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高溫型)“地栽”技術是在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鎮(zhèn)上德安村等地近年來出現(xiàn)的新技術。它的優(yōu)點是:(1)“地栽”技術用土、水調節(jié)香菇菌筒溫度,增加香菇室外適宜出菇時間,在福建省海拔800米以上地區(qū),夏季能正常出菇,一年可栽培2茬。(2)香菇質量好,朵形園整,不會出現(xiàn)“地雷菇”。(3)香菇菌筒補水操作簡便、省工,避免了菌筒因浸、注水引起的碎筒?,F(xiàn)將香菇(高溫型)地栽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生產(chǎn)流程及所需天數(shù)
接種--發(fā)菌,菌絲滿袋(室溫20-24°C,每筒接5穴50--60天)--養(yǎng)菌培養(yǎng)(20天)--轉色管理(20-24°C,20天)--分化原基管理(3-5天)--分化菇蕾管理(3天)--幼菇生長期管理(1-2天)--第一批菇采收,共計97-110天,近四個月--轉潮期管理(5-7天)--第二批菇采收(13-15天)--轉潮期管理(5-7天)--第三批菇采收(13-15天)--轉潮期管理(5-7天)--第四批菇采收(13-15天)--轉潮期管理(5-7天)--第五批菇采收(13-15天)共計169-198天,近6個月。
2.栽培場所的選擇
(1)清潔的地區(qū),四周沒有雜草和臭水溝等菌蠅和菌蚊滋生的場所。
(2)福建省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qū)田塊。
(3)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溫涼爽,排灌方便。
(4)坐西北朝東南,日照時間短,避開西曬,日夜溫差大。
3.搭蓋菇棚
平頂蔭棚,棚高2.5-3m,棚頂用遮陽網(wǎng)(遮陽率80-90%),九蔭一陽,四周用塑料薄膜、遮陽網(wǎng)(遮陽率80-90%),擋住大風、太陽光直射,以降低菇棚溫度、提高菇棚濕度。
4.季節(jié)安排
栽培袋10-11月接種,第二年5月上旬至9月中旬長菇。
5.菌株
武香一號:高溫型,適宜出菇溫度16-25°C,子實體朵型大、園整,菌肉肥厚,菌蓋深褐色,適于干制和鮮銷。
6.栽培袋配方
雜木屑83%,麩皮15%,石膏2%。
7.裝袋
17×55cm裝袋濕料3.6-3.8斤,>4斤太濕,<3.2斤太干。袋裝干料1.8斤,料/水=1:1,加水1.8斤,濕料重3.6斤,含水率56%。袋裝干料1.8斤,料/水=1:1.1,加水1.98斤,濕料重3.8斤,含水率58%;袋裝干料1.8斤,料/水=1:1.2,加水2.16斤,濕料重4斤,含水率60%。
8.發(fā)菌
(1)時間安排:十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
(2)脫外袋:菌絲圈相連時進行。
(3)刺孔:第一次,菌絲圈相連時進行,每個接種孔刺8個孔,距菌絲末端2厘米處用牙簽刺孔,孔深1厘米。
(4)菇棚四周掛遮陽網(wǎng)(遮陽率80-90%)遮陽、通風。
(5)菌筒溫度超過27°C,加蓋一層遮陽網(wǎng)或加蓋五節(jié)芒。
(6)發(fā)菌結束標準:菌筒長滿菌絲。
9.養(yǎng)菌
(1)時間安排:第二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
(2)刺孔:第二次,菌絲已長滿袋、菌筒發(fā)白、轉色前進行。第三次 菌棒下地前七天進行。每筒打4排24個孔,孔深1.5厘米,用釘在木板上的鐵釘拍打刺孔。袋溫28°C或高于28°C不宜刺孔。
(3)菇棚四周掛遮陽網(wǎng)(遮陽率80-90%)遮陽、通風。
(4)菌筒溫度超過27°C,加蓋一層遮陽網(wǎng)或加蓋五節(jié)芒。
(5)養(yǎng)菌結束(菌絲生理成熟)標準:
1)菌筒表面腫瘤狀凸起,并占筒面三分之二。
2)接種穴周圍菌皮轉為棕褐色或棕紅色。一菌筒80-90%菌皮轉為棕褐色或棕紅色。
3)手握菌筒有彈性。
4)部分菌棒開始出現(xiàn)菇蕾。
5)菌齡80天以上。
10.整畦及土壤消毒
(1)未整畦前每畝地撒生石灰25-100公斤,再翻土耙平,清除田間雜草、秸稈,灌水淹過土面保持10-20天,以減少病蟲、雜菌源。
(2)菌筒排畦前半個月做畦。畦寬1.4米,畦高25厘米,畦中間稍高,畦間溝寬40厘米,留半溝水。
(3)先用1%漂白粉液澆透畦面,再用薄膜密閉覆蓋3-7天,最后往畦面第二次撒25公斤/畝生石灰。
11.排筒
(1)時間安排:4月中旬。
(2)把溝里的泥漿往畦面耙。脫掉菌筒薄膜,一筒緊靠一筒往畦面泥漿里壓。菌筒朝上面的1/2部位裸露,菌筒朝下面的1/2部位埋入泥漿中,把畦面全排滿。一畦排好后弓上竹片蓋好膜。一棚排好后灌滿溝水,水浸到菌筒底部。
12.菌筒轉色
(1)時間安排:4月中旬至5月上旬。
(2)轉色期間溝里灌滿水,水浸到菇筒底部,形成菇筒底部不易長“地雷菇”的環(huán)境條件。
(3)排筒后第1至第4天:多蓋膜,少通風,RH=90%,讓菌筒未轉色部分長出白色菌絲。
(4)排筒后第5至第6天:少蓋膜,多通風,RH=70%,讓菌筒長出的白色菌絲倒伏,讓菌筒變干些,手壓菌筒有手指紋。
(5)排筒后第7天至菌筒完全轉色:多蓋膜,少通風,RH=90%,讓菌筒分泌出棕褐色或棕紅色色素。
13.原基形成期
(1)時間安排:5月上旬至9月中旬。
(2)震動刺激(拍打一次。三天后若沒菇蕾再輕拍一次)。
(3)拉大干、濕差。往菌筒澆水,晴天每天5-8次,雨天每天3-5次。澆水的原則是:少量多次,保持菌筒濕潤。
(4)日夜溫差(8-10°C)刺激。通過日夜關、開菇棚門和合、拉菇棚圍膜及蓋、掀菇畦的蓋膜,拉大日夜溫差(8-10°C)。一般持續(xù)這樣處理5-7天,菌筒將陸續(xù)分化出原基。
(5)通過開、關門和拉、合菇棚圍膜及用山泉水往菇棚內外交替噴水,調節(jié)菇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
(6)晴天滿溝水,陰天半溝水,雨天排干溝中水。
(7)菇筒標準重量:原菌筒重90%-97%。菌棒含水量52-60%,不低于45%。
(8)菌筒溫度超過25°C,加蓋一層遮陽網(wǎng)或加蓋五節(jié)芒,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用山泉水往菇棚頂和菇棚內小拱形薄膜外交替噴水。
14.菇蕾形成期、幼菇生長期
(1)時間安排:5月上旬至9月中旬。
(2)繼續(xù)往菌筒澆水,保持菌筒濕潤。
(3)繼續(xù)往溝里灌水,晴天滿溝水,陰天半溝水,雨天排干溝中水。
(4)通過拉、合菇棚圍膜和蓋、掀菇畦的蓋膜及菇棚內外噴水,調節(jié)菇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溫度、空氣相對濕度。
(5)菌筒溫度超過25°C,加蓋一層遮陽網(wǎng)或加蓋五節(jié)芒,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用山泉水往菇棚頂和菇棚內小拱形薄膜外交替噴水。
(6)菇筒標準重量:原菌筒重90%-97%。
15.采收
一天采1-2次。菇蒂要采干凈,以免長雜菌。
16.轉潮期管理
(1)時間安排:每潮菇結束至菌筒菌絲已恢復(菌筒有小部分菇蕾長出),5-7天。測試菌筒菌絲是否恢復最準確方法是:一批菌筒先拿一小畦做出菇試驗。
(2)少蓋膜,多通風,晴天半溝水,陰天1/3溝水,雨天排干水,讓菌筒干些,用山泉水噴霧保濕,保持空氣相對濕度70%,進入菌絲體生長階段管理。
(3)通過拉開菇棚圍膜和掀開畦上蓋膜,加大通風量。
(4)通過拉、合菇棚圍膜和蓋、掀菇畦的蓋膜及菇棚內外噴水,調節(jié)菇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溫度、空氣相對濕度。
(5)菇筒標準重量:原菌筒重90%-97%。
(6)待菌筒菌絲恢復后再進入原基形成期管理。 [科]
【參考文獻】
[1]徐波,胡子光.低海拔夏季地栽香菇技術,中國食用菌,2003,(4)31.
[2]游玉明,王衛(wèi)平,尹慶璋,鐘振學.香菇反季節(jié)栽培技術,廣西農(nóng)學報,2003,(2)44-45.
[3]李征焱,蔡幼遠,羅嗣德.香菇反季節(jié)栽培技術—覆土新法栽培,農(nóng)村百事通,2001,(21)18-19.
[4]張維瑞,洪健爾.反季栽培香菇出現(xiàn)的異常及防治,食用菌,1998,(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