋陶卒?!眰髡f皋陶審理案件時,常帶著神獸獬豸,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司法公正的化身。據(jù)《宋書·符瑞中》記載:“三角獸,先王法度修則至。一角獸,天下平則至。”也就是說,帝王司法公正,治理有方,天下就會出現(xiàn)三角神獸,而帝王要是能一統(tǒng)天下,并治理出太平盛世,獨角獸才會出現(xiàn)。這說明獬豸這樣的祥瑞之獸,只有在太平盛世時才出現(xiàn)。獬豸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古代勇猛、忠直的圖騰獸之一,是古人原始圖騰崇拜的力作。獬豸的形象是一種巨力獨角崇拜的表現(xiàn)。圖騰的目的就是要與現(xiàn)實生活有所不同,越是神秘夸張,越能產(chǎn)生出奇異而令人膜拜的強大效果。嘉峪關市文殊鎮(zhèn)團結(jié)村九組魏晉墓中出土的銅獬豸造型更接近《異物志》中描述的獨角、龍首、獅尾、牛身、羊蹄的形象。
獬豸判案最早在《墨子》中有記載。在《墨子·明鬼下》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昔者齊莊君之臣,有所謂王里國、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訟三年而獄不斷。齊君欲兼殺之,恐不辜;欲兼釋之,恐失有罪。乃使二人共一羊,盟齊之神社,二子許諾。于是洫, 羊而灑其血。讀王里國之辭既已終矣,讀中里徼之辭未半也,羊起而觸之,折其腳?!痹谶@里祭羊成了溝通人、鬼、神三界的靈物,從中可推斷古人每當在判斷是非上遇到困難時,總要借助于鬼神、巫術等超自然力量來給予正確決斷。以上文字中以羊為判官的傳說就是力證。在法學史上這種以祭牲“盟齊神社”以判案的行為是遠古時期神判形式的一種,而在眾多的神判類型中,借助動物來溝通鬼神是最常見的,這是史前居民圖騰崇拜的另一種表現(xiàn),以祭牲——羊等常見動物來作為神判的代言人,在當時應該是具有權(quán)威性的。這也說明獬豸的原型來自祭羊,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謂獬豸“助獄為驗”之說,不過是后人對先人這種決訟方式的神化傳奇罷了。
嘉峪關市文殊鎮(zhèn)團結(jié)村九組魏晉墓中出土的銅獬豸,現(xiàn)保存于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中,其生動有力、匠心獨具的外形設計,比例協(xié)調(diào)、古樸粗獷的造型,無不展示了獬豸無所畏懼、對抗邪惡的耿直本性。作為象征太平盛世的祥瑞之物出現(xiàn)在墓葬中,是墓主人死后在天之靈不受各種妖魔鬼怪侵擾、安享西方極樂世界的衛(wèi)道士和靈魂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