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愈在中國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領導了古文運動,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文學理論主張,并取得了一定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果。主張“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學古創(chuàng)新、革新文體”、“不平則鳴”、“氣盛言宜”。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他筆下的人物個個鮮明,故事構思新奇,語言新穎又不失凝練,多飽含深情,有時也不乏凌厲的氣勢。本文將就韓愈散文的創(chuàng)作理論及創(chuàng)作特色加以分析解讀。
關鍵詞:韓愈 散文 理論 特色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散文之上可以說有著卓越的成就,推動了中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要想全面、深刻的了解韓愈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我們就必須得先了解韓愈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和韓愈。“知人論世”自古有之,韓愈也不例外,他的理論與他宦海沉浮的生平經(jīng)歷不可分割,這也導致了他的思想具有復雜性。
一、韓愈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
韓愈一生,積極求官,努力為文。他求官不僅是為衣食,也是為了行道,為文也不僅是喜歡古文的文辭,而是為了明道。這里提到的行道、明道就是韓愈提出的“道”。韓愈的散文理論和創(chuàng)作與他的行道思想密切相關。韓愈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現(xiàn)總結如下:
(一)韓愈主張“文以明道”
這是古文運動的綱領,也是韓愈古文理論的基石。他的“道”是指儒家的孔孟之道,推崇儒學,要求復興儒學傳統(tǒng)。主張“憂天下”而不贊成“獨善自養(yǎng)”,這是儒家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韓愈積極入世的一生,是這一理念最好的詮釋,他曾三次進士落選,仍不放棄,《上宰相書》則表現(xiàn)出了他渴望得到重用,并在求官過程中指出“上下相需”,急于展示自己的政治報負。入仕后,他在“宦官專權”問題上曾上書極論公室之弊;在藩鎮(zhèn)問題上,他主張用兵削平藩鎮(zhèn),強調(diào)中央集權,加強君權,他關心國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二)韓愈主張“文道合一”
韓愈強調(diào)寫文章重視表現(xiàn)儒家思想內(nèi)涵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語言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華而有實。他把“道”和“文”分別看做內(nèi)容和形式,認為實用性和藝術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輔相成的,文章不僅要言之有物還要言之有序。在此方面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詮釋了“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的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為正確處理“文”和“道”的關系,他提出了“文從字順”的理論主張。認為排比、對偶的使用應順其自然,不必為了對仗而強求;長短句也應順其自然,不必整文全是“四六”句的駢文;文章也不必拘泥于聲韻,要根據(jù)內(nèi)容與體裁而采用不同的寫法。
(三)韓愈主張學古創(chuàng)新,革新文體
韓愈雖是保守派,主張宗經(jīng)、載道,但又主張創(chuàng)新,這在他主張的古文運動中有了很好的體現(xiàn),可以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他施古道而不施古辭,他的學古是指讀古人書,繼承古人的道;創(chuàng)新是要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對此他提出了“陳言之務去”,即語言上“不蹈襲前人”,進行詞匯創(chuàng)新,他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身體力行這一主張,他的文章中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經(jīng)典成語,有“痛定思痛”、“蠅營狗茍”、“垂頭喪氣”等。
(四)韓愈主張“不平則鳴”
這是古文寫作和古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他的雜文是“不平則鳴”的工具,后來的施耐庵在《水滸傳》將其用“路見不平一聲吼”來詮釋。他主張在文章中宣泄受壓迫、受傷害的下層文人的怨刺之情,或是統(tǒng)治階級在內(nèi)部矛盾斗爭中的失意與不平,此理論主張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利于政治的繁榮、進步,也影響了一大批文人的創(chuàng)作。
(五)韓愈主張“氣盛言宜”
這是對古文寫作審美的追求。韓愈用自己的經(jīng)驗,強調(diào)先讀圣人書,學圣人之道,再從中悟其道,取其精華,才能養(yǎng)成“氣”,不應閉門造車,而應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一捷徑。這一理論將作者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文章自身的氣勢,古文的精華結為一體。
二、韓愈的散文創(chuàng)作特色
在韓愈獨創(chuàng)性的創(chuàng)作理論的指導下,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散文,其作品可以分為,墓志銘、哲學著作、游戲之作、傳記,可以說各有特色,無不體現(xiàn)韓愈的文學功底。
(一)人物塑造個性鮮明
韓文中有三類典型的人物形象:一是忠臣義士,二是封建士大夫,三是士人群體,突出的是作者的自我形象。他寫人物時,或寫細節(jié),或用口語,形象生動。例《試大理評事王君(適)墓志銘》寫了一則充滿傳奇色彩的“騙婚記”,故事中給我們塑造了迂直的侯翁,狡黠的媒婆,放蕩不羈的王適,可以說每個人物描繪的都惟妙惟肖。
(二)故事構思新奇,有創(chuàng)新意識
韓愈的墓志銘和游戲之作體現(xiàn)了新奇的構思,上文中提到的王適“騙婚記”,不乏新奇;游戲之作的《毛穎傳》通篇用擬人手法,語帶雙關,奇想連篇,為毛筆作傳。將工具性的“毛筆”塑造成集人性、神性、動物性為一身的典型形象。從其祖先到子孫;從毛穎被俘、被用、被寵、到被棄,榮枯福禍,變化無常?;恼Q中不乏莊重,對統(tǒng)治者的刻薄寡思予以諷刺同時也對老而無用的官僚給予諷刺。
(三)語言新穎、活潑,又不失凝練
韓愈的語言簡約、凝練,常把復雜意思凝鑄成格言警句。例如《馬說》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倍潭痰膸拙渚蛯C遇對人才的重要表達出來并為天下無用武之地的人鳴不平?!稁熣f》中“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眲t將人人都可能成為老師表達出來,與孔子的“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庇挟惽ぶ?。他的散文之中常自鑄新語,后來成為成為成語,可見其語言功底。
(四)文章善于抒情
韓愈的抒情文多見于祭文、序文等。這類文章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祭文是很典型的抒情文。例如《祭十二郎文》是韓愈悼念侄子的祭文,文章不避繁復,叨叨絮絮,結合家庭的生活瑣事和個人的宦海沉浮,流露出對兄嫂和十二郎的懷念,言語中流露真情,讀起來感人肺腑。
(五)散文氣勢凌厲
這一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韓愈的議論之中,面對社會現(xiàn)實,他針砭時弊,飽含感情色彩,言語中透露幾分霸氣。例如《師說》中通過富有邏輯的語言,他先把老師的作用歸結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繼而批評了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陋習。論述其對社會上擇師風氣的不滿,抒發(fā)自己的不平,由此得了“抗顏為人師”的狂名。(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艷 . 中國古代散文史[M] . 青島:青島出版社,2007.
[2]陳飛 .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M] .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劉衍 . 中國古代散文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吳孟復 . 唐宋古文八家概述[M] .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5]郭預衡 . 中國散文簡史[M] .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