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城市建設、資源開發(fā)和環(huán)境整治中,隨意更改或廢止古老地名的現象時有發(fā)生,越來越多老街巷的名字消失了。城市中的老地名,尤其是那些珍貴的老地名,又被稱為“活化石”,因為它記載了這個城市演變過程中的痕跡,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說到底,地名文化與其他無形的城市文化一起,構成了一座城市的文脈和靈魂,是城市公民的精神狀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是城市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總和,“包含了城市的人文地理和歷史、城市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準則,以及公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文明素質”。它們甚至還涵蓋了城市的政務環(huán)境、創(chuàng)新能力、城市精神、商業(yè)氛圍和服務水平等內容。
珍貴的老地名作為一種歷史遺存,不僅存在于文化的記憶中,也寄托著人們深深的感情??梢哉f,它是一座城市中極具價值的資源,像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珍珠,每一顆都閃爍著不同的光彩,聚合成一座城市的氛圍和力量,無聲地展示著城市的本色和魅力。隨意更改或廢止老地名,便是割斷了歷史文脈,折損了城市應有的本色和魅力。
保護歷史和文化,其實就是保護城市的命脈,而保護城市的命脈,其實也必然包含了對地名文化的保護。對地名文化而言,保護很重要,因為它太脆弱了,它可以隨時被更改而淡出人們的記憶。所以,加強對地名的保護,除了要將地名保護給予與歷史建筑保護同樣的重視,更要通過立法等手段建立起保護老地名的約束機制,并切實加強城市開發(fā)建設部門和有關地名保護部門、單位的協調。
涵養(yǎng)一座城市,無疑需要文化作底色,一方面要將城市的古典文化、歷史文化發(fā)揚光大,但另一方面也要與時俱進地發(fā)展新文化,以使一座城市能夠保持年輕態(tài)。也就是說,要將兩種文化充分地融合起來,使城市既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又有“青春”、“陽光”、“浪漫”的創(chuàng)新活力文化。
其實,把歷史與今天作為一個共生的整體來規(guī)劃,從整體上構筑新舊和諧的人文生態(tài),也是歐洲多數國家對待城市歷史的態(tài)度與基本做法。新老地名的互生共榮,其實并不矛盾。要知道,老地名也是當年人們對一個地方、一個街巷城市面貌的生動概括。如今對一些新地名的命名,我們又何嘗不能發(fā)動廣大市民依據自然和新的人文環(huán)境一道參與命名呢?可以相信,對新地名的命名,必能引導市民進一步加深對老地名的保護,并樹立起一種新的文化自覺。
在一些地方,對老地名的更改,或許是鑒于老地名有點“土”和“俗”,以為這些老土、老俗的地名會影響一個城市的開放形象和現代觀念。其實不然。北京有騾馬市大街、皮褲胡同、菜市口等地名,你說土嗎?俗嗎?但它反映了北京的歷史,至今也沒聽說有人要改這些名字。就因為不改這些名字,我們就能說北京人缺乏開放形象、現代觀念嗎?
有人說,中國的城市最缺的,不是先進,反而是一種“美好”的氛圍。比如,鄰居間上下班碰到時的互相問候;比如,外出的時候,可以把狗托付給鄰居老人,而不是寵物店;比如,某個有著數十年歷史的手工傳統(tǒng)食品小店總是讓你回味無窮……我想,這“美好”的氛圍,也應該包括那些珍貴的老地名,因為老地方更易引發(fā)人們綿長、醇厚的回味,它更易讓人在自己的城市中找到心靈的歸屬感,讓城市變得更有活力,更富朝氣。
(轉載自中國環(huán)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