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能在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中,切合農村學校和學生實際,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大力開展了校本教研、激發(fā)興趣、廣泛活動、完成家庭小實驗、夯實雙基訓練能力、聯(lián)系實際,學有所用等,本文對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農村初中;化學新課程;校本教研
0.前言
農村中學從八、九十年代的應試教育,到后來的素質教育,再到現(xiàn)在的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近十多年來變化很大,開展農村學校開展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和緊迫感是不言而喻的。為了能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中,切合農村學校和學生實際,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做了一些努力和嘗試。
1.大力開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
由于農村中學的班級數(shù)少,每所學校的化學教師更少,一般為一至兩位教師,這樣在本校內相互學習的面就很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1.1 PK教學、整合課堂
在學科教研員的牽頭下,以一所相對較大的學校為基地,進行PK教學,同一個課題,二、三位老師在不同的班級上課。因為每位老師都有各自的教學方法和特色,因此課后集中上課的老師和聽課的老師,大家進行研究、討論,尋找每一節(jié)課的優(yōu)點和不足,指出哪個方面好、為什么好?哪個方面不足、為什么不足?如何加以改進,最后加以整合,于是就能形成一節(jié)比較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剛開始時,老師們不習慣,都有一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覺,但是隨著PK教學的深入,大家共同的感觸就是“好”、“這方法真行”。
1.2 集體備課,整合教案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有幾個章節(jié)是教學中的難點,比如人教版的“物質構成的奧秘”、“燃料及其利用”、“化學與生活”等,有的概念很抽象,如原子、分子、離子、元素和化合價;有的與生活、生產(chǎn)、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內容容量大。如果獨自備課,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們就聯(lián)合幾所學校,大家一起共同探討、各抒已見,對難教的課題,該用什么教學方法,怎樣引入,哪個難點該怎么突破,知識點該怎么鞏固,進行仔細研討,然后成為公共教案,由一位老師試講,再改進,最后成形。
1.3資源共享,互通有無
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知識儲備,而且每位老師的知識儲備不盡相同,如果能把許多老師的教學資源進行共享,互通有無,那么每位老師就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上課時就游刃有余。因此,我們就通過建立個人“博客”,采用網(wǎng)上討論、課件共享等方法,加大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現(xiàn)在已初見成效。
1.4跨學科聽課,豐富學科知識
教學是一種藝術,課堂則是老師展示才藝的舞臺,只有博學多聞的老師才能真正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尊重,通過多聽不同學科老師的課,能使我們的知識結構更全面,教學方法更多樣。比如聽語文課,可以加強我們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在我們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知識時,語調更和諧,音色更優(yōu)美,斷句更清晰,這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就更容易;如溶解度概念[1],如果能達到“音色美、音域寬、震得地板都發(fā)顫”的效果,那就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又如聽英語課,可以讓我們學習到英語老師在學生單詞過關所采用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記憶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時,我們的方法就更多、更實用;還有生物、物理、地理等學科的內容與化學息息相關,將這些學科的知識有機地引入我們的化學課,可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生入勝,激發(fā)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讓學生在開始接觸化學科的時候,就使他們有新奇感強,趣味性濃厚的感受,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們以前先讓學生背元素符號,閱讀實驗基本操作等方法,常引起學生因枯燥無味而容易遺忘,甚至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因此我們選擇部分有趣的現(xiàn)象明顯的實驗,如“燃燒鎂條”、“往火焰上撒鎂粉”、“白紙花變紅”、“雞蛋上下浮動”等作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切入點,使學生就對化學課充滿著興趣和期待。
3.廣泛活動,深入探究
在化學課堂及課外活動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及科學探究活動,對發(fā)展學生真正理解化學科學內涵和建構化學層次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并根據(jù)學校和學生實際加以改動和補充。如在“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中,除了課本的要求外,我們還要求每個同學獨自或幾人一組購買些蠟燭,在家中將蠟燭熔化在盤子里,并加入不同顏色的顏料,然后迅速壓入裝滿水的水桶中,可以觀察到石蠟上浮、凝固并形成形狀各異的石蠟雕像,然后對該現(xiàn)象進行解釋和總結,概括出石蠟的物理性質。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我們對學生的雕像進行評比表彰和展覽。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出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如:冷碗變黑、無水珠)進行講解和設疑,引導他們進入更廣闊的探究空間。
4.創(chuàng)造條件,完成家庭小實驗
家庭小實驗能否開展,以及完成的效果是否滿意,對學生的動手實驗操作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對學生家庭小實驗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家里的碗、筷、玻璃罐、食醋、雞蛋殼、木炭等物品,開展家庭小實驗。在部分小實驗如:“自制簡易凈物器”、“自制簡易冰箱、轎車除臭器”、“自制汽水”中所需的活性炭、小蘇打、檸檬酸和香精分發(fā)給學生,并對學生自制的成果進行評比和展覽,提高學生對小實驗的重視。
5.夯實雙基,訓練能力
沒有堅實的知識基礎,就不可能構建學科大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當然,在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培養(yǎng)以后,加上靈活的教學,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困難會較大程度的減少。如在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的學習中,我們采用“找朋友”、“找兄弟”多種有趣的游戲方法,降低記憶的難度,準確掌握和使用化學用語,夯實化學的基礎知識。
6.聯(lián)系實際,學有所用
只有將所學的化學知識與生活、生產(chǎn)實際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化學是一門有用的科學,才能使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索。比如讓學生調查自家井水的品質(硬度、污染程度)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對井水的污染情況,并提出防止水污染的方案,最后形成小論文。結合我國的探月工程,讓學生上網(wǎng)查找探月工程中的化學知識。組織科普小論壇、參觀水產(chǎn)養(yǎng)殖基地等。讓學生真正感受學有所用,體驗成功。 [科]
【參考文獻】
[1]曹琴.農村化學教學的幾點嘗試.新課程學習(下),2012,(01).
[2]李遠昌.農村中學化學教學初探.課外閱讀(中旬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