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蘑菇生產的工藝流程
原材料的準備和栽培菇房的搭建 → 前發(fā)酵 → 進菇房 → 后發(fā)酵和菌種選擇 → 播種 → 覆土 → 發(fā)菇管理 → 采收。
2. 蘑菇栽培季節(jié)的選擇
確定蘑菇栽培季節(jié)的主要因素是溫度。蘑菇菌絲發(fā)育溫度范圍為4℃~32℃,致死溫度34℃~35℃,最適宜溫度為22℃~23℃;子實體分化和發(fā)育的最適宜溫度為6℃~23℃,17℃以上子實體生長加快;當菇房溫度相對穩(wěn)定在16℃±1℃時,子實體發(fā)育快、質量好、產量高,因此,蘑菇栽培多選擇在秋冬季,并延續(xù)至早春。
3. 栽培前的準備工作
3.1 栽培原料的準備 栽培100m2需要備足干稻草2000kg、干牛糞1500kg、硫酸鋟29.4kg、餅肥44.8kg、尿素4.5kg、石膏35~50kg。
3.2 菇房的搭建 菇房既要做到防風、保溫、遮光又要通風,應選擇坐北向南、地勢干燥、排水方便、環(huán)境清潔、近水源的場地。菇房寬度為8.5m,長度視需要而定。但過大則中部通風不良、不易升溫,過小則利用率不高。高度控制在4.0m左右為宜。門窗可根據(jù)季節(jié)天氣進行開關調節(jié)。菇床架每排間隔0.6~0.8m,一般每排設置4~6層,床架寬1.4~1.5m,層距0.6m,底層離地面0.3~0.4m,頂層與房頂保持一定距離。
4 堆料發(fā)酵
發(fā)酵分為兩階段,即前發(fā)酵在室外進行,后發(fā)酵在菇房內進行。
4.1 前發(fā)酵 時間約為12~13天,宜選擇離菇房不遠、近水源且排水良好的場地進行。稻草和糞肥預濕:將稻草用0.5%石灰水浸兩天,將干牛糞充分預濕打碎;建堆:在地上鋪一層預濕過的稻草,厚約20cm、寬1.6~2m、長8~10m,然后在稻草上鋪牛糞,接著再鋪稻草,就這樣間隔著一層稻草一層牛糞,堆疊直至1.8m左右。在天氣晴好時用稻草遮陽,下雨天用薄膜遮雨,雨過天晴后要及時揭膜保持通透;翻堆:在前發(fā)酵階段一共要進行3~4次的翻堆,以保證發(fā)酵效果良好。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的第4天進行為宜,結合翻堆向堆料添加石膏,添加量為總量的1/4,同時根據(jù)堆料的干濕情況適當補充水分。第二次翻堆是在建堆后的第7天進行,結合翻堆繼續(xù)向堆料添加石膏,用量依舊為總量的1/4,并用600倍的敵敵畏藥液防蟲,并調整水分。第三次在第10天進行,添加余下的石膏和過磷酸鈣,用600倍的敵敵畏藥液防蟲,并調整水分。最后一次翻堆與進菇房的后發(fā)酵同時進行,此時草料含水量在65%~70%,pH值為7~8,此時堆料逐漸呈現(xiàn)出咖啡色、扁平、柔軟,同時揮發(fā)出淡淡的香甜味或氨味。
4.2 后發(fā)酵 菇房消毒:培養(yǎng)料在進菇房前,要對菇房進行嚴格消毒。一般通過高錳酸鉀與福爾馬林混合產生的白煙熏蒸消毒的方式進行,用量為每7g/m3高錳酸鉀和10kg福爾馬林,首先將高錳酸鉀倒入容器內,然后再將福爾馬林倒入其中,從而發(fā)生強烈化學反應產生白煙,利用此白煙密閉熏蒸6~8小時,然后打開菇房的窗戶通氣,最后在菇房內的各個角落撒生石灰消毒;進床:選擇晴天,關閉菇房所有通風透氣窗,在2小時內把培養(yǎng)料全部搬入菇房內;菇房加熱升溫:菇房加熱是后發(fā)酵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菇房遠處用油桶加滿水進行加熱并用管子把蒸氣導入菇房內,使菇房溫度迅速升高。當加溫1~2天,料溫上升至57℃~60℃時,維持6~8小時后停火,短時間開窗適當通風讓菇房適時換氣,料溫下降至48℃~52℃時維持4~6天。后發(fā)酵結束后,草料變?yōu)榘岛稚?,柔軟易拉斷,無異味。降溫后將培養(yǎng)料分床,床料的厚度一般為15cm,通過分床的抖動,把聚集在堆料中的有害氣體排除。
5. 播種
在進行播種前,從菌袋或瓶內取出菌種,然后將其揉成粒狀。最后將其均勻地播撒在發(fā)酵好的培養(yǎng)料上,播種量為0.3~0.4kg/m2,播后平整床面,最后用木板輕輕壓實,動作要輕。
6. 菌絲體培養(yǎng)階段的管理
6.1播種后的管理 播種壓實后,需用覆蓋物對培養(yǎng)料覆蓋。每周用0.5%的福爾馬林噴灑兩次,以殺死雜菌。下種后3天內,以保濕微通風為主,待菌絲發(fā)透后再連續(xù)澆清水2天,促使菌絲返回床面生長。
6.2 覆土的管理 覆土料的制備:選擇中性粘土并曬半干濕,按直徑1.5~2cm敲碎過篩。覆土用量大約100m2的菌床用4.5m3。
6.3覆土 初期仍屬發(fā)菌階段,因此覆土后只需每天噴水,補充表面被蒸發(fā)的水分,維持床面濕潤。
7.子實體發(fā)育階段的管理
這個階段管理的重點就是維持適宜的溫濕度,以滿足子實體的發(fā)育。
7.1出菇水 覆土后當菌絲爬到覆土層的2/3時,撥開細土觀察,見菌絲出現(xiàn)米粒小白點時加大噴水量,促進出菇,按2~3kg/m2的水量在2天內噴4~10次。噴出菇水后應大通風,防止米粒菇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7.2保質水 噴出菇水后,只要保持表面濕潤即可。每日噴水1~2次,以輕噴為主,當米粒菇變成發(fā)圓發(fā)硬的小菇蕾時,按2~2.5kg/m2水量,在1~2天內分4次噴。
7.3轉潮水 每潮菇采菇完畢,要立即剔除殘根,減少噴水量2~4天后逐漸加大噴水量,使下潮菇盡快得到水分而轉潮即噴轉潮水。一般按2~2.5kg/m2水量,在2天內分4~5次噴。隨后噴維持水,直至下潮米粒菇形成再噴出菇水和保質水。
秋菇的前期管理中,要注意氣溫突然升至22℃以上導致菇類大量死亡,影響產量,消耗養(yǎng)分。應根據(jù)天氣做好菇房的降溫工作,減少噴水量,增加晚間菇房通風。
8.采收
從現(xiàn)蕾到采收歷時4~6天,每潮菇大約生長8~10天,間隔10~15天再出第二潮菇。一般可出6~8潮菇。采收期從11月至翌年的4月中旬。采收時動作要輕,避免對其他小菇造成傷害,輕輕往下壓并稍轉動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