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簡介
盛為民,浙江桐廬人,浙江外國語學院教學月刊社副編審,1990年10月至2004年,任教學月刊社《政治課教學》雜志副主編;2005年任《教學月刊?中學版》(下)副主編。迄今已責任編輯用稿3000余篇,加上其他專輯、資料,字數已逾千萬。所編刊用稿,多次獲浙江省社科類期刊優(yōu)秀文章評選一、二、三等獎,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選作索引的已逾百篇。應省、市教研室的邀請,做過多場次“教學期刊用稿要求和寫作技巧”的講座、輔導。
參與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內第一部大型《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的條目撰寫。曾發(fā)表專業(yè)論文8篇,本期專欄特刊出作者關于教學期刊用稿導引策略和配合新課改革思路的最新論文兩篇,以期與同行交流、探討。
摘 要:撰寫教學業(yè)務論文,是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有效導引中小學教師的論文寫作,是教學期刊應盡的職責。有效導引,首先要幫助中小學教師“轉換狀態(tài)”,即從教學狀態(tài)進入寫作狀態(tài)。教學與寫作,是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良好的寫作狀態(tài),是達成教學期刊用稿要求的基本前提。“轉換狀態(tài)”,只是完成了論文的思想準備,“建造靚屋”,才進入了論文寫作的實質性階段。凡符合教學期刊要求的用稿,都是“靚屋”;因靚麗程度不同,教學期刊用稿分三個層次,有相應的導引策略。有效導引,讓教學期刊為“教學實踐服務、為教學改革服務、為教學隊伍建設服務”的辦刊宗旨落到實處。
關鍵詞:教學期刊;轉換狀態(tài);建造靚屋;層次要求;導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8-0149-04
一、引 言
因業(yè)務性質,筆者曾聽過多場次由各地教研室組織的“公開課”。每每看著模擬課堂上的熱烈場面——師生互動,此起彼落;聲光電影,眩人耳目,心中便疑惑不解:“公開課”的內容如此生動,過程如此翔實,為何事后寫成的“公開課實錄”卻很難成為一篇教學期刊需要的好稿子?教學期刊的宗旨之一,就是為教學實際服務,不正需要收錄了各種教學要素的稿件——師生所想所做一一記錄在案,多媒體素材量、質、形統(tǒng)一,教學過程流暢,教學內容清晰,材料、觀點和過程一個都不少??伞肮_課實錄”大多就是不像教學論文。怎么就不像呢?為什么會不像呢?一日,筆者突然從近年來風靡銀屏的央視10臺“百家講壇”節(jié)目獲得了啟示:對教師而言,教學和寫作是兩個領域,好教學要轉為好論文,必須先——
轉換狀態(tài)。筆者之所以從“公開課實錄”入手談教學期刊用稿的層次及其導引策略,基于如下考量:教學論文存在的問題多種多樣,但以“尚未完成從教學狀態(tài)向寫作狀態(tài)的轉變”為基本問題。教學內容同一,“公開課”很討巧,“公開課實錄”卻不討好,就在作者沒能有效完成教學狀態(tài)向寫作狀態(tài)的轉變,使論文達成教學期刊用稿相應層次要求成為可能?!肮_課”是教研部門組織所在地區(qū)教師進行的教學觀摩、交流和評選的教研活動,力求通過展示優(yōu)秀的教學課,促進所在地區(qū)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然而,由于“公開課”面對著特殊觀眾——領導、專家以及同行,授課教師在確保教學內容準確性的前提下,很大部分精力用于如何使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吸人眼球。至此,我們可以把“公開課”和這“百家講壇”聯系起來談了:“公開課”也是一場演出?!鞍偌抑v壇”播于何時,筆者不清楚。但通過相關網站的節(jié)目回放,不難發(fā)現“百家講壇”的演講已發(fā)生了嬗變:已由起初的“?!焙汀把拧?,轉為如今的“通”和“俗”。節(jié)目名稱未變,但講課整體對象已換高校學子為電視觀眾。曾幾何時,“百家講壇”的“風雅百代存”,是多么的像大學課?。∷坪躏L生水起于《品三國》,后繼不少“百家講壇”學者在演講中竭盡調侃、嬉戲及諷喻之能事,用最時新的網絡語言引得現場觀眾笑聲不斷,社會影響日強。受節(jié)目的感染,筆者也購買了些“百家講壇”同名著作,邊讀卻邊悵然:電視演播那么生動的內容,閱讀時的味怎么變得如此寡淡了呢?終于,筆者靈光一閃:討巧的“公開課”成了不討好的“公開課實錄”,不正與“百家講壇”口頭表達和文字述說之間效果的不統(tǒng)一很有些類似嗎?“公開課”是教學,講得必是教材內容;但又是非常態(tài)教學,帶有明顯的表演成分。這與“百家講壇”是講歷史,但更多的是表演歷史,屬于非常態(tài)歷史教學一樣。既是表演,動態(tài)、立體和互動成了最基本要素,觀眾的視覺功能得以強化,而聽覺功能卻相應減弱,或者說本應處在第一位的“聽”顯得似乎不如“看”那么重要了。為了說明這一點,不妨引入風靡一時的“女子十二坊樂隊”為例。前些年,舞臺上突然冒出來的“女子十二坊樂隊”曾轟動一時:一群妙齡少女一改民樂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把原本“端坐靜持”的民樂系在了腰間,邊舞邊奏,不僅讓很少接觸中國民樂的洋人看得笑逐顏開,也讓對民樂表演習以為常的國人眼前一亮:原來中國傳統(tǒng)民樂還可以站立著表演,活潑的身形步子讓原本含蓄、典雅的器樂表演立刻變得豪放、帥氣,讓原本很簡單的曲目表演從“平面”轉為了“立體”。一時好評如潮。從形式上看,是托了視覺感官的福,沾了動態(tài)表演的光。從這個角度看,“公開課”與“百家講壇”是何等的相似!要在領導、專家和同行的眾目睽睽下讓講課出彩,授課者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教學形式都采用生動活潑的“探究活動”,師生齊心協力,將教學表演熱熱鬧鬧地進行到底。結果,討巧的“公開課”成功了,“公開課實錄”卻不討好,難登教學期刊的大堂。很巧合,筆者的看法從教育專家批評語文展示課使用PPT的觀點中得到了某種印證。2012年5月19日,語言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接受《都市快報》專訪時鄭重建議全國語文教師少用或不用PPT,認為現在很多語言展示課是作秀、表演,很花哨,不著邊際……學語文不需要依靠視力和聽力,更多的是感受語言文字的表現力。由此,王旭明得出結論: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課堂,完全不需要PPT[1]。王社長的觀點可以商榷,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借鑒,從中找尋出“公開課實錄”不討好的根本緣由。教學,是有聲、動態(tài)的立體表演;寫作,則是無聲、靜態(tài)的文字耕耘,狀態(tài)不一,標準不同。由此可見,不僅“公開課實錄”,即使是常規(guī)教學稿件的屢屢“不第”,瓶頸首先在于:作者沒有轉換狀態(tài),從教學進入寫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未在此山中”,筆者對蘇軾《題西林壁》原詩作此“歪改”,旨在強調轉換狀態(tài)的重要性。為此,教學期刊應切實做好投稿的引導工作,以幫助教師切實完成狀態(tài)的轉換。事實證明,完成狀態(tài)轉換的作者,論文質量很快會有較大變化甚至是質的飛躍。因為,寫作論文有規(guī)可循,寫出精彩也有矩可蹈。即——
建造靚屋。靚屋,就是好建筑,至少是標準建筑。用建造“靚屋”的標準來要求教學論文的寫作,不但形象、貼切,而且還具體、實用。凡符合教學期刊要求的用稿,都是“靚屋”。建造“靚屋”,讓教師成為文字建筑的設計師、建筑師和裝修工。因靚麗程度不同,教學期刊用稿分三個層次,有相應的導引策略。
二、實用層次用稿要求及其導引策略
立意準確,理例相適,文字流暢,俱可讀性,有必要的理性力度,構成了教學期刊實用層次的用稿要求及其導引策略的基本內涵。
實用,是教學期刊用稿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以后兩個層次用稿要求的基本內核。讓實用成為教學期刊用稿的第一層次,既強調了實用在教學論文中的主導地位,也在寫作標準上降低了難,讓教學論文成為一線教師“力所能‘造’”的基本型“靚屋”成為可能。實用層次用稿的品質基本達標,可稱為可用稿。初次寫作的教學一線教師,是教學期刊實用層次用稿導引策略實施的對象。不少教師的論文屬于“臨時抱佛腳”的“急就章”:結構不全,述說簡陋,文字粗糙,缺乏必要的理論力度。教學期刊應按實用層次用稿要求進行導引,讓他們查漏補缺。立意準確,似乎不說自明,但事實并非如此。論文質量的高低,從立意這一刻起就大勢已定。難以想像,立意不準、不當的文章,能是一篇好文章。不難理解,因為立意寬泛,才切口太大、漫無邊際、空而不實;因為立意狹窄,才思路不通、原地打轉、缺少發(fā)散;因為立意簡陋,才口語表達、缺少提煉、力度不強;因為立意含糊,才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不知所云……而立意是否準確,可以通過對標題的快速瀏覽予以了解。準確的立意,應該有準確的表達。通常,大小標題好的,立意就準。很難想像,一篇中心思想明確、內容材料充實和敘述過程流暢好文章,標題卻含糊其辭、意境低下。因此,從改進標題質量入手,能很快讓作者發(fā)現“登堂”的基本路徑,從立意層面提升整體質量。當然,看重標題并非只看標題,否則就不能剔除一些標題立意看似鮮亮、內容組織卻雜亂無章的拼湊之作。怎么通過改進標題來凸現立意呢?筆者的做法是,讓作者把原先長短不一的標題改成同樣字數,同樣字數的盡量改短。如此,不僅標題顯得簡潔、和諧,看上去眼順;而且更增加了概括、提煉的力度,立意自然凸顯。理例相適,似更不值一提,事實也非如此。通常,教學論文的總體立意,由下屬各個小標題構成立意分支,內置齊全的理和例。理例不相適多為有理無例,缺少案例的行文必然空洞短小,標題立意即使準確,也大大降低了點睛價值,從而影響了論文的整體質量。筆者的做法是,讓作者通過增加案例或案例描述,使各小標題下段落文字達成“必要字數”這一硬性指標,先從量上實現理例相適。很難相像,一篇千把字甚至幾百字的業(yè)務論文能做到理例相適的;同理,各小標題下段落文字或長——上千字,或短——幾十個字,其內的案例必然或少或少,甚至或有或無,就像同一幢建筑的樓層門窗高低不一、大小不同,配套設施不全,基本實用性都無以談起,何以為“靚屋”?!無論如何,比例適當才能相輔相成,美觀、實用。理例不相適,說明作者對論文構架考慮不周、配置不當,甚至立意也出了問題。而增加案例的導引,有助于作者懂得,常規(guī)教學的原則、內容、方法都是“大同”的,“小異”的恰恰是那些帶有教學個體特征的案例及其使用過程,區(qū)分出不同作者、相同選題的孰優(yōu)孰劣。實用層次的論文立意要出新意有難度,彼此間表述很容易有相擬性,唯有采用不同案例及其使用過程,才能讓不同作者獲得用稿機會。因為不同案例及其使用,顯示著不同作者的不同教學風格和教學效果。而更換、增加案例,增長案例描述,即使是初次寫作的教師也不難辦到,因為案例是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理例不相適的另一種現象——某一小標題下內容太長,通常是口子開的太大的緣故,或刪去,或單寫,應讓作者通盤考慮后取舍。文字流暢,也是實用層次用稿的基本要求。文章寫出來是讓人讀的,文字流暢是可讀性的前提。文字要流暢,先要去除口語化的教學習慣,多下遣詞造句的功夫。不錯,教師大多表達流暢,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語言更是優(yōu)美,“出口成章”是教師的基本素質。但此“章”非彼“章”,口頭語言要轉化為書面語言,大多要經歷提煉、濃縮和升華的文字加工過程。直接由課堂語言組織而成的稿件,往往像一座未經裝修的毛坯房,別說內容深刻,就連起碼的規(guī)范和美觀也不具備。當然,只要作者肯寫、堅持寫,自然越寫越流暢,再輔以適當的“裝修”——文字修辭,“靚屋”不愁建不成。
三、華美層次用稿要求及其導引策略
立意深刻,理例貼切,文字優(yōu)美,俱觀賞性,有明顯的理性力量,構成了教學期刊華美層次用稿要求及其導引策略的基本內涵。
華美——實用基礎上的華美,以其鮮明的美學要求,構成了教學期刊用稿的第二層次。進入華美層次的論文品質較好,可稱為好稿。已有用稿經歷的一線教師,是教學期刊華美層次用稿導引策略實施的對象。要求教學論文從實用層次上升到華美層次,基于如下事實:當一些作者經過筆者的指點,論文終達成了實用層次用稿要求被錄用,便以為掌握了用稿門道,作品接踵而至,但多“無果”而返。表明這部分作者被成功發(fā)表論文的經歷誤導了,以為只要“照樣畫葫蘆”:立意、選題基本恰當;觀點、案例一個不少,結構、文字比例得當,文章就算寫了。殊不知陷入了“平庸的規(guī)范”的誤區(qū),即依實用角度,規(guī)范;依華美要求,平庸,很像“老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成了機械的重復。殊不知,如同建筑檔次有高低,實用層次只是教學期刊用稿的起點,達成后理應“更上一層樓”,力爭進入“靚屋”的華美層次,讓實用擁有美學內涵。流于甚至甘于平庸的規(guī)范,只想復制先前的成功經歷,很難!
作為教學期刊,導引已成功踏入實用層次的作者提升“靚屋”品味的主觀訴求,不僅讓用稿的實用性有了美學附加值,也有利于刊物后備寫作隊伍的建設,因為這部分作者大多是教學的中堅力量。在實踐中,筆者主要從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進行導引。
1.在形式上,從大小標題美化上著手。前文已經強調了標題對立意的意義。華美的好稿,其立意的深刻性,往往通過小標題予以點睛:簡潔、提煉,形象、生動,引人入勝,供人遐想。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歸噗返真——貼近哲學的‘本原’”“引經據典——散發(fā)哲學的‘詩意’” “連環(huán)追問——舒展哲學的‘思辨’”“巧用留白——延續(xù)哲學的‘感悟’”[2]“架航行之帆——巧妙呈現教學素材,力求課堂問題系列化”“起過海之風——合理選取教學手段,力求課堂形式簡約化”“造破浪之船——恰當使用課本資料,力求課堂內容拓展化”[3]它們不僅立意緊扣通篇主題,生動的表達也展示了論文華美的意境。
2.在內容上,從多看、細寫的習慣養(yǎng)成上入手。寫作是一個積累過程,功夫在寫作之外。多看,就是多多閱讀與自己業(yè)務相關的“課外”知識。如今的素質教育,往往只盯著學生,殊不知教師也迫切需要提升素質。要進入華美層次,擁有更高的觀察視野、更宜的切入角度和更美的敘述文字,理論修養(yǎng)——多看書、看好書,意義重大。一本好書,是作者多年研究甚至是一生心血的結晶,只要潛心閱讀,開卷必然有益。當然,最終結果與每個人的資質有關;但不閱讀,必寫不成好文章。愛讀書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幾天不讀書,腦子就覺得空空的。一個空空的腦子,不說奇思妙想,就連基本思維都會退化。閱讀又是知識積累的捷徑。作為人類知識積累的好書,有著一付世間最博大的胸懷,只要你讀它,自然被包容,一生能受益。凡是對業(yè)務有幫助的,什么書都是好書,都可以讀、應該讀。細寫,就是在自覺養(yǎng)成隨時記錄心得并及時把它們整理成規(guī)范文字習慣的基礎上下番表達功夫。及時寫是細寫的基礎。念頭轉瞬即逝,靈光再現不易,不妨床頭、案邊、身上放一枝筆、一個本,隨想隨記,切“不以善小而不為”,白白放過了思維訓練、思想記錄的好機會。然而,僅僅有“記”這個“亞寫作”狀態(tài)是不夠的,隨后的細寫——整合、歸類和修飾等“深加工”才算真正進入寫作狀態(tài)。細寫成的文字,日后說不定就是哪篇論文中的一個精彩段落。寫作能力就是在思維一次次涌動、碰撞中成長起來的。事實上,一旦有心記下了第一個念頭,第二個、第三個念頭就會接踵而至,越寫越多,越寫越細。如此反復疊加、拓展,基礎越夯越實、越厚,只等時機成熟、契機降臨。機會是給每個有準備人的留的,此言不假!記日記、寫博文是細寫的好方法?!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一滴水能照見太陽的光輝”說的就是凡是要小事做起。文字雖少、題材雖小,照樣能寫出美文品質。慢慢的,文風就能擺脫“家長里短”“柴米油鹽”的簡陋粗俗,養(yǎng)成“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細膩精致,凸現華美的韻味。
四、高效層次用稿要求及其導引策略
立意高遠,理例精當,文字清新,俱啟迪性,有突出的理性魅力,構成了教學期刊高效層次用稿要求及其導引策略的基本內涵。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高效層次,是對華美層次的“否定之否定”。畢竟,教學期刊的實用性定位是其核心內涵。高效層次不排斥華美,但要求的是高效前提下的華美。高效層次內的實用和華美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高度理性思維層面上的實用與美學的統(tǒng)一,最突出的特征是有一個“與眾不同”且“先人一步”的立意。從本質上講,寫作只是形式,思想才是內核。在高效層次,思想價值成了首選。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薄笆|蕓眾稿”之所以徘徊于刊物之外,思想價值不高是“致命”弱點。進入高效層次的論文品質優(yōu)秀,可稱為優(yōu)質稿。教學骨干教師,是教學期刊高效層次用稿導引策略實施的對象。
高效稿的寫作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過程。真正寫成高效稿的,是心而不是手,是獨創(chuàng)而不是模仿,是爭先而非隨眾。因此,具有第三個層次的論文,必定觀察視角獨特、構思匠心別具,更重要的,是作者融入了真實、熾熱的情感,將全部身心傾注到字里行間,自然既講清了道理,又寫出了精彩,生產出只為作者個人獨有、別人不可替代、后人無法復制的原創(chuàng)佳作。因為對這些作者來說,寫作是一種人生價值,是一種內心情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這樣的論文,你可以覺得它不深奧、不華麗,甚至很簡單,但很難先作者一步寫出來。雖然,第三層次用稿不是人人都能寫成的,不能作為普遍標準加于每位作者,但它應該成為教學期刊的一面旗幟,以引領每位想在寫作路上走得更遠的作者努力前行。例如,隨著素質教學的推進,教師走出去觀摩教學的機會日多,使得教學效果的評價類來稿急增。看得出,這類稿的作者大多教學與寫作能力較強,有著想突破框框的強烈沖動。但“物與類聚,人以群分”,同樣題材,結果不一。一類是“只搞破壞,不搞建設”,通篇都在挑刺,說別人如何如何“不好”。怎么算好呢?只字未提。然而,單純謫責的寫法,不具有正面的示范價值。筆者認為,與其一味說別人如何做不好,不如介紹自己如何做得好,畢竟“建設第一,破壞第二”,破“舊”還須立“新”。第二類是“只搞建設,不搞破壞”,全文只在贊揚,未敢說一個“不”字。精心組織的“公開課”真的都“白玉無瑕”而非“白玉微瑕”?只要“瑕不掩瑜”,分寸拿捏得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恰恰是作者建設性教學思想的辯證體現,于提升教學質量有益無害。不僅如此,既然已“臣服”,說明有差距,不正好乘勢破了自己的教學之“壞”,增強自身教學素質的“建設”。多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第三類是“有破壞,更有建設”,“破壞”是為了“建設”,或先“破壞”后“建設”,或邊“破壞”邊“建設”,緊緊扣住“建設”為主、“破壞”為輔這條主線,顯示出作者強大的學科素養(yǎng)和辯證能力,受到刊物的青睞在情理之中。在筆者親手編輯的第三類范文中,以王國芳老師《走出課堂探究的誤區(qū)》一文最為典型。從標題看,質樸無華,但文中通過“把握問題的探究性”的“建設”,“破”了“舍本逐末的‘黑板型’”;通過“突出內容的針對性”,“破”了“生搬硬套的‘萬能型’”;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的“建設”,“破”了“嘩眾取寵的‘領導型’”;通過“注重情境的觸發(fā)性”的“建設”,“破”了“弄巧成拙的‘遠望型’”,“有破壞,更有建設”的意味極為濃郁[3],是一篇“高效層次”的佳作。
高效稿在哪里?在教學教研的第一線中,在編輯審視的大視野里。仍以“靚屋”類比教學論文寫比,實用稿求穩(wěn)求順,臨摹著先把房子規(guī)整地建起來;華美稿已能求美求新,讓論文獲得了美學意義;高效稿則必求真求深,擁有了論文的“知識產權”。故對高效稿,編輯往往較少介入,但不等于無須介入,應該做好“迎來送接”的接待工作。目前,同類刊物眾多,好稿“爭奪”激烈。畢竟多一篇高效稿,刊物就多一份感召力,能吸引很多的讀者。為此,主動聯系具有較高寫作能力的優(yōu)秀教師,尤其是負責教學業(yè)務的校長、教研員,不僅能及時獲得高效稿,還能以他們?yōu)閳A心有效發(fā)散,帶動一批教師提升寫作能力,讓高效稿庫存不斷,使高效稿面世成為刊物的常態(tài)。當然,教學期刊錄用的高效稿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具有高效潛質的來稿。及時回復、溝通這些作者,能為教學期刊的長遠發(fā)展積蓄力量。例如,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在職教師研究生的投稿漸多,但其中不少作者在運用在高等學府學得的新、近教育教學理論闡述觀點時往往顯得抽象有余、實證不足,教法新奇、檢驗不夠。然而,這些作者所學代表著學科教學的未來,教學期刊應主動導引他們把習得新理論融入教學實際,辯證地“喜新厭舊”,通過實踐轉“標新立異”為開拓創(chuàng)新。如此,再動筆寫,就有可能成就高效佳作,也充分顯示出教學期刊的導引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旭明.現在很多語言展示課是作秀、表演[N].都市快報,2012-05-22.
[2]胡桂蘭.“有滋有味”才能“有聲有色”[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1(7).
[3]唐妙祥.巧顯“神通”善過“大?!盵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1(10).
[4]王國芳.走出課堂探究的誤區(qū)[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