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自我意識的增強,遠離生活實際的傳統(tǒng)德育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和人發(fā)展的需要。走出傳統(tǒng)德育的困境,將德育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是現代社會德育改革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生活德育秉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以學生的生活世界為依托,堅持德育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進行,最后回歸到生活,讓學生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去學習道德,在道德體驗中促進德性的養(yǎng)成。
關鍵詞 傳統(tǒng)德育 生活德育 現實生活 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1 傳統(tǒng)德育的困境
道德與生活本是一體的,道德離不開生活,脫離了生活的道德就會變成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法則。傳統(tǒng)德育就是脫離了當代社會現實生活的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知識的教與學,道德思維能力訓練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忽視了人德性的培養(yǎng),造成了道德教育的異化,道德本真的喪失。
2 生活德育的內涵
生活是道德的起點,也是德育最終要回歸的地方。人總是在生活中追尋更為美好的,有意義的東西。作為生活的構成因素的道德就是生活意義的建構方式之一,所以人們追求道德,在生活中學習道德,擁有道德后又通過生活展現道德。生活德育讓人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在生活中體驗領悟道德,從而提高自身德性,過善且美的生活。其具有如下特征:
(1)完整性。從生活內容上看,生活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傳統(tǒng)的學校德育似乎總是有意地回避真實的生活世界,只呈現給學生生活中好的一面,學生在這種所謂的“保護”下失去了自主選擇和認識生活本質的機會。生活德育則承認生活中壞的方面的存在,并以積極客觀地態(tài)度對待它,挖掘它的道德教育意義,通過它去激發(fā)學生內心的道德矛盾,引起學生的道德沖突,從而進行道德反思,檢驗自己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在自我教育中促進德性的發(fā)展。
(2)民主性。學生是道德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道德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道德規(guī)則的權威者。但是在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學生卻成為道德規(guī)范的接受者和執(zhí)行者,教育者是道德規(guī)范的制定者和實施者,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利于學生的道德學習,即使學生接受了道德規(guī)范也只是服從于教師的權威,而不是真正地從教師那里理解和接受了道德規(guī)范。生活德育強調的師生關系是相對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師與學生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這樣有助于師生之間互助合作,雙向互補,共同發(fā)展。
(3)實踐性,德育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物,實踐性是人的本質特征。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學生以自己的生活世界為基礎,依據自己已有的德性結構和生活經驗,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構生成的。生活德育就是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生活與實踐活動中感悟道德的脈搏,反思自己的道德行為,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并將道德知識通過實踐內化成道德品質。
3 生活德育相對于傳統(tǒng)德育的突破
生活德育作為新的德育方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遠離生活實際的傳統(tǒng)德育的批判,并對德育實效低反思的結果。生活德育相對于傳統(tǒng)德育,從德育理念到德育實施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生活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德育的對象是人,所以德育工作應該是精神性的,影響人心靈的活動。如果僅僅把德育當成服務社會的工具,忽視了人性的發(fā)展,就違背了德育的初衷。以人為本的生活德育理念具體運用到學校德育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之處:
(1)德育目的的本真性回歸。德育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人的發(fā)展,人的自我實現,人的幸福。將規(guī)范性與約束性視為道德本質的傳統(tǒng)德育偏離了這個方向,重視如何將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這樣就片面強調德育的社會功能,否認或貶低其個體性功能,在這種思維主導下,德育目標只強調社會的道德要求而忽視了(下轉第225頁)(上接第221頁)個體的道德需要。生活德育堅持德育正確的方向,既重視德育的社會功能也重視德育的個體功能,以人的自我完善來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2)促進新型德育課程體系的建構,擴大德育課程外延,融通德育與生活世界的關系。新型德育課程體系由認知德育課程,活動德育課程和隱性德育課程三部分構成。認知德育課程是系統(tǒng)化傳統(tǒng)道德文化精華和現實社會中有道德蘊涵的道德資源,根據學生道德品質發(fā)展規(guī)律,以道德知識的形式授予學生發(fā)展其道德認知能力。活動德育課程是規(guī)范化學生的個體經驗,讓學生通過道德實踐來激發(fā)道德情感培養(yǎng)道德意志產生自主的道德行為。隱形課程是規(guī)范化在學校情景中對學生產生影響的那些隱蔽的、無意識的、非正式的道德教育因素。
(3)德育過程生活化,更注重個體的動態(tài)參與。外部的德育影響如果不經過德育主體的自主選擇,親身經歷和內心體驗是不能產生作用的。所以德育培育過程應從個體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關注其道德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去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生活場景,讓個體根據自身已有的道德結構進行自主地道德選擇,使得外在的社會道德要求與個體內在的道德需要相結合,并在不斷地體驗中發(fā)展德性。教師應該在學生進行自主選擇的同時給予必要的有效的理智指導。
(4)促進新型師生關系的生成。生活德育提供了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平臺,教師不再是道德權威,而是引導者同時也是道德學習者。教師作為道德學習者,首先是出于自身道德發(fā)展的需要,教師需要通過不斷的道德學習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其次是對學生責任的需要,俗話說“為人師表”,教師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外在的德育影響。再者,建立互相信任,和諧共處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需要。教師只有擁有了好的道德素養(yǎng),在教育中才能真正地尊重愛護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生活德育促進了教師與學生角色的雙重轉變,促進師生關系向著平等,協(xié)作,民主教學的方向發(fā)展。
生活德育是新時代孕育的產物,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作為傳統(tǒng)道德文化與現代社會新的契合,如何才能讓道德教育更好地融入生活,讓人們的生活因為道德而更加美好,這不僅需要我們在德育實踐中完善生活德育理論,也需要不斷在實踐中證實生活德育理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