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命觀是中國古代原始初民因認識水平的局限性而產(chǎn)生的對上天的認識,韓非的天命觀,他吸取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念,對《老子》的“道”的范疇進行了改造,提出“理”的范疇,又繼承了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觀。
關(guān)鍵詞:天命觀;韓非;老子;荀子韓非的天命觀,他吸取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念,對《老子》“道”的范疇進行了改造,提出“理”的范疇,又繼承了荀子“天人相分”思想,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觀。
(一)韓非天命觀對老子“道”論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韓非是集先秦法家法勢術(shù)三派之大成的代表人物,而其思想多是汲取與發(fā)展老子智慧,其天命觀以《老子》“道”論為根據(j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天命論。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評價韓非的思想特征為“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1]257, 就是說明韓非思想的根源是來自《老子》,可以從“道”上見其淵源承繼關(guān)系。
老子學(xué)說的主要范疇是“道”,他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11,認為世間萬物的本原是“道”,而且“道”能夠使世間萬物各自成為其本身的樣子。老子的“道”論是側(cè)重于“本原性”的,“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內(nèi)”[2]41。韓非吸取老子的關(guān)于道是萬物本原的這種世界本體論概念,更加認同老子把“道”作為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的載體的思想,所以在《主道》篇中,“道者,萬物之始”[3]34,但他們兩者的“道論”思想也是有區(qū)別的。老子的關(guān)于“道”是萬事萬物本原,是其原始構(gòu)成材料的想法,是一種分不清楚的“混沌”的概念,因此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64,而且“道常無名……始制有名”[2]83,但韓非說“是非之紀也”[3]34。他更側(cè)重“道”的普遍性,是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他在《解老》篇中說:
夫理者,方圓、短長、粗靡、堅脆之分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3]211
韓非認為,理存在就有道的存在,而且因為理是有變化的,所以道也不是不變的。所以,韓非的道論比老子的就具有了更多的普遍性,因此韓非則說“時異則事異,世異則備變”[3]718,而老子卻只是認為“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2]41,從這一方面,則顯示了老子思想的局限性。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6,認為“有道”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恢復(fù)之前樸素、淳厚的天性,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只有掙脫仁、義、禮、智的枷鎖。韓非吸取老子的“道法自然”,贊成對現(xiàn)行的禮樂制度以及宗教道德倫理進行猛烈的攻擊,但不認同人們因抱有對現(xiàn)實的不滿而走上逃避之路。
在老子道論的基礎(chǔ)上,韓非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xué)范疇——“理”,闡述“理”這一范疇是他在“道”與“理”相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中進行的。在《韓非子·解老》中指出:
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3]208
韓非認為,“理”是一種事物成其為它自身的“文”。這個“文”,在韓非看來,也就是事物的“定理”?!暗馈笨偨Y(jié)了一切事物的具體規(guī)律,“理”體現(xiàn)著“道”,離不開“道”,“道”寓于“理”中。
(二)韓非對荀子天命觀的繼承
韓非是師承荀子的,其思想或多或少地會受到老師荀子的影響,但司馬遷卻認為他的思想以黃老為歸宗,“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本歸于黃老”[1]173。荀子生活的時代正是百家爭鳴時代,“荀子是先秦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師,他不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5]218。作為集大成的荀子的學(xué)生,再加上這種開放的環(huán)境,他思想的形成也是老師對他的教導(dǎo)和影響才使然的。
荀子認為“天行有?!盵6]268,“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君子之所道也”[6]91, 這就是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自然界雖然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規(guī)律,但人類社會的治亂興廢,并不取決于自然界?!短煺摗分熊髯舆@樣認為: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6]273
治世、亂世是在于天嗎?而到了禹的時代就得到天下大治,桀的時代卻是天下大亂,這是什么原因呢?因此,荀子就說肯定是在人而不在天,也不在地。同時,荀子還認為人的吉兇禍福、貧富貴賤也是在人而不是在天。他說:
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谎蓝毁E,則天不能禍[6]269
荀子認為天命是并不存在的,它決定不了人類社會及人類自身的吉兇禍福,因此不應(yīng)該信天命。韓非直接繼承了荀子天決定不了人類社會及人自身命運的觀點,在《飾邪》中,他以燕趙兩國互攻的例子來說明自己不信天命的思想:
鑿龜數(shù)策,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趙也。鑿龜數(shù)策,兆曰“大吉”,而以攻趙者,燕也。[3]172
燕趙兩國互相攻打?qū)Ψ剑诠コ侵?,雙方的巫師都進行了占卜,并且都是得到了大吉的卦,可是,結(jié)果是燕國敗了而趙國勝了。后來趙國又進行占卜,卦象顯示攻打燕國是大吉的 ,可是趙國卻在秦國的干涉下大敗,而且國君也被氣死了。燕趙互攻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那些占卜的卦文和所謂的星相,其實是并不靈驗的,天命是不可信的。他又說:“若天若地,孰疏孰親?”[3]65,“非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3]309,自然界與人的關(guān)系沒有親誰疏誰的問題,任何人也不能改變自然界的規(guī)律。而且韓非還繼承了老師荀子“制天命而用之”[6]278的思想,認為與其信天、信命,還不如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界,制天命,做自然的主人。
天命觀是中國古代原始初民因認識水平的局限性而產(chǎn)生的對上天的認識,是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特點的重要途徑,也是政治史、社會史、宗教史、哲學(xué)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傊?,韓非通過對老子“道”的繼承與改造,以及對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命觀的繼承為自己的天命觀找到了哲學(xué)依據(jù)。把韓非的天命觀置于諸子天道觀的歷史結(jié)構(gòu)中來考察,對進一步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變革和社會變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作者單位:西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 [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朱謙之.老子校釋 [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韓非子.韓非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蘇軾.蘇軾文集 [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郭沫若.十批判書 [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6]北京大學(xué)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 [M].北京: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