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選擇
選擇耐低溫、弱光照、抗病性強、早熟、商品性好的品種。生產中表現(xiàn)較好的有:津春3號、津春4號、中農5號、中農13號、甘豐11號、甘豐8號和密刺類及碧綠、津優(yōu)系列黃瓜等。
2.播種育苗
按每畝4000株秧苗計算,每畝需播種120g左右。播前要進行種子處理,用種子量1.5倍的50℃~55℃熱水,將種子放入水中不停地攪動,當水溫降到25℃左右再浸泡4~5小時,浸泡后的種子用清水沖洗2~3遍,紗布包好,放在28℃~30℃的溫度下催芽。催芽過程中早、晚各用30℃溫水淘洗1次,當70%種子出芽時即可播種,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適宜的播種時期11月下旬,播種后室內白天溫度控制在28℃~30℃,夜間18℃。
3.苗期管理
苗床上加蓋小拱棚,白天溫度保持在25℃~30℃,夜間保持17℃~20℃。白天要揭開小拱棚,夜間再覆蓋上,夜間以保溫為主,生火加溫為輔。在水分管理上,播種時澆透水后到兩葉一心前一般不用澆水,之后如表面發(fā)白,心葉顏色變濃,大葉萎蔫時應澆水,澆水多在晴天上午進行。定植前一周要控水降溫進行煉苗,一般白天溫度控制在20℃~23℃,夜間10℃~12℃,可提高作物抗逆性,使秧苗能夠更好地適應定植后的環(huán)境條件,當秧苗5~6片葉時,開始定植,一般在1月中、下旬進行。
4.定植
當10cm土層地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開始定植。按行距50~60cm,株距20cm打好定植穴,每穴施入5g二銨做口肥,與土拌好避免燒根,退下營養(yǎng)缽將土坨放入穴中,埋好穩(wěn)坨,穴內澆透水,等水下沉后用土嚴密封閉定植穴。
5.定植后管理
5.1緩苗期管理 關鍵措施是防寒保溫。晚間扣小拱棚,室內掛天幕,室外蓋保溫被,盡量密閉保溫促進緩苗,這時溫濕度都要稍高些,溫度白天25℃~28℃,夜間20℃。
5.2緩苗后到采收前管理 緩苗后要及時澆緩苗水。前期白天地溫保持在18℃~20℃,氣溫控制在28℃~30℃,保溫被要早揭晚蓋,盡量增加光照時間,緩苗后要及時插架,用竹桿插成直立架,并及時綁蔓,或用尼龍繩吊蔓。第1茬黃瓜收前應控制澆水。溫度最低不低于13℃~15℃,超過23℃要放風。前半夜控制在15℃~18℃,后半夜控制在11℃~13℃。
5.3結果期管理 進入結果期以后,植株的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行,控制好水、肥、氣、熱,延長結果期。秧苗的修剪:植株10片葉以下發(fā)生的側枝全摘除,上部側枝在雌花前留1~2片葉后摘除,多余的雄花、卷須、下部老葉及病葉全部摘除,瓜秧距膜10cm時開始落秧;水肥管理:根瓜收獲后5~7天澆一次水。盛瓜期看天看地看苗澆水,一般2~3天澆一次水,并隨水追施尿素與二銨每畝10~15kg,一般2次水追一次肥,澆水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后加強通風,防止空氣濕度過大誘發(fā)病害;溫度管理:采取變溫管理,日出前輕度放風排濕,日出后到午前控制放風,使室內溫度迅速升高到28℃~30℃,此時雖然濕度大,但因溫度高不易發(fā)病。當溫度超過32℃時要放風,上午盡可能維持高溫4~5小時,而后加大放風量,將溫度降低到18℃~22℃,這樣有利于光合產作物的分配。前半夜保持14%~17%,促進光合作物的運輸。后半夜到次日清晨保持較低的溫度10℃~13℃,抑制消耗。
6.加強病蟲害防治
6.1黃瓜霜霉病防治 癥狀:發(fā)病初期葉正面出現(xiàn)黃色小斑點,擴大后由于受葉脈限制而成為淡褐色多角形病斑,葉背面產生灰紫色霉層,發(fā)病嚴重時,造成葉片提早焦枯死亡。防治: 要求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菌劑,并盡可能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shù),尤其是在采收期更要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常用的化學農藥有甲霜靈、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百菌清等。在農藥的使用方法上,應根據(jù)陰雨天棚內濕度較大,可以利用可濕性粉劑進行噴粉或者使用煙霧劑;晴天的中午,可以采用噴霧的方法,并且開棚放風,以降低濕度。還可以利用葉面噴肥,噴施1%的碳酸氫銨也可以有效防治黃瓜霜霉病。
6.2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 此病主要為害葉片,子葉受害呈水漬狀圓斑,稍凹陷,略帶淡黃褐色。葉片受害,初期呈水漬狀小斑點,呈多角形黃褐色角斑,潮濕時,葉背病斑處呈白色“溢膿狀”,果實病斑為圓型,常形成潰瘍和裂口,可向內擴展,沿維管束果肉變色。防治:首先要減少菌源,種子消毒,溫室內滅菌。其次是通風降濕,減少結露時間。在藥劑防治上,噴撒10%乙滴粉塵劑,每畝每次1kg。發(fā)病初期可用1∶1∶200波爾多液、DT殺菌劑500倍液、農用鏈霉素200ppm等噴葉處理。