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天河城西門,人流如織。一位街頭藝人在人群中賣唱,他倒立著,一邊彈著吉他一邊唱著歌,用腳為自己夾起了一把傘。由于五官受到壓迫,他的臉被擠壓出放射狀的皺褶。
肖穎被這一幕打動了,她走上前向藝人提出,想用拍立得為他拍張照。
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表演停下來,兩位完全不相識的人各自打著傘,在路邊攀談起來。肖穎是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與環(huán)境藝術設計系的研究生,她正在創(chuàng)作畢業(yè)作品,而街頭藝人玉和情,為了資助自己的兩個弟弟念大學,流浪街頭賣唱已逾兩年。
2012年6月,在廣州美術學院畢業(yè)展上,玉和情的陶瓷塑像和其他47位底層人物的人偶形象組成的裝置作品《愿》,一起展出在通透明亮的美術館中。
潔白無瑕的陶瓷人偶上,青花的線條勾勒出一把倒立的吉他,音符纏繞在弦弓之間,裊裊上升。趣味性的人偶形象和一旁的愿望,吸引著你去關注這位街頭藝人的故事。
“對于底層人群,人們往往只看到悲慘與不堪;但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他們因為出身或各種遭遇走入困境,卻依然懷抱著愿望和憧憬,頂著社會的污名和歧視,頑強生活著。因此我要從樂觀、積極的角度去為這個飽受社會誤解、爭議和污名的群體正名?!毙しf在她的創(chuàng)作說明中如是寫道。
48個底層故事
畢業(yè)季到來,當很多同學沉浸在離別愁緒中的時候,肖穎將她的大部分時間都給了美術館,給觀眾講解自己的作品,請他們填寫反饋表。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三樓一角的兩面白墻上,一面墻懸掛著28個白瓷作品,一面則是20個缸瓦作品。葫蘆形的陶瓷器,既像是人形,又像許愿瓶。
自上而下投射下來的燈光將細膩白瓷照得耀眼,也將粗陶的疤痕一覽無余地顯現(xiàn)出來。透過這些疤痕與線條,一個個底層故事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每件作品都代表著一個人,都代表著一個現(xiàn)實的故事。有流浪漢、建筑工、外來工子女、性工作者,也有援交女生。作品的一側用一行黑字寫著人偶的檔案,以及他們一句話的愿望,承托作品的紙板側面,詳細地繪制著這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
在一件表現(xiàn)同性戀題材的作品上,寥寥數(shù)筆白描勾勒了被一枚鉆戒拴在一起的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故事的主人公小文很堅定地選擇了形式婚姻,娶了一名女同性戀為妻,除了婚姻之外,他們各自有各自跟同性的交往。
“我很幸運,有一個好朋友(同性戀人),一個好老婆(形婚對象)和一份好工作,從來沒后悔過。”這是小文的內心獨白,盡管戒指拴住了一男一女,但他們各自有各自的一片天地。
“白描不能讓人一目了然,一眼看過去可能不太能看明白我畫的是什么,慢慢看才能理解。同性戀的問題就好像白描一樣,不一定是非白即黑,大是大非。”這是肖穎自己十分喜歡的一件作品。
作品展出后,中山大學公民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的老師曲棟深深為其中的人文關懷所感動,他在微博中感嘆道:“作品中的故事和人讓藝術本身充滿愛和力量。離開美術館,我的思緒也無法平靜,肖穎和她的作品讓我再一次看到公民教育的價值和其中蘊含的力量,這是我和我的同事不斷努力的巨大動力。”
肖穎的導師林藍則評價說,這些作品不僅僅是純藝術,也包含了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和向往美好的一面,兼具藝術性和公共性。80后的肖穎能夠關懷弱勢群體,對社會有一種人文關懷十分難得。從對自身的關注到對社會的關注,也是一個成熟的標志。
靈感
第一次見到肖穎,在廣州美院美術館門口。和一些打扮出奇的美院學生相比,肖穎屬于那種在人群中會被忽略的一類。
她背著一個黑色書包氣喘吁吁地跑過來,拉鏈還忘了拉,簡單的T恤和短褲,素面朝天,鼻子上架著一副朱紅色的粗框眼鏡。
“我需要接觸一些底層,還有長輩,不希望給人以距離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確實也不大會打扮,只好低調了?!闭f到最后一句,她把自己逗笑了。
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yè)展上有很多作品,這些將來可能成為藝術家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在藝術中表達自己的所思所見,卻少有人希望通過藝術去關懷他人。肖穎的作品前也由此吸引了不少觀眾,許多人都會問起她創(chuàng)作的初衷。
而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靈感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讀大學的時候,肖穎幫助過一位策劃去非洲建廁所的大學同學設計了活動LOGO和海報。后來,有機會去了一次印度。在貧民窟,她看到圍墻上很多五彩繽紛的涂鴉,頓生感動,“貧民窟的孩子看到這些畫,會認識到那幅畫后面就是自己的家,從此感到生活有個焦點,會感到被關注。”
前年,肖穎的媽媽因癌癥去世,媽媽的離去,讓她對于身邊的很多東西不適應,內心缺了一個大口,“那個時候一直在消磨時間,漫無目的地去接觸了很多東西。其實也是什么都不想做,不像以前那樣追逐成績?!?/p>
但回過頭看,那段時間并不是什么都沒做,2011年11月底,肖穎參加了V-BUS(義工加油站)的義工成長日活動,曲棟老師所講的“從公民社會走向和諧社會”的課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她不但認識到公民意識、民間力量,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價值?!皩嶋H上心靈上有很大收獲,因為聽從了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被動做事情。這也是我第一次這么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執(zhí)著地吸收一些東西?!?/p>
慢慢地,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細節(jié)像珠子一樣串了起來,畢業(yè)創(chuàng)作時,她忽然想到自己可做什么——為底層人群造像。
今年2月初,她給曲棟老師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自己的愿望:把底層群體真實的內心想法畫在陶瓷上,以一種視覺的形式去表現(xiàn)他們的狀態(tài)。
最初,肖穎想到自己去做調研,但曲棟介紹她找到了廖冰兄人文專項基金會,基金會曾做過大量底層調研,那里有很多鮮活的故事。“我希望把時間和更多的精力放在創(chuàng)作上,專心做我自己擅長的事。于是便有了策略上的轉變,收集故事以二手資料為主,一手資料為輔?!?/p>
肖穎從每一個故事的文本中提取出若干關鍵點,再從關鍵點出發(fā),變成有可能用圖像來表達的元素,最終演化成人物形象的圖案。從文字到圖案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被記錄了下來,與作品一同展示。
藝術與公共精神
藝術性和公共性的平衡始終是一個難點。
肖穎最初設計的人形是一個雙手抱臂的小丑形象,戲劇性的服裝和貴族造型與普通人有很大的差距,她發(fā)現(xiàn)個人藝術趣味的東西不能承載太多公共性,于是舍棄了個人偏好。
從具象的人形,到最終抽象的葫蘆形,也是一個從私到公的過程。“形式越簡單,填進去的東西越多?!?/p>
肖穎很喜歡白瓷那組,細膩、潔白、紋路優(yōu)雅清新。而缸瓦一組做得有些被動,老師提出希望用破缸瓦反映底層人群的苦痛、殘破的主題,“可是我天生不愿意做這些,我向往美好。所以另外一組我覺得做得并不好,不夠殘缺,既不符合自己想做的東西,也不符合應該做出來的樣子?!?/p>
這種小小的遺憾可能與她的個性有關。“我不算‘很藝術’,很多藝術家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但我愿意跟人溝通,我希望也讓別人覺得開心?!?/p>
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或許受了母親的影響。肖穎的媽媽喜歡替別人著想,寧愿自己吃虧都不讓別人委屈?!皨寢屢l(fā)了我對生活的熱愛,她特別大膽,有行動力和想象力,想到什么就會做什么?!毙しf的母親一度也十分熱愛畫畫,但由于時代原因卻未能追求夢想。
這次展覽,讓肖穎的作品獲得很多人的認可,包括“很藝術”的藝術家們,但肖穎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這一點上,她固執(zhí)地決定,作品不會因為展覽的結束而停止展覽。“作品是為了傳播,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我之后會做一個電子書,在網(wǎng)絡上去傳播。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希望在老百姓可以看到的社區(qū)展出,而不僅僅是在美術館?!彼f。
(實習生何麗英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